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从王维到杜甫


饮中八仙图卷.元.任仁发绘
点击放大
盛唐的诗人,从王孟(王维、孟浩然)、高岑(高适、岑参)、二王(王昌龄、王之涣)、贺知章、李白,一直到杜甫,和初唐一样,也是九个人。
明皇在位四十五年,开元天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富裕的,繁华的,奢侈的,闲暇的中国。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放纵的,那不近人情的佛教威权刚倒,而那不近人情的道学的权威还没起来。
唐朝的诗歌到了开元,唐初种下的子,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王孟❁
田园诗

王维《少年行》诗意 唐诗画谱.明.黄凤池
王维,河东人,善画、善诗、善作曲、善琵琶,好禅静,好山水,是个善用画意作诗的自然诗人。初为太乐丞,肃宗时任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与裴迪,高适,孟浩然等交好。
崇拜自然的风气究竟有点儿解放的功用,因为对着竹林弹琴长啸,究竟稍胜于夹在伶人堆里唱《郁轮袍》去巴结公主吧。
10.山居秋暝音频:00:0003:1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里面的“随意”可以解释为“尽管”。
王维的作品中以五言著,而七言的乐府平平,谈禅说理的则为下乘。
王孟都是陶渊明的追随者,但孟浩然的诗中有人,而王维的诗里已将人抽掉,不再把自己放进去。
开元年间最著名的诗人是王维,李白是在天宝年间才应诏入宫,供奉翰林,暴得大名的,而杜甫成名时已经是宋朝了。
🏷️杜甫在“落花时节”那回,在湘中采访使宴上碰到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时候,他正在唱“红豆生南国”。

孟浩然集.南宋蜀刻唐六十家集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08.春晓音频:00:0002:47
孟浩然,襄阳人,长王维十岁,但王维官运亨通,孟浩然却始终布衣。他早年隐居苦吟,有诗名,等四十岁后进长安,结识了很多达官名士,诗名大噪,遂与王维并称。
孟浩然的五古有五十多首,五言律绝则有近二百首,可见他的偏重,这也是王孟的异点。他比王维更重视格律,因而妨害了自然的美。
虽然刘禹锡的“白银盘里一青螺”已臻于化境,但是历代咏洞庭的诗句没有超过《临洞庭赠张丞相》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初唐时期的诗人多半是高官贵族和豪富,盛唐以后诗人多半是寒士。
❁高岑❁
边塞诗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高适传
高适,字达夫,渤海人,少年时不事生产,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大概相当于是一个高等叫花子。一直到四十多岁他才学作诗。安史之乱时高适跑到明皇行在,做了侍御史。蜀乱后又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进封渤海县侯,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开元天宝间的诗人,能得到如此高位的,只他一个。
16.别董大音频:00:0003:04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个“董大”就是著名古琴演奏家董庭兰,董也和高适一样,年轻的时候不读书,四处晃荡,以乞讨为生,到五十多才开始学琴——要说在那会儿五十岁就是土已经埋到脖子的年纪了。
🏷️姓名里的名是正式公文用的,长辈呼晚辈,可以称名,同辈之间则只能称字,而熟人则以排行相称,即家族内所有堂兄弟的大排行。比如著名的“元二”、“董大”、“张十八员外”。
近人岑仲勉把《全唐诗》里的行辈称呼的人名都考证出来,写了一本《唐人行第录》。
🏷️出走在唐诗里是重要的生命经验,诗当中的“边”可以是帝国的边疆,也可以是生命的边疆。
🏷️边塞诗非常重要,中国文人很少有机会到塞外去。农业社会是将种子放到土里,等着它发芽。农业的个性是稳定的,个性稳定的同时也是保守,是封闭。而只有冒险才能打破农业的固定性与封闭性。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岑参传
岑参,南阳人,曾祖相太宗,伯祖相高宗,伯父相睿宗,总之一门三相,但没让岑参沾上丁点儿光,到岑参小时候,穷得只能从兄受书。岑参曾两度出塞,一次是在高仙芝的幕府,一次是在封常清的幕府,所以对西域的情况相当熟悉。后为西川节度使,终老于蜀中。
与王昌龄、刘长卿、颜真卿友善,也曾与杜甫、王维、高适等相唱和。
岑参长于七言而短于五言,他的杰作几乎全是七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
七言诗经四杰的提倡渐渐成立,然而王孟诸人是不注重七言的,幸有高岑诸人在这方面努力。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银山碛qì西馆》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

闻一多制.岑参家系图谱
高岑虽然齐名,但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高不如岑。岑参在五言方面有成就,高适却几乎没有五言。岑参的成就只有杜甫可比,不但高适比不了,储光羲(就是全唐诗里唯一的山东人)也比不了。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
高岑王孟的相同点便是作品中很少有安史之乱的痕迹。无论对战争是歌颂还是诅咒,他们都不够深刻。
🏷️岑参的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506号墓中出土过一件独特的用纸糊的棺材。糊棺纸都是当时用后废弃的西、庭二州一些驿站宾馆的马料收支帐,帐本中多次出现“封大夫”(封常清),还有一张帐单上记的是“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叁豆伍胜,付健儿陈金”。意思大概是:岑大爷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青麦共三斗五升,把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
🏷️歌咏战争的诗不消说,是从古代鼓吹横吹演出来的,然而古乐府中是诅咒多于赞颂。
❁二王❁
非战

王昌龄《望月》诗意.唐诗画谱.明.黄凤池
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因为在家排行老大,友人称呼他“王大昌龄”。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二十二年中博学鸿词科。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生前与王之涣、辛渐交好。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放歌行》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九江口作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诗都明白如话而含蓄无尽,所谓“深入浅出”者便是,是绝句中的神品。
09.出塞音频:00:0003:57
“秦时明月汉时关”有人解释为:秦朝的明月照着的荒野,到汉朝后就已经有关城了。其实诗里的“秦汉”是活用,应该解释为: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关城都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龙城飞将”也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龙城是指卫青,飞将是李广,用“龙城飞将”泛指边关的将帅。

芙蓉楼
因王昌龄而名声大噪的芙蓉楼,在江苏镇江,是当时的北门城楼,面临长江。
岑诗赞美战争,而昌龄则是讽刺战争。

《唐才子传》王昌龄传
🏷️关于死于非命
陈子昂回老家被父母官所杀,那是因为狗官贪图陈家的财产,而闾丘晓杀昌龄事也见于《新唐书》,但未说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不护细行”晚节不保有关吧。此事还有后续:安史之乱后,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遂杖杀之。
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王之涣传
07.登鹳雀楼音频:00:0002:34
王之涣,并州人。他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名动一时。史书所载资料不多,连他在家倒底排行老四还是老七都有争论,其墓志铭现藏南京博物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乃是唐诗七绝中的上乘,气魄很大而神韵不竭。章太炎推此篇为唐代绝句之首。他的诗存世仅六首,全是绝句。

鹳雀楼·山西永济
《登鹳雀楼》最初见《国秀集》,题为《登楼》,作者朱斌,但是《全唐诗》认为是王之涣写的。前两句是赋,后两句是比。因为鹳雀楼背靠中条山,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入海的,应该是登近海的另一个什么楼而作的。
高岑的诗与古乐府有渊源,二王这似乎专向乐府方面努力。王之涣在绝句外便无诗了,王昌龄则除了绝句还有杰作。
🏷️后人戏改《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贺知章❁
四明狂客

饮中八仙图卷.任仁发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贺监八十六岁时,卧病,上表求为道士还乡,明皇许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乡后设宅为观,御赐名“千秋观”,写下《回乡偶书二首》,脍炙人口,未几逝,肃宗追赠礼部尚书,因生前曾任正授秘书监,人呼“贺监”。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时四十二岁,见到已经八十四岁的贺知章,成了忘年交,其实俩人就是酒友,有“金龟换酒”的佳话,好事者为画《饮中八仙》图。其实李白见到贺知章的时候已经侍诏翰林了,后人牵强附会说贺监举荐了李白。
贺知章有子三:贺曾,贺田,贺孚。生老三的时候请玄宗赐名,于是赐了个“孚”,贺知章说是玄宗戏弄他,吴人以孚为“爪下子”。

三才图会 .明王圻.王思义 .贺知章像
06.回乡偶书(之一、之二)音频:00:0002:59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传世作品不多,《全唐诗》收入仅十九题二十首,李白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贺知章真迹《孝经》局部
🏷️知章善草书,并且和张旭是儿女亲家,张旭人称“大草”,贺知章叫“小草”,画圣吴道子曾找贺监拜师学书法。
🏷️侠里面有一种与我们现在的生存伦理很不同的东西,只有在那个年龄段才会相信某一种浪漫。为什么唐诗里会歌颂豪侠豪饮?这是游牧民族的血气在唐代文化中发生的作用。游侠要出走、杀人、嗜酒,这些都是不被家庭和学校赞美的事。
❁李白❁
江湖术士
饮中八仙图卷.任仁发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2.关山月音频:00:0003:35
李白,字太白,自述系出陇西汉将军李广后,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隐易姓名,故漏于属籍。神龙初,遁还广汉,因侨为郡人,此时白年五六岁。
稍长,能作赋,好剑术,尝手刃数人。年二十与东岩子隐于岷山,直到四十岁以前,他都是傲游天下逍遥自在的。
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道友吴筠应诏赴长安,他于是跟着进京旅游,结果以布衣身份被玄宗召见后,被留下为“翰林侍诏”。两年后“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侍诏是职称不是官名,意思是等待正式任命,他的职务是撰写宫中随时需要的文件,但不是正式的诏令,现在能见到的《清平调词》三首和《宫中行乐词》八首都是在宫中奉诏而作。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叫“知制诰”,白居易和元稹都干过,是文官的最高荣誉。
安禄山之乱明皇奔蜀,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李白去谒见他——可能出长安时皇帝的“赐金”花完了,遂留在他幕下,后来永王谋独立失败,李白被长流夜郎,旋即遇赦得还时写下“千里江陵一日还”。
宝应元年,族叔李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四月代宗立,拜白为拾遗,十一月,饮酒过度,醉死宣城。
李阳冰整理出版了《李太白集》十卷,存诗九百多首,是李白创作中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都散佚了。

🏷️关于赐金放还
《酉阳杂俎》里说他在长安未发迹的原因是高力士怀恨报复,其实是拜张垍[jì]所赐。
张垍是开元名相张说的儿子,也是玄宗的女婿,李白侍诏翰林的时候张垍是翰林学士,俩人在一个单位。张垍嫉妒李白因而才进谗言。不过张垍后来当了安禄山的伪相,也没落好下场。

敦煌残卷里的《古蜀道难》
李白时而隐居山林,时而沉醉酒肆,时而炼丹修道,时而放浪江湖。他可以代表那个浪漫的时代,也可以代表那时代的自然主义人生观。
李白似乎不屑单靠文辞近身,故他的态度很放肆,很骄傲,天子都使唤不动他,而高力士自然只配替他脱靴了。
唐代可以用诗应考科举,但李白并未考过,他是个流浪的人。当他出长安时,有人形容:仙乐满囊,道书盈篋 [qiè],可见他不是中国正式的士大夫。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套早已彻底解放了。当不当那个破“翰林”对他来说意思不大。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
🏷️关于黄鹤楼
1871年的黄鹤楼
李白去黄鹤楼游览,看见崔颢的诗,就不敢再题了,直到后来去了南京,才做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游子的乡愁。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是放臣逐客的愁。崔颢本来不愁,见到江上烟波,才感到乡愁,李白本来就愁,并非因为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胜于“凤凰台”是众口一辞的定评,但李白的第三四句,已转深一层,从历史的陈迹上去感慨了。
李白集中律诗很少,而七律尤少。有人说他的七言绝句是独步古今,没有敌手的。
盛唐诗人有两群,而李白则兼善其长。豪放之士要醉卧沙场,隐逸之士爱举杯邀月。李白也不是真豪士,也不是真隐士,既不去上马杀贼,也不仅吟风弄月,他只是要消愁,要忘机而已。然而机不能忘,愁也难消,只落得几首好诗留在人间,感动了千余年来的无数读书人,落魄的身世使他走上颓废的路,但颓废之中仍透露着热情,李白才气之大,使他的作品无施不可,为陶潜以后的最大诗人。
❁杜甫❁
流浪的人
杜甫,字子美,巩人,他不但是唐代第一位大诗人,而且是三千年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七岁就会作诗,二十四岁赴京兆举进士落第。此后十余年便四处漂流,与李白、高适、李邕等诗酒留连,生活还算轻狂和快意。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于开元二十三年落第后,出外漫游,天宝五年回到长安已经三十六岁了,依然默默无闻。后来由于进呈《三大礼赋》、《封西岳赋》等马屁文章,歌颂玄宗的几次大典,才得授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次年就安史之乱了,兵荒马乱中流离失所了三年,最后去了成都。在那里依靠着严武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严武死后便又开始飘零,直到最后吃了过期肉死在船上。
唐才子传.杜甫
李白代表隐遁避世的放浪态度,杜甫代表中国民族积极入世的精神。杜甫是个严正的读书人,李白则是喜欢讲神仙武侠的江湖术士。
杜甫最崇拜诸葛亮,而李白则最看重鲁仲连。李白是仙风道骨,老庄风度;杜甫则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白用乐府旧题来写新事物,杜甫则创造了乐府新题,比较起来,李白还是个保守派。此类诗体,要等到白居易和元稹出来以后才得以继承和发扬,白居易给他了一个名字叫“新乐府”。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说的四姑娘山
陶潜与杜甫都是诙谐风趣的人,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这一点风趣。故虽在穷恶之中,不至于发狂,也不至于堕落。
他晚年的小诗纯是天趣,随意挥洒,不加雕饰。上接陶潜,下开两宋,没有盛唐隐士的做作气。因为他过的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他欣赏的才是真正的自然。他耕田种菜,摘苍耳,种莴苣,居然是一个真的农家了。
杜甫像.三才图会
老杜是律师的大家,他的五言六和七言律都很有名。律诗本是一种文字游戏,最易于应试、应制、应酬之作,用来消愁解闷,与围棋蹴鞠差不多的玩意儿。
唐朝的诗人经常出游,说的好听叫游山玩水,说不好听的是到处化缘,给达官贵人写首祝寿诗啊,撰个墓志铭啊,或者仅凭名气去土豪的宴席上坐台,都可以拿到一笔或多或少的出场费。
李白和杜甫都曾走遍了大江南北,李白那还可以叫游山玩水,杜甫的则简直是流离失所了。
唐人画谱
之前杜甫虽身在长安但他的诗当时并未得名,后来写得好了,但身在成都,仍旧无人知晓。一直到元稹作杜甫的墓志铭极力推崇,韩愈作诗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之句之后,论诗者才把李杜并称。
盛唐诗当然以李杜为主,但是按照当时的诗名来说,王维和李白相当,杜甫远不及他俩。
在唐代,《河岳英灵集》没选杜甫的诗说明当时的名气还不够大,《中兴间气集》也没选杜甫的诗说明他晚年的律诗当时也没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北宋初期,文艺批评家才开始定杜甫为“诗史”,这个称号被写进《新唐书》的《杜甫传》。
宋人论诗大多推崇杜甫入蜀之后的作品,因为宋人以律诗为主,所以把杜甫奉为唐律之祖。
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世时默默无闻,身后一百多年虽有文坛巨匠的推崇仍是无人赏识,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至此一例。
参考文献: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
胡适《白话文学史》
钱穆《中国文学史》
刘大白《中国文学史》
王灼《碧鸡漫志》
计有功《唐诗纪事》
施蛰存《唐诗百话》
《唐宋诗举要》
蒋勋《唐诗》
部分图片来自书格:https://new.shu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