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毕业季]名师最后一课:憧憬·期待·惜别
B站毕业季:名师的最后一课
憧憬·期待·惜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生的最后一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o4y1T7wH/?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4e2f04454c2408c6a7d3673320c80c7d
(视频连接)
同学们好!十分荣幸,几天前我应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机会和大家一起相互学习;十分不巧,我刚刚成为你们的老师,你们很快就将离开母校。因而,今天这节课极其特别,它是我们的初识课,也是我们的惜别课。
对这一节课,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多愁善感的同学或许异常沮丧——刚一开始就马上结束,没劲!乐观开朗的人肯定异常开心——刚一开花就马上结果,带劲!
同学们,我想就对这同一事件,产生绝然不同的情感反应说开去。情感反应不同于理性认知,后者是冷静思考或逻辑推理的产物,前者则是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人虽然自诩为“理性的动物”,但不同于受程序控制的机器人,理性并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大多数情况下,理性都是在为情感辩护,而不是情感去为理性服务。譬如,恋爱的时候是由于先爱她(他),再去寻找爱她(他)的理由,而不是先找到了爱她(他)的理由,然后再去疯狂地爱她(他)——没有爱的冲动,就没有爱的理由。事业也和恋爱一样,先有追求某一远大目标的生命激情,然后才会去思考到达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
因此,一个人对人事的情感反应,关涉到我们个人的苦乐,我们家庭的悲欢,我们事业的成败。
这一节课通过几首小诗,聊聊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情感反应,如何影响我们不同的人生,准备从三个层面切入: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的期待,和我们师生的惜别。
一 憧憬
毕业前夕找工作的经历,社会已经给很多同学上了第一节课。你们一脸微笑地递上求职简历,遇上没修养的招聘人员,他们的表情不冷不热,对你们爱理不理,甚至可能当面就拒收简历,遇上有修养的招聘人员,脸上或许还能挤出职业的微笑,可转一眼就将简历扔进了纸篓。你们连续投了几十份简历,也许没收到一份Offer 。石子在水塘里还能打起水漂,你投出去的简历却溅不起一个水泡。
求职其实就是求人,人若求人矮半截,人不求人一般高。不管你的学习成绩有多好,不管你平时为人有多傲,只要求人,你就得把苦水往肚里吞,你就得对别人满脸堆笑。
我是七七级的大学生,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娇子,求职哪用得着这么低三下四?我们每个人都像“皇帝的女儿”,差不多所有单位都对我们笑脸相迎。不过,虽然没有求职被拒的经历,但我尝过求爱被拒的痛苦,一封滚烫滚烫的求爱信,却换来了女神冷冰冰的回应:“你是个好人……”因而,那些还没有找到“下家”的同学,我能想象你们现在灰暗的心情。此刻,我想起了普希金的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焦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这首说教气味浓厚的诗歌,你们无疑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人可能还会暗暗埋怨:“普希金实在矫情”!有人可能还会大叫:“普希金是个骗子”!谁能向我保证“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说真的,我也觉得普希金这首诗,当下对大家来说,即使不说它是在骗人,至少它有点苍白,有点空泛,还有点生硬。叫别人“不要悲伤”,叫别人“不要焦急”,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假如自己碰上悲伤和焦急的事,你还能“不悲伤”“不焦急”才算本事。
但是,切莫把普希金对远方的憧憬,当成眼前无用的空头支票。一个人能不能事业有成,第一步就是要看你对未来有没有憧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你永远就不会在失败后躺平,永远就会有奇妙的想象,永远就会有美妙的诗情,你走路就会两脚生风,你两眼就会目光炯炯,你工作起来就会干劲冲冲……
遇上同一种事情,面对同一种风景,有人会感伤得涕泪涟涟,有人会兴奋得浮想联翩。同学们来看看,《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暮春时节面对同样的柳絮,她们有什么样不同的情感反应。先看林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春天的柳絮因其洁白、轻盈、缠绵和舒卷,引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和咏叹,如东晋谢道韫就凭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就享有“咏絮才”的美誉;也因其忽东忽西随风飘扬,招来“趋炎附势”的嘲讽,“随风转舵”的挖苦,和“轻浮无根”的鄙视。
同学们,自然界的柳絮虽然是同一种,可观赏柳絮的却不是同一人,每人心境不同,喜好各别,有人见它随风舒卷而开怀,有人见它随风漂泊而忧伤,有人爱它,有人厌它,有人赞它,有人骂它……
上面林黛玉这首咏絮词,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十二金钗嚷着要重建诗社,正好林黛玉写了一首古风《桃花行》,她们就把诗社命名为“桃花社”。“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词,调寄《如梦令》”,于是惹得大家一时兴起,贾探春、贾宝玉、薛宝琴、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纷纷唱和,其中要数林黛玉和薛宝钗两首词的水平最高。
曹雪芹是一位绝顶天才,《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无一不切近人物的身份,曲肖每个人的口吻。林黛玉的《唐多令》一起笔就说:“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这两句字面是写柳絮飘落。上句暗用西晋石崇爱妾绿珠典故。石崇在百花洲筑楼给绿珠金屋藏娇,不意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的美艳,倚仗权势夺人所爱,绿珠在百花洲以跳楼自杀,来报答石崇对自己的宠爱。百花洲位于姑苏城,而林黛玉恰是姑苏人,“粉堕百花洲”既符合林妹妹的身份,也表现了林妹妹的心境。“燕子楼”典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中唐关盼盼为张愔节度使小妾,张死后关盼盼念旧情守寡,独居燕子楼十余年终老。柳絮飘飞本是阳和春景,在林黛玉眼里成了“粉堕”,成了“香残”,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凋零。更要命的是,柳絮飘坠让她想到了百花洲绿珠坠楼,想到了关盼盼燕子楼的幽独,可以想见林妹妹触目伤情。
“一团团,逐对成球”,这两句续写柳絮之形——地上洁白轻柔的柳絮容易成团,在微风中卷成球状逐队翻滚。这景象不禁让她想起自己的身世,发出了“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林黛玉的身世。她与贾宝玉是姑表亲,哥哥不到三岁就夭折,自己六七岁时父母双亡,她只得长住外祖母贾母家。不知什么原因,她父亲林如海没有给她留下任何遗产,有的学者说贾府侵吞了她家财产,有的说她父亲原本没有多少财产。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妹妹自称“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要仰仗他人,她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看到柳絮“逐对成球”的情景,她自然就想到自己飘泊无根的处境。“飘泊亦如人命薄”,从说柳絮到叹自身:柳絮轻才会飘零,人命薄才会飘泊。柳絮聚成一团团的样子,酷似情侣缠绵在一起。然而,她与宝玉虽是一对金童玉女,“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但他们的爱情并不被长辈所认可,也不被周围的人所看好,到头来只落得“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空缱绻,说风流”一语双关,表面是描写柳絮,实际上倾诉自己。
下阙的情绪更为哀怨:“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柳絮像棉花一样雪白,林妹妹看到柳絮满树,猜想“草木也知愁”,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柳树也急白了头。她说自己“不过是个草木人儿”,“草木也知愁”完全是自言自语。“叹今生,谁舍谁收”?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说:“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两句可能受到它的影响。她想知道这满眼柳絮,现在是谁狠心把它们抛下?将来谁又会好心把它们收留?她是一个寄养外婆家的孤儿,所以对“今生谁舍谁收”,既格外牵挂,也格外敏感。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三句,回答“谁舍谁收”的疑问,到头来没有人怜惜它,自然也不会有人来收留它。“嫁与东风春不管”十分形象,把柳絮在东风中飘飞,说成是柳絮“嫁”给了东风,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柳絮同样也是随风而起,随风而落。只有女性才会有这种感受,也只有才女才能这样形容。在东风乱飘的柳絮,春光全然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任它们随聚随散,任它们忽东忽西,任它们四处飘泊流离,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眼睁睁看着柳絮长久浸在水中,一直粘在地上。
该词从艺术上说是典型的移情,从情感上看是极强的代入。林妹妹从柳絮的飘零,想到了自身的飘泊;从柳絮在风中“缱绻”,想到了自己与宝玉的缠绵;从柳絮颜色的洁白,想到自己“韶华早白头”;从眼前柳絮“谁舍谁收”,想到自己“今生”无依无靠;从柳絮“嫁与东风春不管”,想到了自己将来没人照看没人怜……
这一咏物词,物与人浑然一体,柳絮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柳絮。柳絮成了林黛玉的化身,林黛玉既是在说柳絮,也是在叹自己。林黛玉眼中的柳絮寄寓了她可怜的身世,她孤僻的个性,她悲惨的命运。从“飘泊亦如人命薄”的凄凉,到“叹今生,谁舍谁收”的冷漠,再到“嫁与东风春不管”的沮丧,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全词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难怪她的姊妹“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
这与林黛玉的个性、气质和情绪有关,岂止对柳絮自悲身世,她对梅花、桃花、菊花、海棠花无不如此,如《桃花行》说“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见花落泪,触景伤怀,是她惯常的情感体验。由于父母哥哥接连离世,她从小就成为孤儿,这让她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加上她生来就多才多情多疑多病,《红楼梦》第三回这样介绍她: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终年没有断药,成天以泪洗面,无时不蹙双眉,所以姊妹们称她“多病西施”,贾宝玉一见面就称她“颦颦”。鲁迅先生也说:“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上高中时,《红楼梦》被打成“黄色小说”,我课堂上偷偷摸摸地把它翻完,晚上还时常偷偷摸摸地梦见她。当时觉得要是能娶到林黛玉,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研究生毕业后重读《红楼梦》,才明白林黛玉只能看不能娶。她每天都愁眉苦脸,寻问却说不出个具体原因,我的性子又特别急,她不跳楼我肯定跳楼。用今天精神病学的眼光看,林黛玉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不管遇到什么她都悲观,不管看到什么她都生厌。
像林黛玉这种情绪的人,怎么可能去憧憬未来呢?而不敢憧憬未来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有光明的未来呢?
再来看看薛宝钗对柳絮有什么样的感受——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钗黛虽并列十二金钗之首,但薛宝钗对柳絮的感受却大异其趣。她认为前面几个人的咏絮词“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她一出手就让人惊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钗黛词中的柳絮虽然同属一种,但她们柳絮的飘飞之地却大为不同,宝钗笔下的柳絮,不是在伤心的百花洲,也不在幽栖的燕子楼,而在富丽典雅的白玉堂。柳絮飘飞的样子,在林黛玉眼中是“粉堕”“香残”,而在薛宝钗看来却像在春天翩翩起舞,时而欢快,时而舒缓,舞姿是那样曼妙优美。开头两句情调欢愉,一扫感伤沮丧的阴霾。史湘云一见就拍手称快:“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钗黛对同一种柳絮,有绝然不同的情感反应,是由于林妹妹是泪眼看柳絮,宝钗姐姐是笑脸迎柳絮。同学们,大家看出来了吗?
“蜂围蝶阵乱纷纷”,紧承前二句而来,柳絮随东风翻飞,在春天起舞,招来了“蜂围蝶阵”。雪白轻柔的柳絮,五颜六色的蝴蝶,嗡嗡作响的蜜蜂,它们一块在柳树的枝头闹春,编织成了一幅绚丽的春色图。这一组柳絮词中,无论史湘云《如梦令》中的“鹃啼燕妒”,还是贾宝玉《南柯子》中的“莺愁蝶倦”,非“啼”则“妒”,既“倦”且“愁”,渲染一种伤感倦怠的氛围,用薛宝钗的话来说,“总不免过于败丧”,而薛宝钗的“蜂围蝶阵”,则是一支春天欢乐的进行曲。
柳絮为什么会招蜂引蝶呢?顺便给同学们科普一下柳絮。柳絮是柳树春天所结的种子。柳树春季开的是单性花,有蜜腺而无花被,无花被便无法自行授粉,有蜜腺便能招引蜂蝶来完成授粉。人们往往分不清杨花和柳絮,其实二者虽然形状十分相似,但它们绝不能混为一谈。杨花是一种典型的风媒花,它没有分泌花蜜的蜜腺,所以它不能引来蜜蜂蝴蝶,只好靠风力来传播授粉。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二句,是对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意的逆转。苏词说杨花让人“萦损柔肠,困酣娇眼”,说杨花终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里用“几曾”“岂必”反问句,以激烈斩绝的语气作翻案文章,表现了薛宝钗独立自主的人格,绝不随波逐流的品性。
上阙以状物而言情,下阙言情而兼状物。“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初看好像仍在写柳絮,细读才明白宝钗是在说自己。“万缕千丝”写柳絮之形,“终不改”说柳絮之性,这像极了宝钗的为人——随和处有坚持,温柔中含刚性。“任他随聚随分”字面上是说柳絮,它有时分成一缕一缕,有时又聚成一团一团,随风势而改变方向,因环境而变换形状。这不正是在说薛宝钗的为人吗?她从小就继承了母亲圆融柔和的性格,对所有人都藏锋不露,在任何地方都会随分从时。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后三句是全词主题的升华,通过柳絮的自言自语,写出了宝钗自己的心声,抒发了她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别笑春天的柳絮无依附无根基,无根基才无所羁绊,无依附才无所牵挂,愿借助东风强大的风力,一路把我送上万里碧空。在薛宝钗这儿,“无根”的弱点反而成了柳絮的长处,本来的坏事反而成了难得的机会。正如她说的那样,“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现在却成了最有前途的香饽饽。
薛宝钗刚一搁笔,“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的好!自然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子(林黛玉);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史湘云);小薛(薛宝琴)与蕉客(贾探春),今日落第,要受罚的。”以“这首为尊”虽为众望所归,但只说翻案“翻的好”未免浮浅。倒是脂砚斋评论眼光独到:“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纤巧流畅之词,绮靡浓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
宝钗不仅翻了众金钗的案,还翻了苏东坡的案,可案不是想翻案就能“翻好”的。这首柳絮词让人耳目一新,关键是她对柳絮有全新的体验。他人柳絮词大多以哭丧的语气,抒写伤感的心境,表现缠绵的情致,而薛宝钗的咏絮词,则以一种欢快的调子,抒发对未来乐观的展望,充满勃发向上的生命活力。“自写身份”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宝钗笔下的柳絮,其实就是她自己。“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正是她独立人格的写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何尝不是她自己的雄心?
同学们,宝钗开朗乐观的心态,勃发向上的生命活力,既来于她的气质个性,也来于她的原生家庭,更得之于她后天的勤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她便生于这富甲天下的薛家,贾政夫人是她的姨妈,封疆大吏王子腾是她的舅舅。命运对她太偏心了,富贵之外还那么美丽,贾府上下公认她“艳冠群芳”,贾宝玉一见她就惊叹:“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她不施粉黛而让人惊艳,不忸怩作态而惹人爱怜。她美得简直一派天然,不用一丝一毫的人工妆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不像林黛玉那样的病西施,她全身散发着一股青春的气息,肌肤白皙而又红润,身材丰泽而又苗条——俨然就是一朵“国色天香”。
如果说荣华富贵从娘胎中带来,天生丽质由上天恩赐,那她的博学多识则是个人努力,宽厚娴雅更来于自身的修为。她很小就开始博览群书,在文学、医学、佛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并不满足于泛泛的涉猎,而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脂砚斋多次赞叹:“宝钗可谓博学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尤其难得的是,她洞明世事却不世故,多才多艺又极谦和,体察人情但绝不尖刻。不管在什么场合,她总是那样地低调、谦逊、随缘,从不在人前叽叽喳喳地卖弄,“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的模样美得叫人嫉妒,可她的贴身丫头莺儿对贾宝玉说:“宝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模样儿还在其次。”在史湘云看来,薛宝钗几乎“完美无瑕”,她甚至在林黛玉面前也满口称赞:“谁也挑不出来宝姐姐的短处。”宝钗要是生活在今天,我敢打赌,她一定会成为我们无数男性的梦中情人。
稍稍了解一下薛宝钗,同学们就会明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是由于她的无知轻狂,而是因为她有这种实力和自信。
宝钗的家庭、素质和勤奋,既使她开朗乐观,又使她大方可爱,面对任何疑难都能找到办法,身处任何环境都会找到乐子,所以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乐观的展望,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哪怕柳絮终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她也要斩钉截铁地说:“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正因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所以它才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可是,在林黛玉那儿,一切都是倒过来的。柳絮飘飞让她想到人的飘泊,柳絮的白色让她想到“早白头”,柳絮的零落让她想到自己“谁舍谁收”。可见,林妹妹从来没有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以致她所见到的一切都染上凄凉的色彩。她自己原本就没有未来,自然也不会有对未来的憧憬。
如果说薛宝钗是“着手成春”——一动手便有春意,那林黛玉就是“触物皆晦”——碰到任何事情都是晦气。
同学们,虽说乐观与悲观各有缘由,但并非乐观与悲观都有理由。譬如,林妹妹看到柳絮,立马觉得它“飘泊亦如人命薄”,这是一种潜意识反应,甚至可能是长期形成的条件性反射,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体验。再如,薛宝钗看到柳絮翻飞,第一反应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同样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情绪反应。
这种相反的情感体验,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更将影响我们的前程。同学们试想一下,求职有成功的就有被拒的,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那些被拒的同学来说,它可能使你从此灰心丧气,也可能激起你不服输的勇气;它可能使你觉得“自己不行”,也可能使你明白“别人能行,我也会行”。
怎样才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怎样才会有乐观的憧憬?首先,长期情绪低沉的同学,要逐渐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消除自己过去失败的伤痕,认识到家境不由人选择,失败或失误人所难免,学会忘记过去,学会原谅自己。老是沉浸在悔恨和悲情中,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其次,扩大自己的信息源,信息的闭塞容易使你像井底之蛙,还容易使你钻进牛角尖,长期在一个环闭的虚拟空间中打转,你永远看不见身外广阔的蓝天。再次,有些同学要戒掉社交恐惧,扩大自己的朋友交际圈。如果只交一个小圈子的朋友,甚至没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是你对人事的看法会变得偏执,二是你难以了解真实的社会,三是没有足够多的信息源,导致你可能失去很多机会。最后,既要宽容友善地对待自己,也要宽容友善地对待他人,逐渐与自己尤其是与他人和解,这样你才会获得安全感,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因而你的心情慢慢开朗,你对未来也会逐渐乐观。
很多同学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天生就易于悲观。其实,对人事的悲观与乐观,和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没有必然联系,内向的人也可能乐观,外向的人也可能悲观。不同只在于,外向的人“乐”起来写在脸上,内向的人却是偷着乐而已。
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也许一时难以改变生存环境,但我们可以逐步改变自身。要像苏东坡那样,“休对故人思故国”——不要纠缠于过去;“且将新火试新茶”——永远过好当下;“诗酒趁年华”——绝不虚度自己的青春,乐观地憧憬美好的明天。
同学们,只要你憧憬美好的明天,你的明天就会变得美好。
二 期待
刚才聊了对未来的憧憬,再来聊聊对自我的期待。
对自我有所期待,你内心才会洒满阳光;对自我有所期待,你才会去高度自律;对自我有所期待,你自己才会觉得有个奔头,人家也才会对你有个盼头。
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人说:“夫射者必志于的,志于的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不志于的而中者也。”对自我有所期待,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你的人生就有奋斗的方向。即使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奋斗的过程也充满快乐。说到底,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精彩与否全在于生命的过程。
对自我没有期待,你双脚就不知道迈向何方,你的心中就会空空荡荡,你的两眼就会迷迷茫茫。
假如真的这样,你可能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也会丢掉工作,甚至可能找不到男朋友或女朋友,因为你对自己没有期待,谁还会有耐心把你等待?
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自我膨胀,觉得自己像是无所不能的超人,遇上挫折的时候,又很容易自卑消沉,感到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白痴。
顺风顺水时应该冷静反省,看看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以免自己变得轻浮狂妄。不断跌跤时倒要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绝不会一事无成。
因此,事业越是遇挫的时候,情绪越是低谷的时候,越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
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本质上就是对自己有自信。
只要对自我有所期待,你跌倒了马上就会站起来;只要对自我有所期待,暂时的挫折反而是在给自己打气,别人的藐视反而成了对自己的激励。
这方面李白是我们人生的楷模。不妨以他的两首诗为例,先聊他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可能作于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与杜甫、高适在山东一带“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时李邕正好为北海(今山东青州市)太守。李邕是李杜二人的长辈,此时李邕68岁,李白44岁,杜甫33岁。从情理上讲,应是李杜去拜见李邕。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记其事,并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名句。
李白大家都非常了解,这里只和同学们聊聊李邕。李邕出身书香门第,是唐代大学问家李善之子。他是唐代的书法家、作家和名士。《旧唐书》本传说,他每文一出便有人争购,“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他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哄动,“京洛阡陌聚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派头之大和声誉之隆,至少能与李白一比高低。
从《上李邕》一诗来看,这次相会好像没有宾主尽欢。
先看诗是怎么说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前四句李白以大鹏自比,这是他在前辈面前自明其志。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种神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打一下水面,就能激起三千里的巨浪,乘风扶摇直上九里高空。李白自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天下没有他搞不定事情。他这种雄心,这种气魄,这种才华,也许只有神鸟大鹏才能媲美。更何况有人说他“谪仙人”,有人说他可“神游八极之表”,更强化了他就是大鹏化身的执念。年轻时写了《大鹏赋》,进入中年又写了这首《上李邕》,一直到绝笔诗《临路歌》还以大鹏自居:“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对李邕说,有朝一日大鹏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云霄,哪怕风停了降落大海,也能激起大海的海啸。
由于对自己才华极度自信,李白自然对自己有极高的期许,以神鸟大鹏自比,以当代谢安自居。对这般毫不掩饰的张扬,估计李邕大为不快,也可能大不以为然。《旧唐书》本传说李邕“颇自矜炫,自云当居相位”。用今天的话来说,和李白一样,李邕也喜欢自夸自炫,也称自己的才干应做宰相。同学们想想看,都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两个人能对上眼吗?
大概在李邕这儿受到冷遇,于是就有个后面四句:“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当然包括李邕,“殊调”就是十分出格的说法,不同凡响的言论,此处指后面的“大言”,自命不凡的浮夸。说是“世人”而不说“您”,是缓和语气的委婉表达。听到李白那些“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言”,我们好像看到了李邕“冷笑”。面对这些“冷笑”,李白不是退缩而是硬刚,他用《论语》中的话来回敬李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连孔子也知道后生可畏,您老人家难道比孔子还要高明?大丈夫对后生晚辈怎么能轻视嘲笑呢?李白虽然已入中年,但在李邕面前还是晚辈,所以诗中自称“后生”。
顺便交代一下,两年以后,听说李邕被李林甫杖杀,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说:“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此时李白已经尽释前嫌,为李邕的“英风豪气”点赞,为李邕的无端被害申冤。因李邕对自己的轻慢,《上李邕》在李邕面前有埋怨,有遗憾,有傲慢,是由于敬重李邕道德文章,仰慕李邕的“英风豪气”,希望得到李邕的当面肯定,希望李邕能在人前人后揄扬自己。
讲这首诗,不是要大家像李白那样桀骜不驯,也不是要大家像李白那样狂放不羁,而是希望同学们像李白那样对自己有所期许,哪怕受到冷嘲热讽也不放弃。自我期许不一定会被别人认同,或者不了解情况,或者出于嫉妒,或者恶意贬低,“闻余大言皆冷笑”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内心要足够强大,对自己的信心要足够坚定。当然,应重视那些好心的提醒,对自我期许因时因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要知道,自我期许只是脑海中的蓝图,谁会把脑中的蓝图当作地上的建筑?与其让别人都认可自我期许,还不如为实现理想矢志不渝。
自我期许不只会能招来嘲讽,还必定会遭遇挫折。被嘲讽容易产生怀疑——我的自期是不是自欺?遇到挫折更容易导致气馁——由自信滑向自卑,由自我期许滑向自我贬低,并最终变成自暴自弃。
一听到嘲讽就自卑,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正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有大志者多如牛毛,成大事者少如麟角。
在求职不顺的时候,在事业失败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来读李白的《行路难》肯定别有会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写作时间学界尚无定论,大部分人把它系于“赐金放还”之后。想当年,在安徽南陵奉诏入京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何等自信,又是何等风光!那曾想不到三年光景,他就被唐玄宗打发出了宫廷,又是何等痛苦,何等失落,何等丢人!李白的人生志向极大,对自我的期许又极高,这一挫折自然使他跌得极惨。大家想想,他内心是多么煎熬、屈辱和愤慨!
从诗情看,此诗可能作于刚刚离京之后,也可能就是写于离京留别之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首二句对起。“金樽”就是非常豪华的酒杯,“清酒”就是非常贵重的美酒,唐代还没有蒸馏酒的工艺,普通人喝的都是浊酒。“斗十千”夸耀酒价之贵,是说每斗酒上万块钱。“珍羞”就是珍贵的菜肴。樽是“金樽”,盘是“玉盘”,酒是“清酒”,菜是“珍羞”,极意夸张酒之贵,菜之丰,我们都以为他会海吃海喝一顿。
没想到突然笔锋一转:“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你以为他拿起金樽是要饮,结果他拿起来又马上停下;拿起筷子以为是要吃,结果“啪”地一声把筷子扔了。更吓人的是“拔剑四顾”,把剑嗖的一声从剑鞘拔出,那模样像是要行凶杀人,忽然像皮球泄气似的来一句“心茫然”——不知道自己拔剑干什么。
诗人连续用四个动词“停”“投”“拔”“顾”,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激烈骚动,情感的波澜起伏,精神的痛苦迷茫。就诗情来讲,前后二句是陡转,从章法上看,前后二句则叫跌宕。不过,后二句既是前二句强烈的反跌,又与前二句紧密相连:“停杯”承前面的“金樽”,“投箸”承“玉盘”。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藕断丝连”,评点家说的“草蛇灰线”。
为什么“心茫然”呢?原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乘船走水路却“冰塞川”,准备登太行又遇上“雪满山”,李白尝到了英雄失路的悲剧,看到了自己无路可走的现实。陆路水路都不通,人生顿陷绝路,面对此情此景谁都会“心茫然”。古人把这两句叫“切题”——行路难。
正当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时,忽地又峰回路转,绝处逢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从“冰塞川”“雪满山”,怎么跳到“垂钓”“梦日”呢?完全就是飘然而来的无厘头!李白的想象丰富奇特,越是奇特的东西就越是非理性。这两句暗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得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上垂钓,后来辅佐周武王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后来受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古人常以日比喻皇帝,又以月比喻皇后。成就大业之前,吕尚和伊尹都是一介野老,这让李白看到了建功立业的希望:两个老头时来运转尚且一鸣惊人,谁说我李白不能东山再起呢?
前面“雪满山”心情沉到了谷底,到“垂钓碧溪”却一派潇洒,再到“乘舟梦日”更云淡风轻,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似乎唾手可得。
刚刚飘到了九重云霄,一睁眼又跌入万丈深渊:“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的路又在哪里呢?李白又无路可走了。以短促的句子,急切的语气,抒写跳荡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正面临困境,以及他突破困境的激情和冲力。 “多歧路,今安在”?既显示出他陷入了绝路,也表明了他在寻找新的出路。
可不,正在愁人生道路“今安在”,没想到眼前豁然一片光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岂止有路可走,而且大道通天!即使处于人生低潮,李白也坚信自己会“长风破浪”,自己将“云帆济沧海”。什么是“气魄豪迈”,什么叫“盛唐气象”?全都在这两句诗中!
这首七言歌行虽只有寥寥十二句,但它以大开大合的结构,跌宕起伏的章法,宏大恢张的格局,来抒发激荡强劲的诗情,是李白豪迈奔放的代表作。同学们尤其要细心体会,诗中的扬—抑—扬—抑—扬手法,诗人这种感情的波澜起伏,以及章法的反复跌宕。
此诗展现了在遭受巨大挫折后,李白失落—痛苦—焦虑—挣扎—奋起的精神历程。章法的反复跌宕,照应了心灵的不断抗争,失望—希望—失望—希望的交替,是他不甘就此沉沦的心理写照。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李白从不认输的倔强性格,拒绝沉沦的积极心态,失败中挺起的强大力量,还有他那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
同学们,对自我有期待的人很多,但像李白这样坚守的人极少,所以,李白就只有他一个,而“我们”则满大街跑。
“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祝福,除了极少数上帝的宠儿,几乎没有人一帆风顺。我在不少地方说过,“一帆风顺”既不可能,也不可贵。要爬过许多座山,要跨过许多道坎,我们才会知道人生的艰难,才能把自己锤炼得十分坚韧,才会珍惜已经到手的幸福。
在绝境中找到生路,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沮丧中奋然振起,哪怕只是偶尔一次两次,它们都将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一次就不愁二次,有了二次又何愁三次?我们一生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困境,真是“一山放出一山拦”。这种经验能让你摆脱困境,能让你绝处逢生,还能强化你的自信。
一经跌倒了就顺势躺平,一有麻烦就甩手不干,一有挫折就心灰意冷,你对自己就不再有任何期望,别人对你还会有什么指望?
如何才不会被失败击倒?如何才能坚守自我的期望?
首先是要认识到失败极为正常,而从不失败则属于特例,这样失败对你的心理冲击就很小。其次,不要老记着曾经的失败,尽可能忘记自己的灰暗日子,而记住自己的高光时刻。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得满分,从记事的时候起,自己有哪件事情干得漂亮,曾经得过什么嘉奖,还得过谁的表扬,哪怕是好多年前的陈年旧事,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太太面前我曾吹嘘这一优点,太太笑我是“舔不知耻”,而我则“知耻而后勇”——一直保持着这种健康的记忆。这种健康记忆让我有良好的心态,也让我有奋斗的激情和动力。
人的自期源于人的自信,你的自信有多强,你的自期就有多高。自我期待没有多少道理可言,说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哪有什么坚实的根据?这不过是他一生坚强的信念。事实上,李白后来从未“长风破浪”,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指责他胡吹狂妄。
有自信才可能自律,有自期才可能自励。自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折磨,放弃自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放逐。遭遇那么大的挫折,李白还能那么自信,难怪他能更好地成就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
同学们,人皆为可上可下之才。你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你的未来才大有希望。
三 惜别
同学们,一日为师,终身为友。下课后我们就将天各一方,在这“最后一课”的尾声,我耳边仿佛突然响起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既叫人感动也叫人感伤。现代快捷的交通工具,互联网迅捷的联系方式,早已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即使大家在“天之涯,地之角”,也不意味着“知交半零落”。结尾“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情调实在低沉得可怕,好像不是分别而是永别。对于我这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来说,弘一法师这么悲催的“送别”,“送别”还不如“别送”。
我们来听听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同学们在高中都学过,它的体裁是五律,题材是送别,我用它来给同学们送行。
先聊诗题。“少府”是个官名,唐人把县令称为明府,把县尉称为少府。杜少府生平不详。“蜀州”就是今天四川的崇州市,成都的双流机场就在那儿。“之任”就是到蜀州去赴任。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喜欢当京官,不喜欢去做地方官,尤其不喜欢去偏远地方做官。被外放到蜀州去当县尉,杜少府窝了一肚子火,自然很不想去蜀州赴任。王勃当时在京城,杜少府赴任之前,特地设宴给他送行。
再看原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笔就用工整的偶句。“城阙”泛指京城巍峨壮丽的楼宇。“辅”本意是辅佐,在这里是环卫、拱卫的意思。“三秦”指八百里秦川。项羽破秦以后,把整个秦川分封给了秦国投降的三个将军。“城阙辅三秦”是个倒装句,应该是“三秦辅城阙”,就是整个八百里秦川拱卫着巍峨的京城。第一句交代二人的相送之地。“五津”就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这句的语序应该是“望五津风烟”。第二句点明杜少府将到之处。
首联的意思是说,八百里秦川环绕着巍峨壮丽的首都,远远眺望蜀州,眼中一片烟水葱茏。
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很少有人把这两句讲明白。
杜少府明明不想离开京城,王勃却偏要说:辽阔的关中平原啊,你环绕着我们巍峨壮丽的首都。这不是在兄弟的伤口上撒盐吗?我现在在广外白云山麓讲课,不妨以广外为例。譬如我们学校有个教授,原本是一个偏远农村考到广外的凤凰男,后来好不容易当了大学教授。一当上教授后就忘乎所以,不知不觉中犯下大错,要把他遣送到他原来的农村去。大学里的朋友和同事为他饯行。大家知道他不想离开广州,送行人都安慰他说,离开广州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个鬼地方,房子又狭窄,空气又浑浊,没事时出门人挤人,有事偏又找不到人。你回到自己的家乡,吃自己养的鸡鸭,吃自己种的新鲜菜,空气特清新,人情更纯朴,这一去说不定因祸得福。明明知道说的是假话,但是给了教授心理安慰。如果哪个来送行家伙冒出来说,广州真是妙不可言,小蛮腰高峻而又秀气,珠江清澈而又美丽,早茶精致而又便宜。这儿玩的看的吃的学的住的穿的无一不好,你想要什么它就有什么。在广州待久了,到乡下哪过得惯?他明明不想离开广州,教授不扇说话人的耳光才怪!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名诗,可惜千百年来人们都没发现,它显然违反了人之常情。
王勃显然不比我们笨,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老兄,你干吗要愁眉苦脸呢?我们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是一样美好,首都固然巍峨壮丽,蜀州照样烟水葱茏,大唐帝国处处都一样迷人。你从京城调到蜀州,不过是从一个美好的地方,来到另一个美好的地方,哪值得像你这样凄凄惨惨的呢?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宦游人”就是在外面当官的人。王勃是山西人,来到京城当官,他就成了宦游人。从京城到蜀州去当官,杜少府也是宦游人,所以说“同是宦游人”。看看他怎样劝杜少府:“老兄,你干吗愁眉苦脸呢?要说是宦游人,你我同样都是宦游人。你从京城到蜀州,我从山西来京城,我们不都是宦游人吗?”这一联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劝慰朋友:“兄弟,男儿志在四方,老死家乡又算什么幸福?我都不发愁,你还发愁个啥呢?”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从个人友情的角度来劝杜少府:“兄弟,你别愁眉苦脸,只要我们个人志向相同,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你我仍会像邻居一样心心相印。我们还是好知己,还是铁哥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说过,“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两句显然是从曹植那儿化出,但它提炼得更为精美醒豁。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歧路”就是岔路口。“儿女”是个偏义复词,此处的意思是说,别像女孩子一样。这两句王勃勉励友人说:“老弟,你千万别在岔路口哭哭啼啼,像个娘们似的,那太丢脸了。我们一定要像爷们!”
此诗首联,从大唐帝国的江山处处都一样美好,来劝慰杜少府到蜀州去赴任,这不仅没有什么可悲凉的,反而是人生难得的机会。颔联从事业和功名的角度来鼓励他,男儿应该志在四方。颈联从个人友情的角度,说只要我们心心相印,只要我们志向相投,即便我们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仍旧是好兄弟,还是铁哥们儿。尾联是直抒胸臆,是郑重叮咛,一定要高昂,一定要乐观。
我国古代的送别诗特别繁荣,原因不外乎:一,古代的交通特别不方便,这就造成“别时容易见时难”;二,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有关,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社会都是建立在世族血缘之上的。它不仅有政治上的服从,也有经济上的依附,还有血缘上的相近,以及情感上的依恋。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重视离别,不仅亲友难别,而且故土难离,喜欢一辈子守在家乡。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名言,比如,“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此还要用动物为自己垫背,说不仅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同样,“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北方的马依恋北方,飞鸟总喜爱旧巢。《礼记》中也有“狐死正首丘”的说法,说狐狸死时头向老窝。再加上孔子反复叮咛,“父母在,不远游”。老子更郑重告诫,“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是家的扩展,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我们古代礼制特别重视亲情,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都写得哭哭啼啼。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希腊因商业而繁荣,希腊文明也是一种商业文明,农业文明安土重迁,商业文明则看重四处奔走,所以古希腊人说,“无家可归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现代西方人也认为,“哪里好,哪里就是我的家”。
此前的送别诗都写得痛苦、凄楚,写得哭哭啼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送别诗中是一首别调,在我们民族的送别诗中,它建立了一种新的情感体验模式:变传统送别诗的哭哭啼啼为乐观的鼓励,化消极感伤为豪迈进取,他表现了初唐一代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开阔坦荡的胸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他一起笔就气势不凡,境界开阔。我觉得所有人都应反复诵读这首诗,它能够培养我们一种健康的情感,一种乐观的心态。尤其是最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分别时候的那种豪迈、那种激烈、那种壮怀,至今读来还让人热血偾张!看到有人一分手便哭哭啼啼,一有挫折便唉声叹气,我就自然而然想起王勃这首诗。
同样面对送别的场景,送者和行者有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的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的叮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见到别人板着冷漠的苦脸,一听到别人不阴不阳的腔调,我往往就脊背发凉。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旁边的人打呵欠,自己马上也跟着打呵欠。情绪的传染速度比感冒还快,我们千万不要给他人传染坏情绪,同时也要尽快远离那些坏情绪的环境。
同学们,你们还十分年轻,要形成健康的心理暗示,阳光的情感体验,学会笑对任何挫折,既使自己变得开朗乐观,也让别人也感到快乐温暖。
临别之际,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就是他们学习的终点,其中只有极少数人,大学毕业才是他们学习的起点。人生不是短距离的冲刺,而长时段的马拉松赛跑。大学里成绩优秀,只说明你在起跑时抢先,并不能保证你能最先冲过终点。chatGTP的出现,人类已来到新科技革命的门坎,我们要成为这场革命的弄潮儿,不能成为科技新时代的弃儿。让我们一起朗诵薛宝钗的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最后,我想借李白的诗句为大家送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欢迎同学们“常回家看看”,回来一起共登白云山。
再见!
5月16日初稿,18日演讲,6月10日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