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太可怕!坑你没商量



2019年7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大数据杀熟”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一百个人中有超过88个人认为“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而且有近60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杀熟”的根本理由是什么?
要弄清楚这个情况,我们必须要高清楚一个经济学概念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指的是同样的产品和服务 ,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客户。搞价格歧视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利益最大化,这是商业公司的终极追求目标 。 比如你在小卖部买一只雪糕要4块钱,如果你去批发100支雪糕,则只需要2块钱一支。
在线下,这些价格歧视我们都习以为常,因为他们的规则是透明的,而且针对的是所有人,而不是单个人。但是互联网、大数据把价格歧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大数据为何能“神不知鬼不觉”做到价格歧视?
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必要的先决条件:首先是,消费者彼此之间是不知情的,他们在购买之前无法通过沟通比较得知标准定价;其次就是商家能够得知每个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从而针对个人定价。互联网和大数据一结合,刚好做到了这两点。
在线下,商品的价格标签都是统一的,不同的消费者看到的都是统一的价格,并且商家也没法判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但是,在互联网上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只是一块屏幕 ,这些屏幕将消费者区隔开来,如果你不特意去找另一个人进行比价,你根本无法知道现在这个屏幕上的价格到底是统一的价格还是针对你的个人定价。互联网公司根据你的个人属性,历史行为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从而分析出你的用户画像,以此来做到真正的“千人千价”。



这些平台。一边标榜“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从用户出发”,一边进行定价游戏,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用户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