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Z K5 2023新版一圈四铁入耳耳机体验 - TDS 出品
EPZ K5 (Ver. 2023) 1DD+4BA Hybrid IEM - TDS Audio Review
KT MARK: V
去年我们曾经介绍过国产厂商 EPZ 的百元入门产品 Q1,当时多种可选配色和出色的类定制做工应该算是第一次在百余元价位上做到这个程度,这次要介绍的 K5 定位显然要高出不少来,一圈四铁的配置在其所在的500-800元档也是相当比较罕见的。K5 这个型号在之前就存在,本文介绍的是2023年迭代的新版 K5,声音表现与初始版本有所不同,以下将以“新 K5”来代指这一版本。
新 K5 的包装设计了一个类似于腰封一样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和封套一体印制的,呈现了一种类似山水画的图案。去除封套后是侧翻磁吸纸盒,体积还是不小的,内部分为两层。上半部分放置耳机腔体,下半部分放置耳机收纳盒,底层则有独立的纸盒放置其他配件。新 K5 的配件可以说相当豪华,包含一个 Q1 同款的白色仿皮收纳袋、一个航空转接头、一个清洁毛刷、一个抗压磁吸皮质收纳盒、耳套若干以及一套插头。收纳盒为灰色,内部植绒,空间较大,可以放得下备用插头、小尾巴等一起带出去。耳套配置为:三对与腔体颜色保持一致的 AET07 耳套、三对白色普通硅胶套以及三对双节套。新 K5 所附带的双节套与我们在音特美等品牌的产品上见到的那种不太一样,并没有特别强调深插的作用、增加长度,而是为了增大接触摩擦力。三类耳套都不是常见的廉价形态且声音特性各异,EPZ 在这方面还是考虑了不少。

新 K5 和老版本一样有绿色、紫红色、黑色三种配色可选,均为稳定木面板+纯色透明腔体的搭配。我手上的这条为绿色,由于稳定木的特性,每一条新 K5 的外观也注定是不同的,不过相同的是透明度、饱和度都足够高。
除了默认的这三种配色,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去选择腔体颜色、面板图案、刻字需求等,在 EPZ 的官店可以找到关于公私模定制的详细资料,应该说这是定制耳机的价位新低,服务费也相比大多数其他品牌更加友好,如果对于个性化外观和佩戴要求较高的可以去问问客服。

回到新 K5 身上,3D 打印的树脂腔体在细节的处理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母座被包进腔体内一体化处理,所以不必担心它会像某些树脂腔体一样在母座附近产生问题。透过腔体可以清晰看到单元与专门的声学导管结构。在腔体的顶部设计有一个搭载了金属阻尼片的气孔用来给动圈部分泄压,其他地方则全部光滑,比 Q1 的腔体摸上去更舒服。

尽管单边装了一圈四铁,但腔体本身的体积并不大,厚度也控制得比较好,在侧躺情况下对于我个人来说刚好面板与耳廓平齐,刚好是可以侧躺的极限。腔体内侧有针对于耳廓结构进行的造型适配,耳甲艇等部位贴合程度良好。

新 K5 搭配的线材和过去的有很大不同,标称为 6N 单晶铜,线身相当软,没有自缠绕现象。可换线结构基于 0.78mm 2PIN 平座设计,有着不错的兼容性。值得一提的是新 K5 搭载的可换插头结构,包装内附带了 2.5mm/4.4mm 两种规格的插头,相比于以前经常见到的 4pin 结构,新 K5 的 4pin 显然在结构上更加稳固,且母座的插针保护层也更厚。

新 K5 搭载了一圈四铁的单元架构,三分频——直径为 8mm 的 LCP+PU 液晶复合振膜动圈单元负责中低频、定制双动铁负责中高频、另一组定制双动铁负责极高频。在千元内的圈铁混合耳塞中,新 K5 的衔接表现是属于第一档的水平,这点也与分频器设计和导管设计、单元配对等的高精度相关。下面的主观声音风格描述基于原始绿色耳套(类 AET07)+原线+ 4.4mm 平衡插头得出。
低频量感适中,有着相当不错的下潜和极低频延伸。厚度控制得不错,饱满度不是很突出。速度感相对比较出色,收放速度较快且也比较干净。氛围烘托程度不浓厚,但是也不是一点没有,在聆听一些九十年代流行录音时还是可以感知到轻微的氛围感存在。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一定的距离,不会前倾。总的来说,新 K5 的中下盘整体上是比较收敛、平和的,这也与那颗 8mm 液晶复合动圈的表现息息相关。
中频,人声的厚度稍微比标准状态薄了一点,有一定的距离感,质感表现和线条刻画的优先程度基本相当。男女声之间的表现差别不算很大,虽然我个人这段时间拿它的确是听女声会多一些。新 K5 的女声是相当顺滑但又不缺亮度的,大部分女声都有着较为突出但不会发硬的线条和充足的气声细节。男声的表现我能找到的问题则在于一些厚声线男声的颗粒度会有点不太自然,轻微的涂抹,但是声线偏细的类型则完全没有这类问题。新 K5 的人声音色在中上盘会有轻度的染色,程度不高,总体是为了增加悦耳程度而做的处理。

乐器方面。弦乐器总体表现符合价位应有水平,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竖琴等表现会比大提琴更加符合预期。拉拨弦的细节会相对突出一些,琴体本身的共鸣、质感等会比正常状态下显得稍微“瘦”一点,泛音的量不会很多。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大部分流行录音中出现的弦乐器会有一定突出感,比较抓耳,中上盘的存在感会略强。在聆听原声录音作品时,则会听上去比较活跃、不死板,上盘能量会多一点。铜管乐器的气势感表现不会很突出,但是基音位于中上盘的铜管乐器会有不错的亮感和金属感。木管乐器大体表现良好。管乐器的泛音普遍也是相对不会很充沛的状态。打击乐器刺激感轻微,存在感不会很突出,相当干净快速。
高频亮度比正常略偏亮一点,不会过分,大体的平滑程度还 ok,有个别频段尖峰突出用来增强“解析感”——这在中低价的混合多单元耳塞中很常见。极高频延伸在这个价位显得颇具优势,信息量比较多,也不会有明显的极高频滚降带来的截断感。

空间感不算窄,横纵向能够拉开比较大的空间,横向相对会稍微宽一些,声音的“高度感”不算很出彩。分离度表现相当好,无论是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是乐器之间,都是能够达到怪物房水准的表现。解析能力同价位出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解析感”突出。动态表现中规中矩,瞬态比较出色。

新 K5 走的路子显然是注重人声表达、通过混合单元的方式来提升“素质感”,但基底素质并不会拖后腿。它在中下盘的表现是比较符合标准的,中上盘会有一定的风格化表达。三频之间的割裂感不会很明显,在千元内来说,它应该算是走干净路线的一条圈铁好塞。我个人的建议搭配是尽量使用平衡驱动,并搭配一些高频不会很飞的耳塞套——也就是不太建议使用大部分未经优化的阔开口套。在搭配合理的情况下,它有超出价位综合水平的实力。
Written by KingTsui @TDS Studio
APR 2023
AUDIO, DIGITAL, RKTALLK & MORE, IT'S A TDS PRODUCTION.
知乎 - KingTsui
Twitter - RoryKingTsui
微博/哔哩哔哩 - TDSStudio
头条/微信订阅号/小红书/YouTube - TDS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