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新解之《计篇》

2023-06-08 12:34 作者:松露美食家  | 我要投稿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次《计篇》新解的最大亮点在于分段,结合北京大学教授宫玉振老师的讲解:实力×智慧=胜利(战争)!本篇分为四段是最为合理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没有争议,关键在于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界点在哪里?“五事”中“将”排第四位,“七计”中“将”排第二位,所以第三段的主题必然是“将”!“将听吾计”中的“将”就是“五事七计”中的将,是名词,而不是目前市面上注解《孙子兵法》所有书籍中讲到的助词!第三段后面部分详细讲述的“势”和“诡道”的实施者都是由“将”来完成的!只有这样分段才是正确的,才能真正读得懂《孙子兵法》!     新解《计篇》的第二大亮点在于如何理解“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解为“将宜五德备也”;张预注解为“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新解的亮点在于此处应该理解为“五能”而不是“五德”,曹操和张预的注解都是错的!因为在本篇第二段的“七计”当中已有“将孰有能?”,而不是“将孰有德”?所以“五能”才是正确的!曹操等人的错误在于没有结合前面“将孰有能”来注解,他们犯错误是必然的!还有我们可以结合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注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从中也可以肯定“将有五能”才是正确的!     新解《计篇》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如何理解“兵者,诡道也”?曹操注解为:“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张预注解为“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诡道”被理解为“诡诈”其实也是错误的!“兵者,奇胜之道也”才是准确的理解!结合后面《势篇》中的“以奇胜”和《军争篇》中的“兵以诈立”可知,“诈立”也是“奇”的具体措施,“奇”其实就“将有五能”中排首位“智”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兵者,智胜之道也”!只有这样理解,《孙子兵法》的精髓才能读懂并运用之。

《孙子兵法》新解之《计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