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概论一•灵魂魔法】第六节:驭灵术简介
一、 灵体
1、灵体的定义
狭义:仅由以太构成其物质基础,有屏障及精神力存在的"生命体",但其精神力无能动之意识(没有灵魂)(一些灵体看起来就像飘来飘去的鬼)
广义:无意识、机械化(无生命元素)的生命体
2、灵体之形成
并非所有的灵魂的消散(死亡)都是由于生命力耗尽(恩多德屏障瓦解)。一些生命体在死亡时,其生命力没有耗尽,部分恩多德屏障保存相对完好,使得生命体的意识虽然消散,但有一部分精神力留存于(相对完好的)屏障中。这些"残存生命体"由于无法像生命体一样运转,所以无法为其屏障的物质基础的代谢替供生命元素,只能以以太形式代谢。大部分"残存生命体"的屏障在这个过程中瓦解了,但也有一部分最终形成了以以太为物质基础的稳定屏障,长期存在了下去,即最终形成了灵体。
当然,人类模仿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灵魂魔法转化形成灵体
3、灵体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见下图

4、灵体之构成
与一般生命体一样,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精神力、恩多德屏障、物质基础
5、灵体的感知
灵体由于其构成的特殊性,其感知与普通生物不同
物质上:无其他感官,只能感受到"以太共振"
精神上:同样可以进行精神作用并感受到作用于其屏障内的异己精神力
二、灵魂印记与驭灵
1、灵魂印记的定义
输入客体的不立即产生意识(指令)并最终产生意识(指令)且未替代客体的主体精神力的精神力
2、驭灵
A、直接控制灵体的原理
当输入白灵的时候灵魂印记产生某一意识指令时,该意识倾向会成为灵体内唯一的意识倾向而主导灵体的行动,直至灵魂印记消散。
B、对灵体移动之控制
引灵:引灵是一种经过改造的小型灵魂容器(白傀儡),其恩多德屏障被分割为多个小部分,以接收多重指令。由于引灵内精神力与灵魂印记灵魂频度相同,故可由共频度叠加现象产生的运动倾向引导灵体(犹其是白灵)移动。
直接控制:对于重要灵体,在其屏障中"分割"出一个小屏障。小屏障中精神力可表达许多简单指令,而用灵体主体中灵魂印记下达复杂指令,从而实现多重指令的下达。
Ps:简单指令定义:仅需该精神力(意识)所在屏障的物质基础产生倾向即可引导整个物质系统完成该指令对应运动的指令,即灵体的移动
3、意识指令的可操纵性
灵体的感知与人类/生物来说是不同的,因此,控制灵体的意识指令必须有可操作性。意识指令的可操作性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
A、具象化:灵体无意识,不具备思维及抽象的能力,只有感性直观而无知觉与判断力,更无法理解语言、逻辑、概念等抽象事物,因此意识指令也必需是具体、直观的。
B、以太化:灵体的物质感知方式只有与以太有关的作用(如以太共振)
C、精神化:灵体对精神力有着如灵魂法师一般的敏感性,可以敏锐感知精神力的变化。
4、灵魂印记的留存
据谢-本定律,灵魂印记精神力的变化速率有
其中qZo为与灵魂印记作用的灵体精神力(q为修正系数,Zo为灵体精神力总量),Z为灵魂印记精神力,Z为0时灵魂印记消失。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小q以延长灵魂印记存续的时间,譬如改造灵体,分割出一个小的能阻碍精神力作用的屏障空间来保有印记;或者可以以意识暗示等方式降低灵体精神力的作用。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必须保证屏障的整体性(即印记作用之处仍和灵体精神存在于一个屏障中。
5、意识指令的分类
A、瞬时性:在意识产生瞬间,使灵体产生变化
B、长期性:在灵魂印记存在时,使灵体存在一种长期的意识倾向
C、条件触发型:先下达意识指令,包含某一条件及触发后的倾向
6、常见灵魂印记与意识指令
A、"变形":改变灵体的形状,其影响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B、"冲击":让灵体冲击另一个以太密集处
C、"移动"
D、"融合":在对象恩多德屏障打开一个缺口,使两者精神力融合
E、"精神作用":使灵体作用精神力于外界
F、"风暴":灵体自爆产生以太风暴
7、驭灵术历史概要
最早的人工灵体与驭灵术诞生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在人将死时,埃及人用特殊的方法处理"尸体",保留了一定恩多德屏障的以太结构,使人死后即化为灵体(在处理过程中意识消亡),因此,埃及产生了大量灵体为驭灵术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约第6王朝的复原草纸文书中,我们发现了迄今最早的关于驭灵术的记载。但自第二中间期起,其驭灵术(因被视为宗教禁忌)发展停滞。
在各古代文明中,真正在灵魂与驭灵方面成就最为显著的是印度文明。雅利安人的灵魂观念与哈拉巴文化的遗产共同铸就了古代世界最辉煌的灵魂魔法体系——自《奥义书》中诞生的奥义灵魂魔法,而驭灵术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此外,古代中国的驭灵术也相当发达,其显著特点是和元素魔法的综合使用。
近代以来,随着资源扩展,新航路开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各文明的魔法知识交流,西方魔法快速发展,最终随着科学革命带来的观念变化而得以井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数规律被发现提出,无数技术被创造,哪怕是欧洲原本并不发达的驭灵术也一跃超过各古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基本驭灵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