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快速坦克,履带断了一样歇菜,想要跑得更快只有幻想
BT系列快速坦克虽然并非二战的中坚力量,但是作为将克里斯蒂悬挂发扬光大的坦克系列,该坦克仍然是坦克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它那履带被断反而跑得更快的梗,被许多军迷津津乐道,不过今天就要给众多军迷泼冷水了,因为BT系列坦克履带被打断,大部分时候也只意味着战损,能存活就不错了,就别想跑得更快。

复杂的轮履转换机构
二战前轮履两用坦克一度被认为是坦克发展的重要分支,不过在两种前进模式之间转换是一个大麻烦,大部分都采用了液压升降橡胶轮的方式,而BT系列却采用了一个新的模式。
BT系列采用4对挂胶负重轮结构,后两对负重轮排列较为紧凑,主动轮后置,无拖带轮。使用履带模式行驶的时候,和常规坦克一样,通过驾驶员调整两侧履带的速差完成转向,但是要想转换成轮胎行驶模式,则略为麻烦。

与部分军迷认为打断履带就跑得飞快不同的是,履带行驶和轮胎行驶完全是两回事,就算两侧履带同时被打断也无法立即完成行动模式转换,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坦克内部结构来分析了。
BT快速坦克使用轮胎前进时,有两种传动模式,一种是链条结构,就像自行车的传动一样,通过链条将动力从主动轮传递到第四对负重轮上,从而实现动力传输,另一种动力传输过程一样,只不过改链条结构为齿轮结构。

也就是说当坦克选择以轮胎模式前进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成员需要拆卸履带板,并将其固定到车体两侧,然后连接主动轮和第四对负重轮之间的动力通道,然后才能完成模式转换。战时如果一侧履带被击毁,成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拆卸另一侧的履带,并完成动力连接,方能让坦克正常行驶,然而这个过程已经足够车组成员死上几十回了。
虽然后来的齿轮结构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实战中两侧履带同时断裂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履带、负重轮等结构都受损,一些二战老照片中负重轮被炸歪、炸飞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BT系列坦克来说基本也就等同于失去机动力了。

当转换成轮式行动模式时,坦克的转向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两侧速差转向已经不再适用,驾驶员需要掏出方向盘安装上,通过操控方向盘控制第一对负重轮动作,从而实现转弯。
正常情况下将坦克从履带模式转换到轮式模式,大约需要耗时半个小时,而转换回来工作量更大,完全依靠人力将履带铺平,把坦克开上去,再把履带连接起来,耗时更大。

不太实用的轮履两用结构
轮履两用结构应该说是当时坦克技术水平制约下的产物,当时坦克无法同时满足高速行驶和越野行驶的需求,所以萌生了双运动模式坦克,针对不同的行驶要求自行切换,就和现在的一些私家车可以切换高速行驶模式和低速行驶模式一样。

问题在于BT系列的这套行驶模式结构复杂,占用了过多的车内空间,如果仅仅是用于十余吨的轻型坦克上尚能接受,用于中型或者重型坦克则难以保证可靠性。
尤其是二战时期坦克技术井喷式进步,坦克已经能够平衡机动性这一要素,后期中型坦克普遍能达到5、60千米的时速,此时如果再付出结构代价安装轮履两用结构纯粹多余。

作为少数大规模投入使用的轮履两用坦克,BT系列虽然拥有这个炫酷的技能,但是在它参与的几场实战中并没有起到什么帮助,连长距离行军转移一般都不采取,而它断带却跑得更快的梗,也就只有在影视作品里娱乐一下罢了,现实中对手能击断履带板,就能轻易击穿BT坦克那层薄薄的装甲,只要没见到BT坦克冒烟冒火,就不介意再补一发穿甲弹,宁浪费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