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谈到的,高中生与《人间失格》与三毛。

2023-01-02 01:13 作者:好花燃手  | 我要投稿

来说一下我许久前在谈论“高中生该不该读人间失格”这个问题的时候所说的,建议他们读一点三毛的这件事吧。

之所以建议高中生去读三毛,是因为在她的文字里有这个时代的学生所最缺少的东西——“凝视生活”。

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是很容易在眼高于顶的同时又伤感自卑的,很容易陷入一种撕裂感极强的矛盾中。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特征。

说现在的高中生“眼高于顶”,并不是指他们会有趾高气昂的高傲,而是说他们的目光,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在各种先贤的思想与智慧中学习的,无论是文还是理,都给了他们高度的逻辑思维与远超父辈的所谓“理想”。这是他们的局限,但同时也是他们珍贵的地方。也只有在他们这样珍贵的年纪,才会为了心底的“是非”去和这个世界对抗,对抗有偏见的长辈,对抗有偏见的学校,对抗有偏见的社会,因为这个时候,人类最淳朴的追求还在他们心中。

而他们又容易伤感自卑——为自己伤感,为自己自卑。他们伤感,因为他们觉得在冥冥之中他们仿佛一直在失去什么,他们自卑,因为他们逐渐开始用自己所学的思想去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品德,审视自己的环境,审视自己的出身,审视自己的理想。
“我本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但当我发现我与所谓的理想竟如此遥远,乃至遥远得使我感到羞愧的时候,我的泪水还是会忍不住涌入眼眶。”

而在这种高与底之间,在这种高低的矛盾里,他们的目光便变得遥远了,不再能够凝视自己的周围,忽视了自己所处的,生活,当然,也就忽视了那些散落在细碎时光里的,幸福。

所以在这个时候的他们,感受到的便只剩下煎熬,狼狈,以及不可名状的痛苦。

这种现实与理想所产生的撕裂感,没有具体的原由,它不是饿了,吃点东西就好,它也不是渴了,喝点水就好,它甚至并不源于物质,因为这种撕裂感源于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思考,而思考,却又是源于学习,源于知识。

所以当这些高中生,当他们试着表达自己的痛苦的时候,便变成了矫情,变成了幼稚,变成了不成熟,因为他们要怎么言说自己的痛苦呢?因为我在思考,因为我在想,所以我难受?

所以他们便因为思考而撕裂,因为撕裂而痛苦,因为痛苦而孤独,而这种痛苦,仿佛无法可解,仿佛要持续到永远...永远......

而,三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仿佛并不可以,因为时代如此,人类处于这样的一种阶段,不可推进,不可跨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去。

那么时代中的我们,何去何从?

三毛不能改变时代,也不能改变你。

那么她的作用是什么呢?

她是“前车”,

前车之鉴的前车。

因为你现在所处的这种煎熬,也曾经同样煎熬过她,甚至几次三番地将她逼上绝路,要她去死。

所以她在文字里写到“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她对自己与别人的痛苦煎熬清醒而敏感,所以她年少时自闭,自卑,自杀,后来去学习哲学,想学明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最后的最后,她回到生活,关注自己,关注家人,热爱琐碎的日常,痴迷于平凡人的民俗生活。

所以当你读她的文字的时候,不只能读到她,还能读到你自己,于是,你虽然依旧撕裂,依旧煎熬,却不再孤独,因为你已找到同类,你的痛苦已被倾诉,你煎熬的闭环已被破解。

甚至,你还能在这样的撕裂中看到“美好”,于是你开始将目光转向生活,转向近处,转向自己的身旁,将包容的目光投向生活,你开始了解生存的压力,你开始注意人类的艰辛,在这种辛苦中,你看到了平凡人的坚韧,看到了生而为人的温良,然后你开始理解你的母亲,开始爱她,开始理解你的父亲,开始尊敬他,开始理解你的老师,开始爱戴他,开始理解爱与被爱,开始作为你自己,作为一个人,去感受,去生活,然后去热爱。

所以比起《人间失格》,比起太宰治,我更加希望他们去读三毛,因为他们早已不再需要所谓的“觉醒”,他们已经被无数的师长醍醐灌顶过无数次,现在他们需要的,是成为他们自己。

关于谈到的,高中生与《人间失格》与三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