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验录》第一三案 葛根汤证其二
第一三案 葛根汤证其二 曹颖甫师亲撰 曹颖甫师曰 予近日在陕州治夏姓一妇。见之,其证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 予用: 葛根六钱 麻黄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天花粉四钱 枣七枚 按:诊病时,已在南归之前晚,亦未暇问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车站,谓夜得微汗,证已全愈矣。予盖因其燥渴,参用栝蒌桂枝汤意。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葛根汤方治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 姜佐景按 本案为吾师所亲撰者,窃谨敬照录,未敢损益毫厘。拜读再四,乃恍然悟曰:“夏姓妇所病者,即太阳温病也。”向使吾师用葛根汤原方,未始不可优治之。今更以花粉易生姜,则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技之神,叹观止矣! 虽然,读者于此有不能释疑者在焉。曰:“温病条言‘不恶寒’,葛根汤条言‘恶风’,风寒本属互称,如是得毋自相矛盾乎?”答曰:“此正仲圣之互文见意处,可以深长思者也。”夫曰风寒为互称,此言不谬。但当知寒为重,风为轻,恶寒为重,恶风为轻。故温病及葛根汤二条合一之后,即成“恶风不恶寒”,其意犹曰“微恶风寒”,节言之,即本案吾师所谓“微恶寒”是也。为其尚不能尽脱恶寒本色,而合于太阳首条提纲之旨,故仲圣称此为太阳病;又为其兼口渴津伤,易于化热,故仲圣称此为太阳温病。 历来伤寒注家有一绝大错误,贤贤相承、莫能自觉者,即以温病为阳明病是也。佐景觉之,不容缄默。夫依吾说,温病为太阳病之一纲判然,异于阳明病固矣,然窃以为尚有辨证之法在。大论曰:“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反恶热也。’”然则,恶热者方为阳明病,其但渴而不恶热之温病得称阳明病乎?然则,恶热者当用膏、知、硝、黄,其但渴而不恶热者得用辛温发散之麻、桂,仲圣于此又岂非暗暗点明乎?佐景之旨,盖在于此。今试排列太阳阳明之主证如下:
阅者试察上表,其中层次何等分明!太阳伤寒当“或未发热”、“恶寒”之时,完全为寒象,且不但曰“恶风”,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重。至太阳中风,即但曰“发热”,显无“或未发热”之时,且但曰“恶风”,不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轻。至太阳温病,不但曰“发热”,且加“渴”以示其津液之伤,曰“恶风”又曰“不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微。至阳明,其甚者曰“谵语”,以示其津竭之后,神经且受热灼矣,又曰“反恶热”,至此完全为热象,与太阳伤寒之完全为寒象者适相反。由是吾人可得外感疾病传变之第一原则,曰“由寒化热”是也。此原则实为吾人依经探讨之收获,而温病之不得称为阳明病,又其余事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