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IO 攻略】第 23 关:污染监测智能窗

本文首发于 B 站《深圳 IO》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569860)。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卡展示

本关要求当(包括当前时间在内的)前 8 秒内,污染监测传感器的平均值大于等于 50 时关闭窗户,平均值小于 50 时开启窗户。题目保证前 7 秒的平均值不会大于等于 50。因此问题等价于:前 8 秒内的污染值总和大于等于 400 时关闭窗户,小于 400 时开启窗户。
初版方案:用 RAM 记录现在和过往的污染值,每一秒钟我们都统计前 8 秒的污染值总和是否小于 400,然后决定是否打开窗户就行了。由于 RAM 可以记 14 个数字,所以记住前 8 秒的污染值那是绰绰有余。电路图和代码如下:


首先我们将当前的污染值存入 RAM(mov p0 x0),然后准备开始统计前 8 秒的污染值总和。设当前 RAM 的指针地址是 a,则我们需要统计 a-8 ~ a-1 地址范围内的污染值总和。由于读取一次 RAM 后地址会自增,所以最终地址是 a-1+1 = a 自己。我们将最终地址 a 放入 dat 寄存器(mov x1 dat),然后将 RAM 的地址置为首地址 a-8,准备计算前 8 秒的污染值总和(mov x1 acc, sub 8, mov acc x1)。计算总和之前,我们需要将 acc 清零(mov 0 acc)。然后开始不断读 RAM,并将读到的值加到 acc 里(add x1)。每读一个值,都判定一次是否到达结束地址(teq x1 dat)。尚未到达结束地址时,跳回第 7 行继续累加(- jmp 7),直到读完前 8 秒的污染值后,计算这些污染值的总和是否小于 400(tlt acc 400)。小于 400 时打开窗户(+ mov 100 p1),否则关闭窗户(- mov 0 p1)。做完这些操作后,休眠一秒,进入下一个时钟周期(slp 1)。
点击左下角的【模拟】,稍等片刻,便会弹出结算界面:

利用【滑动窗口】算法提高运行效率
我们的初版算法达到了惊人的 1.5K 耗电量。这是因为我们在计算前 8 秒的污染值总和时涉及到了太多重复的计算。设 v(i) 为第 i 秒时的污染值,S(j, k) 为第 j~k 秒的污染值总和。那么,我们的初版算法里,是这样计算污染值总和的:
S(1, 8) = v(1) + v(2) + ... + v(8)
S(2, 9) = v(2) + v(3) + ... + v(9)
S(3, 10) = v(3) + v(4) + ... + v(10)
...
可以看到,每次都要读取 8 个数进行累加。如果我们使用动态计算的思维(下一个结果由上一个结果动态推导而出),就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
S(1, 8) = v(1) + v(2) + ... + v(8)
S(2, 9) = S(1, 8) - v(1) + v(9),无需重复计算 v(2) + v(3) + ... + v(8)
S(3, 10) = S(2, 9) - v(2) + v(10),无需重复计算 v(3) + v(4) + ... + v(9)
...
可以看到,改进的算法里,下一秒的污染总和,只需要在上一秒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值再加上一个值就可以了,只需要读两个数字。相比于初版方案,减少了大量重复计算,效率大大提升。这种通过移动左右边界,动态计算区间和的算法就叫做【滑动窗口】算法,简称【滑窗】算法。正好这道题也是个【滑窗】问题。
改进后的电路图和代码如下:


首先我们将右边界置为 8,左边界保持为 0,视为从第 8 秒开始统计,第 0~7 秒的污染值之和为 0(mov 8 x3)。每到达新的一秒,我们将 acc 的值减去原先左边界的值(sub x0),然后加上新值(add p0),并将新值存入原先的右边界所指向的空间(mov p0 x2)。操作完成后,左边界和右边界会各向右移动一格。此时我们便完成了一次【滑窗】计算,acc 的值为前 8 秒内的污染值总和。判断该值是否小于 400(tlt acc 400),小于 400 时打开窗户(+ mov 100 p1),否则关闭窗户(- mov 0 p1)。做完这些操作后,休眠一秒,进入下一个时钟周期(slp 1)。
点击左下角的【模拟】,稍等片刻,便会弹出结算界面:

电量由 1.5K 骤降到 277,代码行数也由 13 行降到 8 行,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