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平遥三 平遥文庙

2021-04-13 16:02 作者:一个虫虫的旅行  | 我要投稿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平遥三 平遥文庙

自从汉武帝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已经成为过去时。孔子的地位也被一再拔高,由“公”而“圣”、“王”、“帝”,祭祀孔子也一度成为国家的“大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考试就是指挥棒。到了明清,科举考试已变得僵化,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孔子不仅是儒学的创始人,而且开创了平民教育,自然受到学人敬仰和祭拜。

文庙是祭孔、尊孔以及官办学的学堂。至明清两代,孔庙建筑与祭祀已成定制。平遥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形制典型,建筑艺术高超,殿宇宏敞,层次有致,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

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位于平遥古城东南隅,东南方是“奎星”所处的方位,主文运。

文庙南北中轴线上有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左为东学宫、右为西学宫。

棂星门

棂星又名灵星,天田星,龙星,主农事。汉代汉高祖命祭天先祭棂星,宋代以后移用于孔庙,置棂星门,喻孔子是天上“棂星”降生,祭孔子如同祭天一样,也含祈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的思想。

棂星门为牌楼式建筑,背面匾额“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原意是围墙有万仞高,后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过了棂星门即泮池和状元桥。

泮池呈半月形,又称半月池,是文庙的一种特有形制。泮池源自《周礼.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泮池”。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所以其多用于文庙、学宫等建筑中。泮池之上有桥联通,称泮桥。相传古时能考中状元者方可从此桥通过,而其他人只能绕行,所以也称“状元桥”。泮桥平时封闭,一般人不能跨过。科举时代,新入学的秀才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从棂星门过泮桥进孔庙,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所以泮池也是古代官学的标志。

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殿,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上,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现存大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距今850多年,是全国现存文庙中最早的建筑,为古代木构建筑之珍品。历史上有至圣殿、宣圣殿、先师殿等不同称谓,多与皇帝册封孔子的名号有关。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赐名“大成殿”并题匾,确定了大成殿的称呼,并一直沿用下来。大成殿因文庙的级别不同其规格也不同,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和九开间四种规格,平遥文庙为五开间。文庙大成殿以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像,“四配”、“十哲”陪祀。孔子的塑像高4.5米,“四配”塑像高3.8米,其他先贤的塑像均在1.8米以上,为中国最大的孔圣及先贤群雕像。

明伦堂

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时修缮。面阔五间,旧时是县学大堂,是儒生讲学之地。“明伦”二字出自《孟子》,讲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是地方学堂的代名词。各地文庙的“明”字“日”都写成“目”,是让你多观察多思考吧。古代学额向有定制,明清县学学额为15-20名。

尊经阁

原名藏经楼。明开国宰相刘伯温回乡(浙江文成县)省亲,过路平遥祭祀孔子时改名并亲书“尊经阁”,以示尊孔。其功用既有藏书亦有振兴文运之意,是文庙建筑中的固定配置。

超山书院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创建的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是官民联办的学堂。该院有60余间房舍,主从有序,为四合院形制,历史上曾经主持过书院的12名讲席全为进士。

文庙的临侧还有“大戏堂”。“大戏堂”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的名所。平遥在明清代商帮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由此而产生了高雅文化的需求。

大戏堂园区包括演歌厅、戏廊、九龙壁等,其中九龙壁和大戏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历史上平遥人善经商,一等聪明的人往往选择经商,重商轻仕,所以从平遥走出的进士并不多,但有着雄厚的资本,平遥文庙却够得上一流的。


平遥三 平遥文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