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军博馆藏日甲的一点思考

2019-11-20 12:39 作者:jail1221  | 我要投稿

在北京军博看到了一套日甲,故而产生兴趣。

总览


       如上图所示,该甲胄存放在军博戚继光抗倭的专用展柜里。个人认为,很难说这套甲胄和明朝横行中国沿海的倭寇是否有任何关系。概括性地看,这套甲胄是完全成套的,仔细观察发现这套甲胄的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并非普通工艺水平的甲胄能达到。

       文章会对以下三部分进行描述:

1) 甲胄的原拥有者

2) 甲胄的做法和特点

3) 甲胄的推测时代与起源

1.      甲胄的原拥有者


       要弄清甲胄的原拥有者,就需要找到甲胄身上最能体现原所有者的标识性物件,例如铭文和金物。因为该甲胄前立未展出(也可能是已丢失),通过仔细发掘,发现了两个金物制作的家纹附在头盔的吹返上。

甲胄的头盔部分
吹返上的家纹

    经查阅资料发现,该家纹的所有者为丹波小畠氏的六叶柏纹(亦称柏车),丹波小畠氏源自清原氏,在后三年之役中由源义家所灭的清原氏后裔清原武卫所传承。到战国时代,成为丹波国众多国人众之一,领地为宍人城。后支持织田信长平定丹波国,天正十年(1582)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后小畠氏追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直到战国乱世结束。

       在江户时代,准确地说是大阪之战后的元和五年(1619),德川幕府施行一国一城令,封小出氏吉亲为园部藩藩主,小畠氏侍奉园部藩藩主小出氏。在小出吉亲选好园部城建城位置后,将园部城东台连带二百石俸禄赐予小畠氏。在这之后,小畠氏就作为园部藩的藩士保留下来。

    下图为小畠氏部分家谱:


小畠氏部分家谱

    值得一提的是,小畠氏的家纹同样也附在了笼手的肘金上:


肘金详图

    整套甲胄缺乏佩楯部分,推测如有佩楯的话,根据时代推测可能是炼革的板佩楯,亦有可能是附足金的锁佩楯,上面画或者刻或者镂空有小畠氏家纹。

2.甲胄的做法和特点

       看一套甲胄的大致步骤是:先从上到下看一遍,再细看一遍发掘特点。以下将采用这个步骤进行判断。

       这套甲胄我会尽力进行分析,一方面本人水平较为有限,另一方面甲胄给出的信息较少。后面会逐一进行分析并写出可能的理由。

    先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观察,对头盔(兜)进行观察:


头盔(兜)

    

    头盔有很明显的阿古陀形,而且是铁錆地的手法制作,说明兜的制作手法很精良,铁錆地本身是一种炫耀财力的手段,尤其是战国时代,因为将废弃的金属边角料回炉重造非常耗费人力,当时大部分盔甲是多片拼接后用漆刷一层让人在外观上看不出来接缝。但是铁錆地不能使用这种方法,因为铁錆地的制作方法就是金属板生硬锈处理,如果是拼接上的金属板则很容易看出来缝隙。因此,一方大名穿铁錆地的甲胄,则是为了宣扬自己的经济能力(大概意思就是“我不在意金属回炉造成的人力成本和原料成本损失,因为我能付得起”)。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甲胄有多处铁錆地制作的,例如兜钵、笼手和臑当。但是可以说废料最多的胴甲却刷了厚厚一层漆,也许是小畠氏作为国人众的财力不能支持。

       铁錆地的甲胄,在和平的江户时代出现较多。因为战事较少,国家有能力发展了。这套甲胄不仅是兜钵,而且面也是铁錆地的手法。


头盔(兜)侧面

    八幡座制作精美,钵正面还附有筱垂。八幡座是五联台座的,筱垂也是典型的江户出现的式样。

       眉庇是当世眉庇,值得注意的是,眉庇的覆轮正面比较光滑,除此之外眉庇的侧面与铆钉的成色和筱垂以及八幡座差不多,可以认为是同一时代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眉庇的绘革上面有两条线。这两条线处在伏组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蛇腹伏组。

       眉庇上面有个拔立,比较小,适合装载一些较小的立物。

       从兜和胴甲以及草褶可以看出,这套甲使用的是绀色棉威编绳,绀色是一个比较偏江户的颜色,在江户之前较少出现。但是不得不说shikoro的保存状态不太好,在自然放置的时候会变成上图这样。但是通过掉落的漆痕还有shikoro的形状来看,这个shikoro是金属板物制的日根野shikoro。

    之后,对胴和草褶进行观察:


胴甲部分

    胴甲部分是经典的古式2+4段,值得注意的是,胴甲有一个乳轮,这个部件比胴甲胸板的覆轮目测要更新更加闪亮一些。

       胴甲是毛引威段替的做法,目前可以看到的是胸板的2段做成了3+2段替的形状,还有最下面做成了2+1的段替。值得注意的是,肋板也做了毛引威的装饰,这是一种只有较高级的甲胄才会有的技法(虽然是废话,铁錆地的面都有了还能不高级吗)。

       从胴甲部分的磕碰和漆痕可以看出来,胴甲可能是包革或者包布的做法,包了一层薄薄的皮革,节省了靠漆灰堆底的制作时间,同时可以加强强度。因为博物馆摆放位置无法极近距离观察,看不出来。同时胴甲上面有很多类似刮擦的伤痕,可能是保存状态不佳导致的。


草褶部分

        草褶则是和胴甲一样的做法,包革或者包布。五段六间或者七间,是比较典型的风格。其次,草褶有腰革付(就是所有草褶都连在了一根皮条上,皮条系在腰间的固定方式)而非直接联在胴甲上。

       另外,草褶的威毛和shikoro、袖和面垂的威毛,菱缝和千鸟纹的威毛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明这是成套装备。在草褶上没看到海老金物,可能是视线的原因或者遗失了。

       接下来,我们观察袖、笼手还有臑当:

袖和笼手
臑当

        可以看出袖和笼手是分离状态的,袖是五段,比普通的当世袖要宽大一些,和胴甲还有草褶一样的做法。

       重点在笼手和臑当上,二者都是是典型的铁錆地做法,而且都是通过典型的日式十字锁链合在一起。底层布料(家地)花纹可以说完全一样,因而能判断是一套。臑当上部分的龟甲仅仅只是填充物,没有附甲片;同时,臑当下部的侧面缺少了一块,尽管有文献称为了骑马方便而准备的,但是相当数量的甲胄都有这一部分,尤其是在江户时期的甲胄更为盛行。

以上就是对甲胄以及大部分细节的陈述,下面会进入第三章节。

3.甲胄的推算时代和来历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章节。

       首先,头盔是铁錆地的,铁錆地的制作技术在江户比较流行,前文提到过,因为战国时代为了大量装备士兵,甲胄师不仅会善加利用每一寸原料,甚至会大量回收战场旧甲。因此战国时代拼接的甲胄会非常多,想要制作铁錆地的甲,则是真正有综合实力的大名,例如武田信玄就和明珍派甲胄师有密切往来,还有不少属于那个年代的铁錆地藏品。

       到了江户时代,国家趋于平稳,战事渐少,民众调养生息,因此甲胄不再是需要大规模装备的物品。这使得有钱有地位的地方藩主、藩士有机会追求到在战国时代千金难求的盔甲。但是在江户时代中期,新井白石的《本朝军器考》则是将江户甲胄推向了复古调的范围,这个暂且不论。除开那些故意做成复古调的具足,铁錆地也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江户时代。

       头盔的拔立较小,说明头盔的前立不大,这也是江户时代甲胄特征之一。

       甲胄头盔上的八幡座制作精美,钵正面还附有筱垂。因为这些都是铜质的,到现在都有些泛绿,值得注意的是,八幡座、吹返上的金乌物和筱垂的成色较为类似,但是不知道是因为长时间接触还是什么,覆轮前部非常光滑甚至发亮。但是仔细观察覆轮侧面可以发现覆轮和固定覆轮的铆钉是一个成色,而且这个成色类似吹返上的金物、八幡座和筱垂。

注意点

    综合上述所说,因为覆轮和固定覆轮的铆钉可以认为是同一时代的,可证明覆轮未替换过,而绘革和覆轮一起固定在眉庇上,因为二者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不可能只换掉其中一个。也就是说,绘革和覆轮是一个时间的产物。所以现在有两种可能性:

    1)   这些金物是和盔甲一起制作出来的:如果是这样,那就要重点关注甲胄的绘革。这里的绘革上面有两条绳子照着眉庇的轮廓绕了一圈,起到了伏组的作用。而这种两条绳子拼在一起的伏组,则是不同于平安时代本伏的蛇腹伏组,出现时间至少是江户中期。因此这套甲胄的出现时间至少也是江户中期。

蛇腹伏组

    2)   这些金物不是和盔甲一起制作出来的:既然金物成色类似,那可以说明这套甲在江户中期往后被修复过或者重新整理过一次,在整理的过程中,添加了现在看到的这些金物。除开金物之外,虽然这套甲本身的设计比较偏实战,但是头盔的shikoro和草褶还有袖基本都是金属制成的(存疑),而且又有很多除开金物非常偏向江户特色的制作,所以个人偏向这套甲胄是江户初期的。

       当然,以上两点皆为猜想,因为这套甲胄资料有限(甚至还写错了),没有给出铭文(有没有还两说)等具体资料,也只能提出猜想。

       面是典型的铁錆地目下颊,一套有面的甲,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必然不低。

       胴甲则是胸前的乳轮过于闪耀,感觉和其它的金物不像一个时代的产物,可能是后配的。

乳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肋板和胸板部位,甲胄的覆轮都没有完全到头,尤其是肋板还出现了因为没到头导致绘革翻起的情况。比起其它甲胄来说,这个甲胄的覆轮显得稍短,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说头没有。

肋板

    还有一点,就是甲胄笼手的肘金部分有小畠氏的家纹,如果甲胄被翻修过,则可以证明小畠氏不是那种买了套老甲加上自家家纹的江户暴发户形象

       另外就没有别的很值得说的地方了,这套盔甲的很多特征是刚刚步入江户时代的盔甲才具有的特征,例如草褶是金属的(存疑)。虽然战国时代的东北大汉也喜欢全身厚铁地的具足,甚至还有仙台明珍派的甲胄师,其甲胄制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铁地厚。但是这次故事发生在丹波的小畠氏,在地缘上比较接近关西。所以可能是受到春田派等传统派系影响的甲胄师,或者甚至是春田、岩井派本身的作品。鉴于江户时期春田派被作为德川幕府的御用甲胄师,能专门给一介藩士制作盔甲的机会还是很小的。

后记

       这次的北京之行收获颇丰,分析这套日甲不是为了炫耀才识,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因为我之前完完全全就是只关注甲胄的工艺技术方面,在文化和甲胄本身的判断上少下了很多功夫。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捡起了很多遗漏的知识,对我以后理解一套盔甲有了更深刻的帮助。这种去军博看盔甲经历可以是经常有的,但是能学到些什么,则完全取决于自己在看过之后的整理归纳,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理,小心的求证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次的假设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没有仔细分析面(因为面可以说是是判断甲胄师所在流派和个人特点的最重要的载体,但因为个人知识与能力不足,几乎没有分析过),没有分析甲胄身上的绳带和其它透露甲胄制作信息的细节。这些可以说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对学习甲胄的工艺有远比学习甲胄的历史等更强烈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收到有理有据有价值的评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关于军博馆藏日甲的一点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