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1-10-11 08:23 作者:风润生  | 我要投稿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于 1993 年 12 月 29 日生效。它有 3 个主要目标: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利用
   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性

公约的历史
介绍

地球的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对今世后代具有巨大价值的全球资产。与此同时,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威胁从未像今天这样大。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仍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

作为回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于 1988 年 11 月召集了生物多样性特设专家工作组,以探讨对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不久之后,在 1989 年 5 月,它成立了技术和法律专家特设工作组,以准备一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专家们将考虑“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担成本和收益的需要”以及“支持当地人民创新的方式方法”。

到 1991 年 2 月,特设工作组更名为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其工作于 1992 年 5 月 22 日在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商定文本的内罗毕会议上达到高潮。

该公约于 1992 年 6 月 5 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约“地球峰会”)上开放供签署。它一直开放供签署,直到 1993 年 6 月 4 日,到那时它已收到 168 个签名。该公约于 1993 年 12 月 29 日生效,即第 30 次批准后 90 天。缔约方大会第一届会议定于 1994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9 日在巴哈马举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受到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承诺的启发。它代表着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生物多样性 - 生命之网

生物多样性 - 或生物多样性 - 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自然模式的术语。我们今天看到的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进化的成果,由自然过程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类影响形成。它形成了生命之网,我们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完全依赖于它。

这种多样性通常从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角度来理解。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大约 175 万个物种,主要是昆虫等小型生物。科学家们估计实际上有大约 1300 万个物种,但估计范围从 3 到 1 亿不等。

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每个物种内的遗传差异——例如,作物品种和牲畜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染色体、基因和 DNA——生命的基石——决定了每个个体和每个物种的独特性。

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各种生态系统,例如出现在沙漠、森林、湿地、山脉、湖泊、河流和农业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在每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形成了一个社区,相互之间以及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相互作用。

正是生命形式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合,使地球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宜居之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大量维持我们生活的商品和服务。

在 1992 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商定了一项“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确保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和可行的世界。里约会议通过的一项重要协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府之间的这项协议规定了在我们开展经济发展业务时维护世界生态基础的承诺。该公约确立了三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带来的利益。

Biodiversity - The Web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 or biodiversity - is the term given to the variety of life on Earth and the natural patterns it forms. The biodiversity we see today is the fruit of billions of years of evolution, shaped by natural processes and, increasingly, by the influence of humans. It forms the web of life of which we are an integral part and upon which we so fully depend. This diversity is often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wide variety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So far, about 1.75 million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mostly small creatures such as insects. Scientists reckon that there are actually about 13 million species, though estimates range from three to 100 million. Biodiversity also includes genetic differences within each species - for example, between varieties of crops and breeds of livestock. Chromosomes, genes, and DNA-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fe-determine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 and each species. Yet another aspect of biodiversity is the variety of ecosystems such as those that occur in deserts, forests, wetlands, mountains, lakes, rivers,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In each ecosystem, living creatures, including humans, form a community,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the air, water, and soil around them.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form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rest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has made Earth a uniquely habitable place for humans. Biodiversity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sustain our lives. At the 1992 Earth Summit in Rio de Janeiro, world leaders agreed on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meeting our needs while ensuring that we leave a healthy and viable worl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ne of the key agreements adopted at Rio was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This pact among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ld's governments sets out commitments for maintaining the world's ecological underpinnings as we go about the busin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vention establishes three main goals: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sustainable use of its components, and the fair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the benefits from the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1 - 我们正在改变地球上的生活

我们星球上丰富的生命织锦是超过 35 亿年进化历史的结果。它是由地球地壳变化、冰河时代、火灾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力量塑造的。现在,它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改变。从大约 10,000 年前的农业开始,到过去三个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以越来越大和持久的规模重塑了我们的景观。我们已经从用石器砍伐树木转变为真正移动山脉来开采地球资源。旧的采伐方式正在被更集约化的技术所取代,这些技术往往没有防止过度采伐的控制措施。例如,数个世纪以来一直为社区提供食物的渔业在几年内就被巨大的声纳制导船只用大到一次可以吞下十几架大型喷气式飞机的网所耗尽。通过消耗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食物和更好的住所、卫生和医疗保健,但这些收益往往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退化,随后可能会导致当地经济及其支持的社会衰退。

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联合国专家预测,世界将在 50 年内为 90 亿人口寻找资源。然而,我们对世界自然资源的需求增长速度甚至超过我们的数字:自 1950 年以来,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但全球经济增长了五倍。而且好处并不均衡:大部分经济增长发生在相对较少的工业化国家。

与此同时,我们的定居模式正在改变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城镇。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自然似乎远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将食物与商店联系起来,而不是与它们的天然来源联系在一起。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生物资源是我们建立文明的支柱。 Nature's 产品为农业、化妆品、制药、纸浆和造纸、园艺、建筑和废物处理等多种行业提供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威胁着我们的食物供应、娱乐和旅游的机会以及木材、药物和能源的来源。它还干扰了基本的生态功能。

我们对曾经被忽视的自然片段的需求往往是重要且不可预测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冲回大自然的柜子里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或者从野生植物中注入坚韧的基因,以保护我们的庄稼免受虫害爆发。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大量相互作用使地球适合所有物种,包括人类。我们的个人健康,以及我们的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取决于各种生态服务的持续供应,而这些服务将极其昂贵或无法替代。这些自然服务种类繁多,几乎是无限的。例如,在任何范围内取代各种服务,例如由以彼此为食的各种生物进行的害虫控制,或由从事日常业务的昆虫和鸟类进行的授粉等服务,都是不切实际的。

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包括:

   提供食物、燃料和纤维
   提供住所和建筑材料
   空气和水的净化
   废物的解毒和分解
   地球气候的稳定和缓和
   缓和洪水、干旱、极端温度和风力
   土壤肥力的产生和更新,包括养分循环
   植物授粉,包括许多作物
   病虫害防治
   将遗传资源作为作物品种和牲畜品种、药物和其他产品的关键投入物加以维护
   文化和审美优势
   适应变化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当大多数人想到困扰自然世界的危险时,他们会想到对其他生物的威胁。熊猫、老虎、大象、鲸鱼和各种鸟类等魅力动物的数量减少,引起了世界对濒危物种问题的关注。物种的消失速度是自然速度的 50-100 倍,预计这一速度还会急剧增加。根据目前的趋势,估计有 34,000 种植物和 5,200 种动物物种——包括世界上八分之一的鸟类物种——面临灭绝。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发大量对食物很重要的驯化植物和动物。但这个宝库正在萎缩,因为现代商业农业专注于相对较少的作物品种。而且,目前约有 30% 的主要农场动物品种处于灭绝的高风险之中。虽然个别物种的丧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但森林、湿地、珊瑚礁和其他生态系统的破碎、退化和彻底丧失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森林是大部分已知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家园,但地球上大约 45% 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大部分在上个世纪被砍伐。尽管有一些再生,世界森林总量仍在迅速减少,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在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多达 10% 的珊瑚礁遭到破坏,其余的三分之一将在未来 10 至 20 年内面临崩溃。沿海红树林是无数物种的重要苗圃栖息地,也很脆弱,其中一半已经消失。

全球大气变化,如臭氧消耗和气候变化,只会增加压力。更薄的臭氧层让更多的紫外线 B 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在那里它会破坏活组织。全球变暖已经在改变栖息地和物种分布。科学家警告说,即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1 度,如果迅速上升,也会将许多物种推向边缘。我们的食品生产系统也可能受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往往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缩小我们不断从中汲取的大自然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削弱了它们应对洪水、干旱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人为压力的能力。我们已经花费巨资应对因森林砍伐而加剧的洪水和风暴破坏;由于全球变暖,这种损害预计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在其他方面伤害了我们。我们的文化认同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环境。植物和动物是我们世界的象征,保存在旗帜、雕塑和其他定义我们和我们社会的图像中。我们从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中汲取灵感。虽然物种的丧失一直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灭绝的步伐急剧加快。生态系统正在支离破碎或被消灭,无数物种正在衰退或已经灭绝。我们正在制造自 6500 万年前灭绝恐龙的自然灾害以来最严重的灭绝危机。这些灭绝是不可逆转的,鉴于我们对粮食作物、药物和其他生物资源的依赖,对我们自己的福祉构成威胁。不断破坏我们的生命维持系统是鲁莽的,如果不是彻头彻尾的危险的话。驱使其他生命形式灭绝,从而剥夺今世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选择是不道德的。

我们能否拯救世界生态系统,以及我们珍视的物种和其他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其中一些物种可能会生产明天的食物和药物?答案将在于我们有能力使我们的需求与大自然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和安全地吸收我们扔掉的东西的能力保持一致。


1 - We Are Changing Life on Earth

The rich tapestry of life on our planet is the outcome of over 3.5 b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ary history. It has been shaped by forces such as changes in the planet's crust, ice ages, fire, and interaction among species. Now, it is increasingly being altered by humans. From the dawn of agriculture, some 10,000 years ago, throug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 we have reshaped our landscapes on an ever-larger and lasting scale. We have moved from hacking down trees with stone tools to literally moving mountains to mine the Earth's resources. Old ways of harvesting are being replaced by more intensive technologies, often without controls to prevent over-harvesting. For example, fisheries that have fed communities for centuries have been depleted in a few years by huge, sonar-guided ships using nets big enough to swallow a dozen jumbo jets at a time. By consuming ever more of nature's resources, we have gained more abundant food and better shelter, sanitation, and health care, but these gain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at may be followed by declines in local economies and the societies they supported. In 1999, the world's population hit 6 billion. United Nations experts predict the world will have to find resources for a population of 9 billion people in 50 years. Yet our demands on the world's natural resources are growing even faster than our numbers: since 1950, the population has more than doubled, but the global economy has quintupled. And the benefits are not equally spread: mos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occurred in a relatively few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our settlement patterns are chang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Nearly half the world's people live in towns and cities. For many people, nature seems remote from their everyday lives. More and more people associate food with stor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natural source. The value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ng biodiversity is in our self-interest. Biological resources are the pillars upon which we build civilizations. Nature's products support such diverse industries as agriculture, cosmetics, pharmaceuticals, pulp and paper, horti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waste treatment.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threatens our food supplies, opportunities for recreation and tourism, and sources of wood, medicines and energy. It also interferes with essential ecological functions. Our need for pieces of nature we once ignored is often important and unpredictable. Time after time we have rushed back to nature's cupboard for cures to illnesses or for infusions of tough genes from wild plants to save our crops from pest outbreaks. What's more, the vast array of interactions among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biodiversity makes the planet habitable for all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Our personal health, and the health of our economy and human society, depends on the continuous supply of various ecological services that would be extremely costly or impossible to replace. These natural services are so varied as to be almost infinite. For example, it would be impractical to replace, to any large extent, services such as pest control performed by various creatures feeding on one another, or pollination performed by insects and birds going about their everyday business.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ecosystems include:

  • Provision of food, fuel and fibre

  • Provision of shelter and building materials

  • Purification of air and water

  • Detox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wastes

  • Stabilization and moderation of the Earth's climate

  • Moderation of floods, droughts,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the forces of wind

  • Generation and renewal of soil fertility, including nutrient cycling

  • Pollination of plants, including many crops

  •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 Maintenance of genetic resources as key inputs to crop varieties and livestock breeds, medicines, and other products

  • Cultural and aesthetic benefits

  •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

Biodiversity under threat When most people think of the dangers besetting the natural world, they think of the threat to other creatures. Declines in the numbers of such charismatic animals as pandas, tigers, elephants, whales, and various species of birds, have drawn world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species at risk. Species have been disappearing at 50-100 times the natural rate, and this is predicted to rise dramatically. Based on current trends, an estimated 34,000 plant and 5,200 animal species - including one in eight of the world's bird species - face extinc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e have been developing a vast array of domesticated plants and animals important for food. But this treasure house is shrinking as modern commercial agriculture focuses on relatively few crop varieties. And, about 30% of breeds of the main farm animal species are currently at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While the loss of individual species catches our attention, it is the fragmentation, degradation, and outright loss of forests, wetlands, coral reefs, and other ecosystems that poses the gravest threat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Forests are home to much of the known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but about 45 per cent of the Earth's original forests are gone, cleared mostly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Despite some regrowth, the world's total forests are still shrinking rapidly, particularly in the tropics. Up to 10 per cent of coral reefs - among the richest ecosystems - have been destroyed, and one third of the remainder face collapse over the next 10 to 20 years. Coastal mangroves, a vital nursery habitat for countless species, are also vulnerable, with half already gone. Global atmospheric changes, such as ozone deple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ly add to the stress. A thinner ozone layer lets more ultraviolet-B radiation reach the Earth's surface where it damages living tissue. Global warming is already changing habita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Scientists warn that even a one-degree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global temperature, if it comes rapidly, will push many species over the brink. Our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could also be seriously disrupte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often reduces the productivity of ecosystems, thereby shrinking nature's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which we constantly draw. It destabilizes ecosystems, and weakens their ability to deal with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s, droughts, and hurricanes, and with human-caused stresses, such as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lready, we are spending huge sums in response to flood and storm damage exacerbated by deforestation; such damag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due to global warming. The reduction in biodiversity also hurts us in other ways. Our cultural identity is deeply rooted in our bi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ts and animals are symbols of our world, preserved in flags, sculptures, and other images that define us and our societies. We draw inspiration just from looking at nature's beauty and power. While loss of species has always occurred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the pace of extinction has accelerated dramatically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y. Ecosystems are being fragmented or eliminated, and innumerable species are in decline or already extinct. We are creating the greatest extinction crisis since the natural disaster that wiped out the dinosaurs 65 million years ago. These extinctions are irreversible and, given our dependence on food crops, medicines and other biological resources, pose a threat to our own well-being. It is reckless if not downright dangerous to keep chipping away at our life support system. It is unethical to drive other forms of life to extinction, and thereby depriv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options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an we save the world's ecosystems, and with them the species we value and the other millions of species, some of which may produce the foods and medicines of tomorrow? The answer will lie in our ability to bring our demands into line with nature's ability to produce what we need and to safely absorb what we throw away.

2 - 行动协议

虽然历史上对环境的关注一直存在,但七十年代对环境破坏以及物种和生态系统丧失的高度关注导致了协调一致的行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各国政府签署了一些区域和国际协议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保护湿地和规范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这些协议以及对有毒化学品和污染的控制有助于减缓破坏的趋势,但并没有逆转。例如,对某些动植物的获取和销售的国际禁令和限制有助于减少过度捕捞和偷猎。

此外,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在动物园和植物园中生存,通过采取保护措施保护了关键生态系统。然而,这些都是权宜之计。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生存能力取决于它们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进化。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学习如何以最小化消耗的方式使用生物资源。面临的挑战是通过为那些否则会过度使用或破坏资源的人创造经济激励来找到促进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必须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它说:“人类有能力使发展可持续——确保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它还呼吁“进入无害环境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一种新哲学

1992 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界领导人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举行。在“地球峰会”上签署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其中包括两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即针对工业和其他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排放的《气候变化公约》和第一个全球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条约迅速获得广泛接受。 150 多个政府在里约会议上签署了该文件,此后已有 187 个以上的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该公约有三个主要目标: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及
   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分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和其他利用所产生的利益

该公约的目标是全面的,涉及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它是国际法的一个里程碑。它首次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发展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协议涵盖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它将传统的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经济目标联系起来。它为公平和公平分享遗传资源使用所产生的惠益制定了原则,特别是那些用于商业用途的惠益。它还涵盖迅速扩大的生物技术领域,涉及技术开发和转让、利益分享和生物安全。重要的是,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加入它的国家有义务执行它的规定。

该公约提醒决策者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并为 21 世纪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可持续利用。虽然过去的保护工作旨在保护特定物种和栖息地,但公约承认必须利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来造福人类。然而,这应该以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长期下降的方式和速度进行。

该公约还基于预防原则为决策者提供指导,即在存在生物多样性显着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不应将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作为推迟措施以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威胁的理由. 《公约》承认需要大量投资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然而,它认为,保护将为我们带来显着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公约》处理的许多问题包括: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激励措施。
   对遗传资源的获取进行监管。
   获取和转让技术,包括生物技术。
   技术和科学合作。
   对影响的评估。
   教育和公众意识。
   提供财政资源。
   关于履行条约承诺的努力的国家


3 - 国家行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一项国际条约,确定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制定了总体目标和政策以及一般义务,并组织了技术和资金合作。然而,实现其目标的责任主要在于各国本身。

私营公司、土地所有者、渔民和农民采取了大部分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政府需要发挥关键的领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制定指导自然资源使用的规则,并在直接控制土地和水的地方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公约,政府承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他们需要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将这些纳入更广泛的国家环境和发展计划。这对林业、农业、渔业、能源、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部门尤为重要。其他条约承诺包括:

   识别和监测需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这些地区周围的无害环境发展。
   与当地居民合作恢复和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促进受威胁物种的恢复。
   在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的参与下,尊重、保护和维护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
   防止引入、控制和消灭可能威胁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的外来物种。
   控制由生物技术改造的生物体带来的风险。
   促进公众参与,特别是在评估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时。
   教育人们并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它的必要性的认识。
   报告每个国家如何实现其生物多样性目标。

调查

成功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的第一步是开展调查,以了解存在哪些生物多样性、其价值和重要性以及濒临灭绝的生物。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政府可以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设定可衡量的目标。需要制定或调整国家战略和计划以实现这些目标。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每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就地”保护——保护的主要手段——侧重于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例如通过建立保护区、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通过立法保护受威胁的物种。 “异地”保护利用动物园、植物园和基因库来保护物种。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在未来数年和数十年维持生物多样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该公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方法”被用作行动框架,其中考虑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公约》正在推动各项活动,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以公平的方式从此类商品和服务中受益。

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结合起来的举措有很多例子:

   1994 年,乌干达通过了一项计划,根据该计划,野生动物保护区与当地人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种方法现在正在几个非洲国家使用。
   哥斯达黎加 1996 年的林业法承认森林为国家提供的环境服务,其中包括补偿在其财产内维护或增加森林面积的私人土地所有者和森林管理者的条款。
   在世界不同地区,农民正在混合生态系统中种植农作物。在墨西哥,他们种植“遮荫咖啡”,将咖啡树种植在混合热带森林中,而不是种植在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单一种植园中。然后,这些农民完全依赖于完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天敌,而不是化学杀虫剂。
   大量游客被圣卢西亚 Soufrière 地区海洋和海岸多样性的壮观美景所吸引,对古老而繁荣的渔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1992 年,一些机构与渔民和其他对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感兴趣的团体一起建立了 Soufrière 海洋管理区。在这个框架内,问题在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参与式基础上得到处理。
   通过每周一次的“农民田间学校”,几个亚洲国家的稻农已经了解了热带水稻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水稻害虫、它们的天敌、稻田养殖的鱼类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身 - 改善他们的作物管理实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增加了作物产量,同时几乎消除了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好处。大约 200 万农民从这种方法中受益。
   在坦桑尼亚,随着近几十年来使用量的增加,大型淡水湖马亚拉湖的可持续利用出现了问题。马雅拉湖生物圈保护区的形成将湖泊和周围高价值森林的保护与湿地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和简单农业结合起来,将主要用户聚集在一起制定管理目标。生物圈保护区促进了湿地可持续管理的研究,包括监测地下水和悬崖水源的化学成分。
   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岛西海岸的 Clayoquot Sound 包括森林、海洋和沿海系统。目前正在土著社区的参与下建立适应性管理以在地方一级实施生态系统方法,以确保合理利用森林和海洋资源。
   墨西哥的 Sian Ka'an 生物圈保护区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拥有 23 个有记录的玛雅遗址和其他考古遗址,同时也是大约 800 人的家园,主要是玛雅人后裔。该保护区是沿中美洲东部海岸线的大堡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沿海沙丘、红树林、沼泽以及淹没和高地森林。让当地人参与其管理有助于在纯粹的保护和当地社区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报告

加入公约的每个政府都应报告其为实施协议所做的工作,以及这在实现公约目标方面的有效性。这些报告提交给缔约方会议(COP)——该管理机构汇集了所有已批准该公约的国家。所有国家的公民都可以查看这些报告。公约秘书处与各国政府合作,帮助加强报告,使各国的报告更加一致和可比,让国际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大趋势。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涉及制定衡量生物多样性趋势的指标,特别是人类行为和决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国家报告,尤其是放在一起看时,是跟踪实现《公约》目标进展情况的关键工具之一。



4 - 国际行动

《公约》的成功取决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执行公约的责任在于各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情况将取决于知情的自身利益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公众舆论的同行压力。该公约创建了一个全球论坛——实际上是一系列会议——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界、私营部门和其他感兴趣的团体或个人可以在此交流想法并比较策略。

该公约的最终权力机构是缔约方会议(COP),由所有批准该条约的政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组成。该理事机构审查《公约》下的进展,确定新的优先事项,并为成员制定工作计划。 COP 还可以对公约进行修正,创建专家咨询机构,审查成员国的进展报告,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协定进行合作。

缔约方大会可以依赖公约设立的其他几个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支持:

   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SBSTTA)。 SBSTTA 是一个由成员国政府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它在就科学和技术问题向缔约方会议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票据交换所机制。这个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促进了科技合作和信息交流。
   秘书处。它位于蒙特利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联系。其主要职能是组织会议、起草文件、协助成员国政府实施工作计划、与其他国际组织协调、收集和传播信息。此外,缔约方会议还设立其认为合适的特设委员会或机制。例如,它创建了一个于 1996 年至 1999 年举行会议的生物安全工作组和一个土著和地方社区知识工作组。

专题方案和"跨领域"问题

公约成员定期分享关于采用生态系统方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做法和政策的想法。他们着眼于如何在发展规划期间处理生物多样性问题,如何促进跨界合作,以及如何让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参与生态系统管理。缔约方大会启动了一系列主题方案,涵盖内陆水域、森林、海洋和沿海地区、旱地和农业用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讨论了诸如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加强成员国的分类能力以及制定生物多样性丧失指标等问题的跨领域问题。

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通过该公约时,发展中国家强调其采取国家行动以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惠益的能力将取决于财政和技术援助。因此,对能力建设和投资于项目和计划的双边和多边支持对于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公约》的目标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与公约相关的活动有资格获得公约财务机制的支持:全球环境基金(GEF)。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和世界银行支持的 GEF 项目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和融资行动,以应对全球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臭氧层消耗和国际水域退化。到 1999 年底,GEF 已为 120 多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项目捐款近 10 亿美元。

生物安全协议

自从第一批农作物和农场动物被驯化以来,我们通过选择性育种和杂交受精改变了它们的基因组成。结果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改善了人类营养。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通过将基因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来跨越物种障碍。我们现在拥有转基因植物,例如使用来自冷水鱼的基因进行改造的西红柿和草莓,以保护植物免受霜冻。一些马铃薯和玉米品种从一种细菌中获得了基因,使它们能够生产自己的杀虫剂,从而减少了喷洒化学杀虫剂的需要。其他植物已被改造以耐受喷洒以杀死杂草的除草剂。改性活生物体 (LMO)——通常被称为转基因生物 (GMO)——正成为越来越多产品的一部分,包括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饮料、药物、粘合剂和燃料。农业和制药改性活生物体已迅速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产业。

生物技术正在被推广为一种更好的作物种植和药品生产方式,但它引起了人们对潜在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副作用的担忧,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在一些国家,转基因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引起太多争议,而在另一些国家,人们强烈反对使用转基因农产品,尤其是在未经鉴定为转基因产品的情况下出售。

针对这些担忧,各国政府通过谈判达成了一项公约附属协议,以解决跨境贸易和改性活生物体意外释放带来的潜在风险。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于 2000 年 1 月通过,允许各国政府通过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向国际社会传达其决定,表明它们是否愿意接受包括改性活生物体在内的农产品进口,该机制旨在促进与改性活生物体交流信息和经验。此外,可能含有改性活生物体的商品在出口时应明确标示。

更严格的高级知情协议程序将适用于有意引入环境的种子、活鱼和其他改性活生物体。在这些情况下,出口商必须在第一次装运之前向每个进口国提供详细信息,然后进口商必须批准装运。目的是确保受援国有机会和能力评估涉及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风险。该议定书将在获得 50 个国家政府批准后生效。

分享遗传资源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辩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获取和分享遗传材料(例如医药产品)的商业和其他利用所产生的利益。世界上大部分生物多样性都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将其视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历史上,植物遗传资源被收集用于其原产地以外的商业用途或作为植物育种的投入。外国生物勘探者一直在寻找天然物质来开发新的商业产品,例如药物。通常,产品会被出售并受到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来源国没有公平的利益。

该条约承认国家对所有遗传资源的主权,并规定对宝贵生物资源的获取应按照“相互商定的条件”进行,并须获得来源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当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用于商业应用时,其来源国有权受益。此类收益可包括现金、收集的样本、国家研究人员的参与或培训、生物技术设备和专有技术的转让以及从使用资源中获得的任何利润的分享。

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现实的工作已经开始,并且已经有惠益分享安排的例子。至少有十几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对其遗传资源获取的控制措施,并且同样数量的国家正在制定此类控制措施。其中的例子:

   1995 年,菲律宾要求生物勘探者获得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事先知情同意”。
   哥斯达黎加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INBIO) 与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生物勘探协议,以从商业化的生物材料中获得资金并分享收益。
   安第斯公约国家(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已通过法律和措施来规范对其遗传资源的获取。生物勘探者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向指定机构提交采集的遗传资源重复样本;包括一个收集遗传资源的国家机构;共享现有信息;与国家主管部门共享研究成果;协助加强机构能力;并分享特定的财务或相关利益。

通过该公约,各国开会就这些问题制定共同政策。

传统知识

《公约》还承认土著和地方社区对生物资源的密切和传统依赖,以及确保这些社区分享利用其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做法所产生的利益的必要性。成员国政府已承诺“尊重、保存和维护”这些知识和做法,在相关社区的批准和参与下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并鼓励公平分享从其利用中获得的利益。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