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报告】《演奏之外》— 张昊辰

2023-07-06 10:19 作者:哈族卡西  | 我要投稿

今年读完的第二十本书是张昊辰的《演奏之外》。与此书相识的契机是钢琴老师的一篇推送,介绍这位与我同乡的青年钢琴家出版的新书。初识他的文字,我便觉他虽为人低调谦虚,思想却十分深广,当下就下单了他的这本书。果不其然,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他生动的隐喻抓住了眼球,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随着他娓娓道来,我仿似穿过音乐历史的长廊;从音乐的本质与宗旨,到一代代作曲家对音乐的编排与诠释,再到现代的机器复制与录音技术对古典音乐的影响,使我醍醐灌顶,也引发一系列思考。

张昊辰的《演奏之外》

在诸多艺术载体中,音乐与时间最密不可分。音符转瞬即逝,只留存于听者的回忆。不像一幅画可以反复观摩;音符一旦溜走,可再也捉不回来。引用一句大提琴家马友友的话:“在演奏第一个音符之前,我就已经想到了最后的那个音。”开始,注定要走向结束。静止于乐谱的,“死”的音乐,在演奏者手下重新活灵活现,在不同人的演绎中展开千姿百态,渴望成为一个崭新的空间,又重归于寂。如此看不见,摸不透,却正在发生(happening)——这是音乐这一载体的本质。正因它飘忽的本质,它不可能“完美”,但恰是这份“不完美”给予演奏者和听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拓宽了音乐的可能性。如此动态(dynamic)的一门艺术,也不难理解它的体系成立为何晚于其他艺术载体。


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主题往往围绕冲突:先展现“二元对立”的矛盾,再历经一系列“演变,转化,升华”,最后解决矛盾,重归和谐。莫扎特,贝多芬等脍炙人口的古典作曲家便秉承这一理念作曲,由其贝多芬,将“不和谐”放大到极致,再用精妙的结构使这二元重新统一,使人不免赞叹。紧随其后的浪漫主义却不再拘泥于终点,反而更在意片段的呈现,接受主题的“缺席”。书中这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舒曼在他的《C大调幻想曲》第一乐章中,隐匿着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第六首的主旋律;它以碎片的形式躲藏于各处,最终在结尾才唯一一次完整地登场。而《幻想曲》第一主题的头五个音,正是 “致远方”那段旋律未被引用的后半句;这是如此隐秘的对话!后来做了些调研,我才发现这段旋律不但在《幻想曲》,还在他的《C大调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也有穿插;是真爱粉了。书中还谈到许多其他的作曲家:忠于形式的勃拉姆斯、保持原貌的雅纳切克、颠倒的马勒和线性的舒伯特……其中,我想再聊一聊肖邦。


对于学钢琴出身的张昊辰,肖邦无疑是他最先认识的作曲家之一。而赴美学习西方音乐史时,他却发现肖邦占的篇幅极短;原来肖邦只写钢琴,不写其他,因而被当做 “不会写交响乐”的作曲家。不过,仔细推敲则会发现,肖邦是最善于开发钢琴音色的作曲家;他以钢琴为载体,借踏板延音的力量,交织出无数条相互牵制的线——旋律之间的共鸣,倒映出对结构“深刻的内省”。肖邦的旋律美,肖邦的技法难;以我的水平,或许难以尽数表达他隐藏在诸声部的主题碎片,但作为听众,我总会为他的意象倾倒。希望有朝一日能弹出他的《船歌》。


再谈一谈舞台演奏和机器复制与录音之间的关系。在张昊辰看来,登台演奏与竞技比赛十分相似;观众或想看你精湛的表演,或想看你出糗。这时,台上的人处于劣势;台下的人才是强者,等待台上的人满足他们的期望。一旦上了舞台,无论状态多么不佳,双手触及琴键,即需贯彻到底——这是舞台赋予登台者的使命。观看,聆听的性质使人精神紧绷,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的“凝视”灼热地燃烧着演奏者的心魂,使其投入到“演奏”的境界中,逐渐忘我。即使出错,也要不露声色地圆回来;我一直认为这是演奏家最需具备的特质。

舞台与竞技场

现场演出充满不确定;每个座位听到的音色都有细微的差别,而演奏家需兼顾每一位听众,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时,我们或可借助录音科技——张昊辰曾推想,若干年后,钢琴或能精准复制演奏者的下键,使演奏者得以成为自己的观众;刚才他还在演奏,后一秒他便坐在观众席,聆听钢琴上自动流露出的复制品。将时间拉回现代,录音技术还未如此发达,但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听录音的人不像现场的观众,没有选座的困扰——不论在哪,听感都一样。调音师更为作品提供细节填充的机会;演奏者可分段录制,并选择性提亮或削弱。而一镜到底的连贯演奏,是一系列不可复制的瞬间—— 这些宝贵的瞬间,只有成为一体,才能造就音乐渴望成为的空间。作为一个钢琴up主,我经常录音,但每次录音都会像上台前那样不安;我没有调音剪辑技术,只能一镜到底。每次听自己的录音都是痛苦的;对于自己,我总是带着挑剔的耳朵——没有一个作品我是完全满意的。然而,音乐就是这样,一旦发生,不可篡改,只得继续。我没有回头改变的机会,只能接受,释怀,继续努力。

艺术与模仿

艺术始于模仿;通过模仿,才能了解自己的喜好。选择模仿谁,则与“自我”的共鸣有关。张昊辰提到,觉得某人弹得很牛,并不一定想要仿照他;反而,当你觉得“我也想像他那么弹”,才是内心与他“起了共鸣”。我深有同感。就拿肖邦的第二叙事曲来说,肖赛冠军刘晓禹的演绎确实精妙绝伦,无论是精湛的技术或是充满激情的表达都无可挑剔。然而,当我听到角野隼斗的演绎,脑中情不自禁地浮现这一念头——我想弹成这样,这是我想要表达的方式。同一首曲子,在不同人心中呈现不同模样,所以音乐不同于画作与文学,没有“原作”之说;就算是作曲者,也只拥有部分所有权——剩下的交给演奏者去重塑。演奏不能“刻意”,需遵循内心,但也不能跳出音乐结构的框架;最后这一点我还需努力,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好分析作品的构造。


总体来说,此书超出我想象,使我看到了张昊辰在演奏之外的思考。他秉承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态度认真又有沉淀,我相当欣赏。作为一位中国钢琴演奏家,他在演绎源于西方的古典音乐时加入“自我”的见解,融入东方的哲学理念,使层次更为丰富。虽然他少年时期便赴美留学,他的中文造诣丝毫不输同龄人,甚至更深;或许那也得益于他对阅读的热爱吧。在书末的访谈中,他提及他父母这代为何希望孩子学琴——那是他们没能实现的艺术梦。我深有感触;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完成他们当年未竟之事。虽然童年的娱乐时间被剥夺,但多亏昔日的苦练,我如今才能通过这些艺术媒介抒发情感,也算值得。若能有机会与昊辰对话该多好。现在,就先作为一位听众,支持他的现场演出吧。

音乐与音乐之外


【阅读报告】《演奏之外》— 张昊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