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红夷炮图文资料集(五)南明时期
南明时期引进,制造的欧式前装滑膛炮
南明弘光元年铁炮,现存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王成校区。该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王城内府东南隅墙根一带。铭文写有:南明弘光元年六月(1645年7月)由南明广东布政司吴XX奉两广总督丁楚魁和广东按御史王XX命人铸造。由铭文得知,此炮铸造于广东。原炮身铸有纹饰,现以模糊不清。 全长259厘米,内口径12厘米,铭文炮重二千斤,炮身原有提钮,现在已经断裂遗失。 (除去尾珠和炮耳,把炮身看做一个高度240厘米的圆台,炮膛看做一个高度200厘米,直径12厘米的圆柱,由于炮口是特意加宽的,外口径若按21厘米计算,套用积公式,灰口铁密度7.4/㎝³,该炮的重量约为1500斤(合约1263明斤)
炮身上的双钮断裂遗失。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晋江博物馆馆藏弘光元年铁炮,长161厘米,外口径18.2厘米,内口径推测在8厘米。现重约600斤
南明弘光元年铁炮。目前保存在南汉二陵博物馆,该跑炮耳与尾珠已缺失。 “弘光元年五月□日/布政使晏 奉/两广军门丁 准/巡按御史王/南部咨行造大铳□□/督造广东□□□□/军?政?堂?印?都司□□□/事钱?柱?/□主官指挥使□□/□□官千户□□/匠人□”铭文。
铸造者布政使晏为1641年至1646年任广东盐法道佥事。 长2米,口径7厘米,可用铁弹2斤,铅弹3斤。
博物馆正在对火炮进行脱盐处理,以便更好的养护,在此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表示感谢
南通博物苑南明铁炮 铸造时间为弘光元年,长125厘米,内口径7.5厘米,口围46厘米,后围71厘米。可用铁弹2.5斤,铅弹3.5斤。 炮口细而尾粗,铸有八道固箍,尾座呈半球状,炮体中段处有一对对称的炮耳,炮体铸有铭文“弘光元年部院袁福督孙正”。可惜的是,此炮的炮口与一只炮耳已损失,炮体锈蚀严重。
民国《吴县志》所载乾隆三十一年,该县宝积寺大殿由于坍塌,从而发掘出大量盔甲和六门明末清初红夷炮,有弘光二年的也有顺治三年的。
顺治二年,东平侯刘泽清在清军南下时,“将原管淮阳十四州县土地、人民、兵马、钱粮留交总兵柏永馥”代理,自己同山东总督王永吉、总漕都御史田仰等带着一批文武官员乘船逃往海上。这时南京已经陷落,清固山额真准塔统偏师由山东南下,五月十八日占领徐州,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接管了邳州、宿迁、睢宁、沭阳、桃源、清河等县,二十八日柏永馥率部投降,淮安失守。该战役清军缴获明军红夷炮一百二十门。 《清实录顺治实录》卷十七
南安美林观音山上古艮岩寺在修路时挖出一门隆武年铸造的铁炮。经过丈量,古炮长142厘米,炮口外径16厘米,内径6.5厘米,炮后直径为28厘米,炮重150公斤,可用铁弹1.5斤,铅弹2斤。 清晰铭文凸显文字全文为“闽南宫保都督 郑 捐资制造 隆武元年 吉立”。目前保存在郑成功纪念馆。
赣州博物馆,南明隆武元年十月(十一月)铁炮(灭虏炮)
崇义县博物馆一门龙武元年十月灭虏炮复制品,铭文显示炮重200斤,样式与赣州博物馆那门非常相似。
《南山博物馆拟征集文物清单》所载隆武二年六月造灭虏炮,长116厘米,口径5厘米,现重约300斤(250明斤)可用铁弹0.6斤,铅弹1斤。
鸦片战争博物馆保存的隆武二年铁炮,规格和南山博物馆的几乎相同,炮口有破损。长112厘米,口径4.7厘米,可用铁弹0.5斤,可用铅弹0.8斤。
《瞿忠宣公集》所载永历元年五月的桂保卫战,兵部尚书瞿式耜率领南明军队和自募援军取用庞天寿督造的西洋大炮击败清军。 [破敌大获奇功疏]:幸勲镇焦琏一闻此信,负创忍痛,披甲介马,督率诸将分门扼守。而白贵与白玉坚堵文昌时,城下无兵,兵俱在城头上。臣急从都司取司礼庞天寿所铸西洋大铳,即从城头施放,击乘马之□官三四人,□势逮稍却,午后大开城门,我兵奋勇冲杀,而□又环攻西门南门者亦不下数千,所苦各门兵卒,自辰至午,尚无一餐。焦镇仓忙谓兵心一散,状大事去矣。臣与督按二臣悉括署中所存食米,蒸饭分哺各兵,且守且战,报功者不绝于途。
《石匱書後集》卷五十二 瞿式耜列傳:
湖南文管会所藏永历元年铁炮
永历二年四月,清军的广东提督李成栋反清,被永历帝封为惠国公。其后李成栋便斩杀了两广总督佟养甲、巡按刘显名、潮州总兵车任重等人,于是广东又重新回归南明的统辖。九月下旬,李成栋部越过梅岭,分兵两路,一由龙南、信丰,一由南安(今大庾)、南康,直逼赣州。十月初一日,李军到达赣州城下,“连营数十余座,炮火连天,环攻彻夜”。 《明清档案》第九册,A9—162号,南赣等处巡抚刘武元奏疏残件: 清南赣巡抚刘武元塘报:“贼带红衣大炮一百位,来攻赣城四十位,尚有六十位见在梅岭。……今诸贼虽落胆败遁,屯驻南安,纠合各处土贼,多携大炮,势必复来犯赣。而残破城垣立见倾颓,万一人心惊惶,战守而无所恃,职死固不足惜,而朝廷四省咽喉尽轻弃于一旦耳。”
根据《应山县志》所载,赣州的清军趁明军营垒未固、濠沟未成之时,洪起元与鲍虎等清军将领率精锐突然杀出,大破李成栋军营十八处,共缴获红衣大炮七十二门,一路追杀到南安。是赣州反攻战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得归结于李成栋部明军战斗力极其拉胯,将官在指挥布置上无能大意。
郁南县文物普查队1983年底在建城镇发掘出两门南明铁炮,根据中国博物馆志的记载,该炮身长110厘米,口径8厘米,可用铁弹3斤,铅弹4.5斤 有铭文“永历二年铸造防护西宁县城重三百斤”。之前,据广东《文博通讯》报导,当时全国见到的南明铁炮仅两门,一门在福建厦门,一门在广东顺德。顺德出土的铁炮是永历四年铸造,郁南出土的铁炮比顺德那门铸造的时间还要早两年,距现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
永历四年的第二次广州之战。 根据《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的史料所载。三月初四日尚、耿主力进至丛化县,明知县季奕声投降。三月初六日尚、耿所部即推进到广州郊外。南明两广总督杜永和严词拒绝尚、耿的招降,据城坚守。初九日晨,清军抬着梯子进攻广州北城,被守军的火炮击退。尚可喜见广州守御坚固,城中明军实力尚强,于是不再强攻,开始挖壕围城,并筹备大炮。一直到十月下旬,清军基本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根据《明清史料丙编》第八本的史料所载,尚可喜提及自己在围城期间,命投降知县季奕声在丛化县加紧铸大炮,一共造成四十六位,加上由赣州带来和途中缴获的大炮共二十七位,除去中小型火炮,合计七十三位(就《平南王元功垂范》一书所载,这里的大炮是红夷大炮,可见明末的广州各县已经具备批量铸造攻城重炮的能力),每门炮均配备四百枚铁弹。十一月初一日,清军把所有的大炮安置广州城西北的高山上,集中炮火俯击西北角城垣,优先将城上的城垛全部击毁,炮击到了初二日下午两三点时,该处城墙已被轰塌约三十丈。 由后面明清两军的攻防方式上来看,这里被击垮的应该是外面的包砖层,且内部的夯土层亦有松塌,城上的守军依旧能站在城上用火炮火枪还击,清军还得去攀登爬城,可见此时被集火攻击的西北城墙还未完全毁坏。但是由于城垛全摧,守军已无遮蔽,最终难逃城破。 此战清军缴获广州城防大炮就有五百一十二门,而盔甲器械鸟枪等大小火器更是数不胜数。
《平南王元功垂范》中记载基本一致,只不过有些记载比较详细,比如点明了大炮为红夷大炮。然后提及被轰塌的西门北面城墙依旧有四米高(一丈许),爬城的清军被明军城上的火器打死打伤颇多。但是这里破城的时间有点问题,应以清档中尚可喜自己的奏报为准。
后文大篇幅描写了尚可喜亲自披甲在前线作战的事迹,甚至一度想要冒着炮火先登夺城,被部下阻止后恼羞成怒,拔刀打算自刎相逼。士卒见此无不卖命爬城,用箭射击守城明军。
《南海百咏续编》中也有简略提及广州之战的过程,其中提到清军最先摧毁了西北城墙的全部城垛,然后在持续的炮击下,上半截的墙塌了。
就实物来看,尚可喜口中这五百多门缴获的明军守城大炮,大部分应该是红夷炮型,而且有一部分是围城期间铸造的。以现存的广州明代城墙数据来看,广州城墙不算很厚,宽约5-6米,高约7.6米,所以城墙上安置的多为数百斤的轻型红夷炮。 由此来看,广州之战,应该是明清两朝炮战的最高峰,双方投入的欧式轻重火炮很有可能已达数百门之多。 香港海防博物馆馆藏的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铁炮,两广总督杜永和造。炮长165厘米,口径7厘米。
广州博物馆收藏的永历四年铁炮,两广总督杜永和造。长191厘米,口径7厘米。形制和督造人员和香港的一样。(感谢鹰扬铳手提供实物照片)
南明永历四年铁炮(1650年)两广总督杜永和造。香港历史博物馆藏 。
鸦片战争博物馆藏“南明永历己丑年造”(永历四年)前膛铁炮。 炮身上有清晰的铭文:“计重二百五十斤,钦命禁旅提督锦衣卫,大堂李捐造,禁旅标下监造,永历己丑年月日吉旦”。 长126厘米,口径3.9厘米,可用铁弹0.3斤,铅弹0.4斤
广东顺德出土的南明永历四年铁炮,目前保存在该地的西山庙中,还有一门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 炮口箍径15cm,内口径6cm,炮口身径9cm,尾部径18cm,长度157cm,尾珠长6cm。(感谢鹰扬铳手提供实物照片以及大致的尺寸参数)
鲁监国纪年铜炮长116厘米,内口径5厘米,重109千克,可用铁弹0.6斤,铅弹1斤。 南明鲁监国五年(1649年)。黄铜铸造,色黄绿,表面略有霉锈。炮身完整,呈管状型,前小后大,炮口外部隆起一圈,尾部凸出一棱圈。炮身上部有一火门,中部横铸两耳,炮口与尾部棱圈的上方各凿有一小缺口。炮身弦纹装饰,从口沿到尾部共有5组,每组饰二至三道弦纹。炮身后半部上方錾有“钦命荡胡侯右镇”、“静波军门阮造”、“匠曾成”、“监国鲁伍年四月吉旦立”四行铭文。监国鲁即南明宗室鲁王朱以海。这是南明政权抗清的铜炮。1966年初,漳浦县城关出土,现藏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咸丰本《兴义府志》所载该府右营军装局内有三门永历六年铸造的平远将军炮,长度五尺多(160厘米以上)。之前一直都埋没在土里,嘉庆二年被发现,便放置在城上应付苗乱,在战争中击毙过敌军头目,杀敌颇多。
《明清史料》丁编:明亡后,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永历三年(1649年)驻舟山设行宫,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清朝展开了对峙,永历五年(1651年)清军浙闽总督陈锦、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固山额真刘之源、提督田雄、浙江巡抚肖起元会商预定本年八月二十日,三路合攻舟山。 朱以海决定留荡胡侯阮进带领水师扼守定关海域,安洋将军刘世勋、都督张名扬、中镇总兵马泰等领兵三营官兵五百,义勇数千防守舟山城;鲁监国和兵部侍郎张煌言、定西侯张名振分别率领军队乘船南北出击,结果明军在清军的三路夹击下只得败退撤离。此役,朱以海的根据地被清军摧毁,兵力也受到极大损失。 舟山之战明军战败,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阮美、阮骏等人被迫移舟南下温州海域的三盘地区,由兵寡势微,之后该地又被清军金衢总兵马进宝攻克,朱以海、张名振等人又南逃沙埕;“沙埕而南即是闽洋海道,非浙中水师所能熟识”,清军浙闽总督陈锦命令福建兵将在闽安一带堵剿,同浙江金衢总兵马进宝合击。南明军队只得逃亡海上,由于屡战屡败,却救国无望,都督静洋将军张英,都督挂印总兵阮述、阮玉,新袭荡胡侯阮美(阮进之弟),都督总兵阮捷、魏宾等先后赴福建闽安向清方投降。 清军共降服明军将校近七百人,俘获得明军海船三十七艘,红夷炮七十九门。
永历八年12月14日,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靖南将军朱马喇、纛章京东拜等人领援军到达新会,在新会县北的两个山口之间与李定国大军展开决战,清军骑兵先击破明军左翼,同时大小火器齐发,明军象阵发生混乱,清军趁机发动猛攻,明军大败,被清军“砍杀二十余里,投戈弃甲伏路旁死者不可胜计,获象十三只,红夷大炮二十位,盔甲大刀鸟枪小炮腰刀长枪无算”李定国本人仅仅带着200多骑兵逃出战场,四万多明军大部分溃散。 《平南王元功垂范》 十四日,至新会。定国阵于县北,驱战象拥大炮,列两山峡口拒战,气势严整。别以劲兵屯峡左之山,为乘高骤下之势。
王令梅勒章京毕力兔、阿儿哈、纛章京来塔统正黄旗、正红旗摆牙喇、阿哩哈超哈蒙古固山左翼四固山官兵,梅勒章京范达礼统乌金超哈左翼四固山官兵,藩下纛章京尚之智、副将盛登科等统藩下骑兵击其左山之兵。王与靖藩将军总督登山以观,左山兵皆败走峡口,众望之阵稍动。
即令藩下右翼总兵连得成、藩下甲喇章京田云龙、南雄副将栗养志、督标参将张荣统步兵合战,大小炮齐发,声震地,象惊,走还,敌阵乱。八固山摆牙喇、阿里哈超哈蒙古固山侉拦大等并乌金超哈藩下骑兵分列,步兵两翼护之。即令梅勒章京毕力兔、敖拜、阿儿哈、纛章京来塔统摆牙喇、阿里哈超哈官兵,梅勒章京范达礼、海喇兔统乌金超哈官兵,藩下纛章京尚之智、靖藩下纛章京吕应学等统两藩官兵分队纵击,闻海螺奋勇齐进,砍杀二十余里,投戈弃甲伏路旁死者不可胜计,获象十三只,红夷大炮二十位,盔甲大刀鸟枪小炮腰刀长枪无算。
曲靖市文化馆永历十年铁炮 炮长2.19米,口径8厘米,可用铁弹3斤,铅弹4.5斤。
2000年漳州东山县冬古郑成功沉船遗址发现的南明铁炮以及国姓府的小铜炮,疑为鹿铳,一种小型回旋炮,永历通宝铜钱等文物。目前保存在东山县博物馆内。
一同出土的永历通宝
一同发现了七根小铜炮,每门重25斤。
该炮与连江县博物馆的国姓府铜铳(回旋炮)类似,长80厘米,口径5.5厘米,后座径6厘米。重10.537千克
由知乎站友思九提供的一门保存于英国威尔士北部多塞特郡(Dorset)的多切斯特(Dorchester)的某户私家住宅内的南明时期的铜炮,现已交由一家名为“Duke’s”的公司进行拍卖。 该国姓府铜炮应该是郑成功北伐失败后被清军在闽安缴获之物,也可能是清军攻克台湾后的战利品,原有炮身阳铸铭文已被铲除,后已改刻为乾隆已酉年三月 奉(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督宪饬验闽安协左营镇汛二十号炮一尊重四百三十斤。火炮为青铜材质,长166,现重258公斤,口径推测为7厘米左右。
来源地址:https://www.easyliveauction.com/catalogue/lot/5562c751c0dd46091efdac16c3c2da0b/0af8d24542e81eb9357e7ef448a6646f/asian-art-lot-181/
南明永历乙未(九年)仲秋吉旦造(原永历三十三年为误读)制前装式铜火炮。原置于陕西省临潼县城楼上。1953年由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炮身铸有铭文32字:“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 大明永历乙未仲秋吉旦造 藩武督造守备曾懋德。”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在南明时期均为郑成功之名号。 下图为郑成功纪念馆的复制品。长210厘米口径11厘米,可用铁弹8斤,铅弹12.5斤。
《八旗通志》卷168:永历九年,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永历十年八月,清军将领伊尔德率军进攻舟山,总制陈六御先胜后败,自刎而死,将领阮骏与诚意伯刘永锡皆战死。清军此战俘获明军海船二十五艘,缴获红夷炮一百六十余位。
根据清朝兵部揭帖的记载,永历十年,南明海澄守将黄梧投降清朝时,城内存有三百多门红夷炮。《明清史料》丁编第二本159页
为何海澄会有这么多红夷炮,其原因是海澄是明郑的一个重要军器库。 《广阳杂记》郑成功在海澄屯有铁甲十万副、藤牌、滚被、铳炮、火药数以万计。
《南明史》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九月,清浙江福建总督李率泰利用郑成功主力进攻浙江台州,福州闽安镇守御力量单薄的机会,决定乘机攻克该镇,以解除福建省会的威胁。他同固山额真图赖、郎赛商议后,抽调满汉大批军队水陆三路进攻闽安镇。 九月初七日先派水师出闽江口切断海上来援的郑军,初八日开始陆路分兵二支,一支由鼓山出发,一支由南台西路出发,大举进攻。参加进攻的军队除图赖、郎赛两固山额真统率的满军外,还有总督李率泰标下、巡抚刘汉祚标下军队,精奇尼哈番沈永忠部、提督马得功、总兵王之刚、苏明等部,(携带红衣炮36门,发熕炮6门),兵力相当强大。 而郑成功北上进攻浙江省台州时,抽调了后提督万礼部主力随行,在闽安镇只留下了五军戎政王秀奇节制护卫前镇陈斌、神器镇卢谦、前提督下右镇余程留守闽安镇,兵员不过数千人。 双方自初八日开始激战,清军用红衣大炮猛轰闽安寨城,郑军兵单势薄,难以招架,十四日清军攻克闽安镇,驻守顶寨的右镇余程和部下战士全部阵亡。清军转攻罗星塔寨,据守该处的陈斌、卢谦兵力不敌,向郑成功紧急请援。因双方距离过远,救援不及。十五日,陈斌、卢谦在施琅的招徕下带领官兵一千三百人向清方投降,罗星塔要塞失守。此战明郑军队阵亡者达五六千人。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所载:清军于闽安镇等六城缴获红衣炮、发熕炮共114门,佛郎机17门、百子炮250门。在罗星塔寨缴获大红衣炮15门、百子炮73门、行营炮2门。
《明清史料》甲编第五本所载:郑成功于永历十二年,郑成功自舟山回师,于十一月初七,用红夷炮53门攻破磐石城,第二日占乐清,分兵蒲岐、虹桥等处,郑成功在磐石驻军5个月,于永历十三年四月撤退。
《郑氏史料续编》顺治十五年即永历十二年,郑成功进行第二次试探性北征。十月初六,明郑军队用重炮攻破台州海门关,经黄岩向台州府城推进。初九,提督田雄亲统标旅自宁波支援台州,初十,驻浙八旗兵副帅夏景梅也率军至台州,十一日到十九日,明郑军队与清军连续交战,双方伤亡颇为巨大。十九日夜,驻扎在前所城的明军将辎重粮草搬入战船,二十日主动撤出海门关。 交战期间,明郑军队遗弃了十几门大炮,其中有一门大神炮,长一丈二尺,用18斤铁弹。
顾诚《南明史》永历十三年五月初八,明郑军队中的将领马龙降清,根据清军将领佟国器清点明军降兵的物资,一共缴获五艘小型舰船,人员包括妇女家属在内共140余人。红衣炮13门,铜百子炮45门,三眼枪鸟枪共10杆,铁盔42顶,铁甲26身,火药和各型炮弹一万多斤以及杂七杂八的诸多军械。
金门出土的南明永历年间的红夷炮,经鉴定黄一农院士鉴定为永历三十年郑军使用的火炮。
康熙二十二年(永历三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施琅《飞报大捷疏》中所载与明郑水师在澎湖交战,战后缴获的一部分明郑红夷炮 得獲船隻大砲甲器旗幟等項,查所獲紅衣大銅砲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觔,炮子大者二十二三觔,中者十七八觔,次者十四五觔,鉎鐵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觔,用炮子三十餘觔。尚有焚燬炮船所配之炮,俱已沉落在海,見在尋撈,其餘大小發熕砲火甲器等物,容查明一并造冊繳部,以聼查察。
《皇朝兵制考略》所载咸丰十一年京师八旗炮局所仅存的台湾炮(康熙平台所得明郑火炮) 其中最大的有五门26磅铜炮,长度320厘米到384厘米不等,重四千斤到六千斤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