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的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一个人的日本看展之旅

在上海看完展览之后,我一个人又漂洋过海(坐飞机)来到东京来看这次被炒的沸沸扬扬的颜真卿大展。比起只能看几十秒的《祭侄文稿》,我倒是从其他一些作品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从书法的层面,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定要看到“真迹”。

为了这次的展览,我不远万里/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这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通的地方,心中十分自豪,感觉自己对书法确实是真爱。但我相信其实很多人对这样大费周章来看一眼“真迹”是持有疑虑的:现在高清照片这么多,看图片跟看原作不是没什么区别吗?
“反正我是看不出来什么不同,看展览也总觉得是凑个热闹而已。”
作为一个也是从“看热闹”过来的人,这一两年来我总是在思考“看展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看什么”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会更“技术流”地围绕“到底怎么看展”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大家带来我这次看展的收获(虽然是颜真卿展,但由于《祭侄文稿》实在看的时间太短了,我就不以它作为举例展开来说了):
一、高清照片到底比原作差在哪里?——观赏《地黄汤帖》、《怀素自叙帖》后的启发
二、看展览要学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我又来黑老董了)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和其真身的差距
三、找到你喜欢的字——米芾的“游”
四、记住第一眼的观感——原大书作的气质

下面干货开始:
一、高清照片到底比原作差在哪里?
——观赏《地黄汤帖》、《怀素自叙帖》后的启发
1.1在看展前做些准备
如果真的想学到东西,看任何一个展览我觉得都需要做一些准备,而且展品比较丰富的展览要看两天以上。
做准备:
(1)网上搜索展览信息,尽量找到展览品目录
(2)找出几篇(最好是墨迹,刻帖差别远比墨迹小)感兴趣的作品,搜索网络上的高清大图或者买本纸质字帖,用以现场对比观看
(3)推荐常看展览的同学购买一个“博物馆放大镜”,4倍放大就差不多,日本产的比较好,价格大概在几百块(搜某宝)。还可以购买一个把放大镜夹在手机上的架子,这样对于可以拍照的展品就非常完美了。因为放大镜是光学放大,不失真,效果比手机放大好很多。但因为展厅内灯光普遍比较暗,看展览的时候心情也比较激动,很难做到拍照时候不抖动,所以拍出来的效果还会打折扣。

如果你可以有两天时间看展:
第一天要对展览有整体把握,知道展出了哪些作品并挑出要再重点观赏的作品;如果可以拍照,尽可能多拍照片——整体效果及细节,并且一定要在一天看展结束后回去整理图片!!!!!!如果有图录卖,最好买一本,用以回去再做概览。
第二天针对第一天挑出来的重点作品进行重点学习,并对前一天的作品照片进行查漏补缺。
2.2 《地黄汤帖》印刷品和真迹观感的区别
这次展览之行计划去看三到四天,现在已经看完了第二天。第一天比较“走马观花”看完了所有展品,并购得一本图录(巨沉,三斤)。回去以后三下五除二就把图录拆了,挑出了要重点看的墨迹帖子放到书包里准备第二天仔细对比学习(拆了方便拿也方便对着看)。

这次展出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摹本墨迹作品一共有三幅(《妹至帖》、《大报帖》、《地黄汤帖》),可能因为《祭侄文稿》名声过于大,这三幅也很重量级的展品成了陪衬。
拿着这三幅作品的印刷品再对照原作,最明显的差别就是颜色和质感。其中颜色的差别表现在纸的颜色和墨色区别上,质感则体现了“立体感”。三本之中的《地黄汤帖》的墨色差别尤为突出。原作第二行开始的墨色就已经偏淡,并且墨色变化较为明显,整体有褪色的感觉,印刷品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上图展示了图录与复制品(书道博物馆自己出的复制品,印刷效果上乘)翻拍效果的对比,这之间已尚有差距,更不要说是拿来与原作对比。当然,颜色上面的绝对还原虽然不可能做到,但至少我们可以无限趋近;相较而言,立体感的体现更是难上加难。
举个实在的例子:看原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哪个笔画的小缺口是因为纸面纤维的阻碍形成而非刻意为之,但看印刷品(或者图片)的时候,我们就难以进行分辨。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不停去追求一个本是因为纸导致的效果,是不是有点可惜呢?这就是看原作的重要性之一。

讲得玄幻一点,原作的笔画线条是活的,而图片或者印刷品因为其呈现出来笔画边缘的模糊化,进而显得死气沉沉。作为一个受过毛笔书写训练的人,我可以通过原作看到线条更丰富的质感与变化,进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书写的节奏。站在原作前面我会情不自禁发出“天呐”、“太妙了”的赞叹,这是因为我能看到每一个似乎很简单的线条后面所蕴藏的极其准确、精细的动作。
当然,如果你没有受过毛笔书写的训练,原作在技巧方面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可能会打折扣,但我相信其呈现出来的立体感与鲜活的息气仍能感动你,让你有种说不出来哪里好但确实被吸引着的感觉。
以上是近几次看到王羲之、王献之展品时最大的感受。
当我看到怀素的《自叙帖》时,又有了新的体会。
2.3《自叙帖》印刷品和真迹观感的区别

《自叙帖》原作的颜色相较于图录上的图更黄,而其主要的视觉差距在于枯笔的表现。我现在有点难以具体描述其中的差别,大致来说就是原作看起来在枯笔的时候“更枯”,而枯笔之后往往立刻通过节奏和调锋控制让笔画重新墨色饱满,印刷品大大削弱了这样的视觉冲击力。
对于自叙帖这样超长的作品来说,能看到全貌实属不易,这也是展览带给我们的绝好的学习机会。移步换景,在既能欣赏全景的同时,又可以跟着怀素的节奏一步一个画面,你不再囿于版面的限制,真的做到“身临其境”。
二、看展览要学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
——(我又来黑老董了)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和其真身的差距
看展览一是要看原作,二就是要从整个展览中找到一两个有意思的点来。
这次颜真卿展览其实有很多可挖掘的课题,比如:
书法风格如何从颜真卿开始走向多样性?
什么是“二王一路”?
到底有没有人能超越王羲之?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了吗?
……
这些课题好归好,但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可以写好几万字论文了,所以现在不做讨论。倒是其中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与怀素的自叙帖同时出现让我觉得颇有意思。(有种学生撞老师枪口上的感觉……)

董其昌临作没有展全,只展了最后一小部分,从展出的这部分可以看到董字用笔上面的技巧性逊色于怀素。具体体现在高速运转时笔画形态丰富性的缺失,以及缺少高质量的、连续的、像怀素那样细的中锋线条。侧锋过多加上结构普遍的扩张之势导致整篇在节奏感上没有怀素那般活泼与跳跃。
这样的对比绝不是为了黑董其昌(好像我没少黑他哈哈哈哈),而是为了透过大师对大师的理解,更理解大师(这句话是不是充满哲理)。如果你拿不准一件公认好的作品好在哪里,那你一定要去写一写,或者至少看别人写——写不到的地方,恰是这作品好的地方。
三、找到你喜欢的字——米芾的“游”
看展看什么,如果上面两条你还是觉得云里雾里,那么这条你可以尝试慢慢去做,就是慢下脚步一个字一个字去看,找到你喜欢的字去拍照、描摹、记忆。

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米芾在《行书虹县诗卷》中的“游”字,在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我驻足描摹了很久。

这个字在图录里面看似平淡无奇,但看到真迹时却被完全吸引住了。笔触基本已经无法从图片里面看到,光说其韵律感就可以称得上精妙。

“游”的左中右三部分非常和谐地呈现了“跳动”、“摆动”和平稳的“静止”之势,让我爱不释“眼”。看到自己喜欢的字会产生本能地很多的欣喜,继而慢慢去审视“为什么喜欢”,这欣喜就会持久且深刻了。看展的乐趣也会逐渐多了起来。
四、记住第一眼的观感
——原大书作的气质
最后稍作提示的是,看展览难得一见原大,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赶上长卷全展开(比如这次《自叙帖》),一定要去记住自己的第一感受,去体会作品的整体气质,这是你看手里字帖万万得不到的东西。
这里多说一句,一般来说,从整体效果上买复制品要比买字帖好很多。复制品会同比例、同规格(包括题跋、装帧等)一并复制下来,且通常复制品的印刷都不错,有的可以说是十分精彩。

这次在博物馆看到了我已经在来看展之前就买了的两个书道博物馆出的复制卷轴《地黄汤帖》和《自书告身》。这两个轴性价比很高,我在国内买的1000多一点一卷。


说了以上这些,希望可以对你以后看展有所帮助。
最后还想再提一下的是:
展览从主题的选定到展品的选择都可以说是超一流的,整个看下来酣畅淋漓。其次我特别喜欢展柜的设计,可以看得十分真切(之前在辽博都要哭了,展品隔着垂直的玻璃那么老远)。从秩序上来说可以说是井然有序,不论是日本人还是(超级多的)中国人,基本都很有礼貌和素质,展厅里面比较安静。至于《祭侄文稿》,我排了两次队,总共看了不到三分钟,由于过于激动,感觉看了啥也没记住,心脏要跳出来了倒是记得很清楚(这是恋爱的感觉吧?!)另外,展览的图录非常值得买。总之,我觉得这个展览真的很值得我不远万里/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这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通的地方,真的很庆幸自己来了。
虽然这个展览在开展之前引来过颇多争议,而对这些“书法圈”外的事情我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兴趣,但我也仍然希望咱们自家的宝贝能多在自家门口出现,毕竟还是可以省下很多路费的呀。
另外想买本次特展文创产品的可以加我们微信询问!
微信号:jiuchengwenfang
关于本次展览你还想知道什么,欢迎踊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