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有人见过的开题报告

2020-07-03 10:19 作者:第五第五排355  |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典型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对《感动中国》栏目的分析

 

一 选题背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社会正面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了杨靖宇、刘胡兰、邱少云、黄继光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为建立新中国和保卫新中国英勇献身,毛泽东主席为此多次亲自题词,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英雄人物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人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政府也多次号召人们向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雷锋、被称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学习,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孔繁森、张海迪等先进人物事迹进行批示,号召全国人民向先进典型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示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法治燃灯者”邹碧华、

“科技报国榜样”黄大年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如火如荼。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对正面典型人物的宣传可以达到教育人的教育目的,这种典型教育法的应用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增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自2003年开播,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至今已有15年的历程,影响力巨大,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栏目的运行堪称“典型教育”的典范。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

选题目的:通过对近15年来《感动中国》栏目的节目运行方式、选取典型人物类别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以期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典型教育法应用中如何筛选正面典型、如何对正面典型进行有效的宣传的启发,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实效性。

研究意义:有利于正面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机制创新;有利于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具体实施运行机制的理解,更好发挥典型教育法的作用和效果。

三 文献综述

对“典型教育法”的相关研究:(1)概念研究:祖嘉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一书中提出,“典型教育,就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效仿,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刘新庚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出“示范教育法也叫典型教育”,“是通过典型的人或者事物来进行示范,引导人们分析和解释典型事物或现象,通过对典型事物或现象的深入了解,促使人们学习或吸取教训,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榜样示范法是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先进的或落后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以提高人们思想认识、规范人们行为。”可见“典型教育法”与“榜样示范法”这两个概念名称不同,内涵等同,是借助“典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2)功能研究:郑永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认为“典型教育法将抽象说理变成生动的示范教育,激起人们情感共鸣,引起人们对照和效仿。它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是激励、鞭策人们努力进取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王树荫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认为在中国全面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榜样,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并起着恒久而巨大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是对“典型教育法”效果的肯定。(3)应用策略研究: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要求:“要实事求是地选择榜样和宣传榜样;尽可能地让榜样人物现身说法;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来呈现榜样。”郑永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认为“进行正面教育首先要深入实际,树立的典型必须有群众基础,先进事迹真实可靠;宣传、推广典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切忌护短;对典型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培养,使他们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并指出榜样的选取应多元化、有层级性、针对性,注重榜样的精神实质。

 

对“《感动中国》”栏目的研究现状:(1)新闻传播学角度:莫继严在《典范的生产:《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群体分析——兼论新闻人物类大型年播栏目的议程设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7期)一文中,从议程设置角度对《感动中国》栏目进行分析,认为其是经国家电视台精心策划、社会多方互动、多媒体协同传播而形成的宏大媒介议程;张天贺在《明白如话 蕴意无穷——浅谈2013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美创意》(《电视研究》2014第4期)一文中,认为节目历经千锤百炼,锻造每一个细节,而后一击必中,让一年一度的感动和温暖,在荧屏上、在观众心中传递。陈晓益在《<感动中国>的叙事聚焦分析》(《前沿》2014年第3期)一文中从叙事视角指出,节目在“告知—交流—评论—颁奖”四个环节整合运用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在 “谁看”“什么被看”的选择与调整中,完成了充满意识形态的叙事,呈现出 “真实的人物”与 “意义的世界”,使得观众在人情味、权威性的氛围里与他人的故事相遇,完成了精神的升华。岳璐等在《<感动中国>的传播策略》(《青年记者》2015年第30期)中,认为《感动中国》平民化策略有诉诸感性、主角的平民化及评选的大众化;颁奖典礼仪式化、程序化等,这些符号作为“感动”品牌的一部分,在观众的认知中留下深深的恪印。(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蒙晓旺等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 ( 《思想政治课究》2017年第2期)中,认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其获奖人物的精神内核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向上向善的反映,运用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袁玖林在《榜样示范法德育效果实证研究——以“感动中国”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S1卷)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对节目传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袁景在《平凡的精彩——论《感动中国》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新闻战线》2016年第16期)一文中,认为栏目探寻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之处, 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珍贵价值,有许多新颖的方法值得借鉴。 

四 研究思路及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要述。对典型教育法的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对《感动中国》的形成、发展等作简要介绍,为下文论述的展开做好理论上的铺垫。

二、《感动中国》的开展过程及社会效果分析。通过对《感动中国》的榜样选取、榜样宣传方面创新举措及其效果的分析,发现《感动中国》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提供参照。

三、《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应用。《感动中国》中宣传的榜样都是社会的正面典型,凸显了典型教育法运用的正面教育原则;《感动中国》活动采用网络、书籍、电影等形式对感动人物进行宣传,丰富了典型教育法的现代载体;《感动中国》对感动人物的宣传生活化、并深入人物内心,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为受教育者指出了践行的方向,指明了典型教育法的实践路径,真正实现知行转化。

四、《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启示。分别从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榜样选取策略、宣传理念、榜样的呈现方式、传媒环境等方面提出典型教育法运用的有效路径。

 

第一章  导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1.4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要述

2.1 典型教育法

2.2 《感动中国》

第三章 《感动中国》的开展过程及社会效果分析

3.1活动过程分析

3.2节目效果分析

第四章 《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应用

4.1 正面教育

4.2 丰富载体

4.3 实践路径

第五章 《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启示

5.1 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

5.2 榜样选取:多样化选取,覆盖多群体

5.3 宣传理念:注重人文关怀

5.4 呈现方式:多途径以情动人

    5.5 传媒环境:优化传媒切实增强教育效果

 

五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感动中国》幵展情况及其社会效果进行分析,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的有效路径提供实践基础。

文献法: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其作为引用材料或参考文献,从而为论文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六 写作特色

本文通过对2003年至今播出的《感动中国》栏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典型教育法的现状,针对性地采纳《感动中国》的创新举措,对榜样宣传理念、榜样呈现方式的分析有一定新意,有助于找到研究典型教育的新视角。

1.郑向.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创新——以《感动中国》为例[J].新闻战线,2017(18):110-111.

2.莫继严.典范的生产:《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群体分析——兼论新闻人物类大型年播栏目的议程设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7):71-73.

3.莫继严.大型年播栏目的多重媒介镜像与多维舆论导向——以CCTV《感动中国》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06):31-34.

4. 张天贺.明白如话 蕴意无穷——浅谈2013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美创意[J].电视研究,2014(04):64-65.

5. 范颖.典型人物报道与“中国精神”的认同——观中央电视台栏目《感动中国》有感[J].当代电视,2014(02):56-57.

6. 薛永苹.《感动中国》对思政教育的启示[J].新闻战线,2015(18):117-118.

7. 凌浩天,胡夏滢.叙事视阙下的《感动中国》[J].新闻传播,2015(06):22-23.

8. 康雪梅.一年一度 感动不落幕——201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4):134-135.

9. 冯衡,骆文艳.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以《感动中国》节目为例[J].新闻战线,2015(22):131-132.

10. 孙金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节目定位语诞生始末[J].传媒,2015(17):38-41.

11. 孙宝国.简析《感动中国》叙事方式的本体价值[J].中国电视,2016(11):76-79.

12. 刘峰.《感动中国》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新闻战线,2016(06):129-130.

13. 李忱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6):133-134.

14. 曹波.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D].吉林大学,2013.    

杨婷. 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

15. 袁景.平凡的精彩——论《感动中国》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J].新闻战线,2015(16):15-16.

16. 陈文彬.《感动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闻战线,2015(02):68-69.

17. 蒙晓旺,王乐乐.“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39-42.

18. 方建移.从感动到行动:榜样塑造与核心价值观传播——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分析与思考[J].大舞台,2018(01):97-104.

19. 袁玖林.榜样示范法德育效果实证研究——以“感动中国”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53-54.

20. 陈晓益.《感动中国》的叙事聚焦分析[J].前沿,2014(Z3):231-233.

21. 岳璐,方世荣.《感动中国》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5(30):69-70.

22. 陈雪薇,张鹏霞.暖新闻的正能量传播和价值观建构[J].青年记者,2018(05):43-44.

23. 王毅红.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典型宣传——以“感动中国人物”、南阳救火英雄王锋事迹报道为例[J].新闻战线,2018(03):122-124.


没有人见过的开题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