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河南卫视《2021七夕奇妙游》观后感——七夕文化中的汉传佛教元素

2021-08-15 19:09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1、前言

        今年的七夕奇妙游晚会,一如既往的精彩,尤其是开场第一个节目《龙门金刚》,以河南洛阳本地著名景点龙门石窟为舞台,结合汉传佛教文化,创作了一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舞蹈,开场就是王炸。

        本来,我没有打算写关于这个节目的观后感,毕竟以我的文化水平,对于这种节目就是一句卧槽走天下,最多就是再评论一句“可算知道当年无天老爷子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要篡权当佛祖”。但是刷评论的时候,发现有小伙伴在疑惑“七夕和佛教根本没有联系,为什么七夕晚会中要表演这个节目?”

        至于后半句,“为什么要表演这个节目”,主创们已经回答解释了,可以参见晚晚的专栏。但前半句“七夕和佛教根本没有联系”这说的就有点过了,汉传佛教虽源自西域天竺,但自秦汉传入中土起,就一直非常努力的进行本土化,毕竟佛争一炷香,佛教徒为了能够香火鼎盛,什么招都使用过,像七月七日这么重要的节日,汉传佛教怎么会不掺和。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七夕文化中其实已经有不少和汉传佛教相关的内容了,只是我们经历了惨痛的近代百年后,很多东西都只能躺在故纸堆里,因此现在已经鲜有人知了。

2、七夕文化中的汉传佛教元素

(1)七夕文化中的乞子习俗

        要谈七夕文化中的汉传佛教元素,就不得不先介绍七夕文化中的乞子习俗,毕竟当年汉传佛教在中土能打开局面,最早依靠的就是“观音送子”的业务。而七夕的乞子习俗自然就成了汉传佛教介入本土文化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戚夫人……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西京杂记》卷三

        【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唐岁时纪事》

        由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代七夕节中一个重要习俗就是乞子。当然这个习俗现在已经不再提了:一则是因为科学进步,生不出孩子很多都能通过现代医学解决,犯不着求神问佛;二则是解放后,女性地位提高,可以通过工作养活自己,而古代女子缺少谋生门路,只能依靠男性,一旦丈夫去世,又没有生出儿子,那就失去了依靠,一旦被吃绝户,就彻底失去了生活的物质保障。古代生孩子对于女性是一件重于天的大事,但对现代人来说,根本没有这种顾虑,因此这个习俗就失去了群众基础,逐渐消逝了。

(2)化生

        化生是七夕乞子习俗的重要道具,也是后来汉传佛教的切入点,因此需要再介绍一下化生这个概念。“化生”这个名字应该是来自于《周易·系辞下》:【男女媾gou精,万物化生】。(备注:也有人认为,化生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出自佛教“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佛学大辞典》)。化生就是一个蜡制的婴孩造型人偶,正如《唐岁时纪事》所记:【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而化生就是古代七夕的一个重要的民俗道具,元代文人袁桷jue也曾作诗云【蜡捻化生秋夕赐,翠标叠胜岁华移】。

(3)摩睺罗的反客为主

        摩睺罗因为是外来音译词,所以翻译的版本很多,诸如,磨喝乐、魔合罗、暮和乐等等。摩睺罗也是婴孩人偶,与化生的区别是不局限于蜡这种轻质材料,摩睺罗不仅有蜡制的,还有泥塑的、木雕的,富贵人家甚至有象牙、金玉的。其造型大致是身着荷叶,再手持荷叶。而摩睺罗具体是音译的哪位神佛,说法甚多,不过争议虽大,但都是佛教中的神佛。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古代我们需在这一天祭拜先人。汉传佛教则入乡随俗,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节,开佛会,供奉佛祖。据传最初的摩睺罗的像也会在这一天出现在佛会上,不过那时候还不是婴孩像。但汉传佛教极为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宣传,比如将送子观音变成女像,而摩睺罗也应该是处于这种考虑改成了婴孩像,使其和化生有点类似,久而久之,人们经常将化生和摩睺罗作为同一种人偶,这也就导致,摩睺罗开始进入七夕,而化生则也会去中元节客串,例如【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银盘弄化生】——唐薛能《吴姬》。

        再然后就是摩睺罗的反客为主了,化生与摩睺罗都是孩童像,一个在七月七一个在七月十五,本来相差就没几天,还类似,久而久之也就为一体了。再加上汉传佛教的宣传加持,摩睺罗就完全取代了化生,成为了七夕节上乞子的重要民俗道具。(备注: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化生与摩睺罗本来就是一种东西的两种名称,其实这种说法的论据也很充足。)

(4)七夕文化中的摩睺罗

        摩睺罗在古代七夕文化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一点可以从各类古文献中看出:

        【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怖,尤佳。……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

        【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睺罗,有极精巧、饰以金珠者,其值不赀zi。……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七タ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拂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企钱、钗鋜、佩环、真珠,头鬓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阃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周密《乾淳岁时记・乞巧》

        【每年家赶这七月七入城,卖一担魔合罗。】——元孟汉卿《魔合罗》杂剧一折

        【七月七夕乞巧,作泥美人,高尺许,名暮和乐,无此则女儿不喜】——《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六十五

3、关于汉传佛教文化的一点看法

        其实很多人都想将中国佛教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剔除出去,并不承认中国佛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也就是晚会中龙门金刚这个优秀节目引起争议的原因。汉传佛教虽源自西域天竺,但汉传佛教文化是实打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融合,就算是想剔除都无法剔除。

        还有人竟然荒谬的认为汉传佛教属于印度传统文化,这个逻辑极为可笑,基督教源自巴勒斯坦,但谁也不会认为他国的基督教文化是巴勒斯坦的传统文化。日本佛教源自中国的汉传佛教,但我们可从来不认为这种被日本阴间本土化的日本佛教文化属于汉传佛教文化分支,甚至我们都不想与之牵扯上太大关系。

       关于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其实早有指导方针,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坚持扬弃原则。毕竟新中国的文化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虽然我们新中国和饱受苦难的旧中国有质的区别,但并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过无数次的大风大浪和兴衰变化,但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这足以证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是积极的、进步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写的这篇专栏中,将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东西又翻出来,其中一些宗教内容还略显消极,是不是在抱残守缺。恰恰相反,咱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要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将这些文化送进历史垃圾堆,和你知道这些文化后根据理解有选择的保留积极内容,将消极内容送进历史垃圾堆,这两种情况看似结果一样,都是扫进历史垃圾堆,但其实本质完全不同,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我们当然应该选择后者。躺在故纸堆中等着发霉的内容,并不都是糟粕。保留积极的内容,丢弃消极的内容,才是吾辈应该做的。

4、小结和展望

        因为近代百年西方的入侵,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重创。不要说近代了,就算是如今又怎样,你敢想象就在二十年前,国人过基督教的圣瓦伦丁节狂热到什么程度,记得我当时有个同学,进了一百枝玫瑰,傍晚跑到商业步行街,一枝卖十五,不到1个小时就卖完了,回来时还一个劲懊悔,货进少了,卖便宜了。

        后来是我们开始以七夕节的爱情元素为主打,不断宣传,这才一点点的将以前习惯于过圣瓦伦丁节的人流给重新引回来。当然对当时提出的“东方情人节”说法还是被一直诟病。不过这没什么,此一时彼一时。就如以前我们为了向外国人介绍自己,以吸引投资和旅游,将苏州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但现在我们向国人介绍出国游玩的目的地时,是将威尼斯称为“西方的周庄古镇”。

        以前我们需要主打“东方情人节”,才能引回人流,但现在我们可以雍容大雅的说:紫金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佳节七夕节。而无数像晚晚、河大卫这样的文化工作者们也能获得更大的支持,有更大的动力去传承、宣传、推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相信,未来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定会越来越好!

河南卫视《2021七夕奇妙游》观后感——七夕文化中的汉传佛教元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