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终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5)

2023-01-07 14:28 作者:时雨  | 我要投稿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

大家好,在这个视频里,我们聊一聊终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一个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问题,但我们并不是要宣称什么什么是终极的,而是通过整理一下与之相关的认识,来思考能否从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世界观可以看做是对这个世界本原的认识,睁开眼可以理解世界的运行,闭上眼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方法论可以看成是得到世界观的工具,也可以看成是改变世界或现实的工具,那就是我们怎么做,怎么选择自己行动或干涉现实的方式,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或者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产品。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先天拥有对目前世界的科学认识,而是从零开始学习得到的,只要考察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就有可能更清晰的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身的原理和结构。当我们理解了相应的结构之后,便有可能重新优化学习的过程。我们学习大多数知识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知识,也包括了对其体系的不断优化过程。

终极的理论应当是怎样的

我们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不断发展的,于是就有了所谓的终极的追求目标。我们所追的理论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但该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规定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争论,世界应该是被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化,或者世界是所信仰的上帝的艺术作品,并没有什么所谓,因为观念本身并代替不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科学技术。现代社会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那么我们便可以追求所谓终极的科学理论。

科学中说到终极理论是有明确的指代的,就是所谓的物质与相互作用的大一统理论,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是其阶段性成果。但是物理学并不是科学技术的全部,更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面对每个人不断遇到的多样问题,不可能宣称一下万物都是大一统的就能解决,这实际上回到了前面所谓的主观规定问题的答案。人所期望的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虽然你可以宣称任何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基本粒子问题,但如果问题能够在可以理解的宏观层次简单的解决,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多余的东西呢。

理论是什么,可以是什么,能够是什么

于是我们面对的是新的问题,那就是理论是什么,我们从何得到理论,为什么理论可以解决问题。理论自身并不会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人借助理论去解决。理论是什么很容易描述,基本上是数学与语言文字的组合,如果你用语言自定义了某种行动方式,其也能算一种理论。不过理论只有其本身是不完整的,人通过感官接受的是现实世界的大量信息,需要经过简化和抽象才能被理论所分析,比如物理学中的质点。同时理论被人用来生成新的现实形式,这需要人的行动来实现。

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你可以根据尺寸制作各种现实的物品,但是很难有办法操纵组成其的每个原子。在这里理论产生了分层,处理微观存在的理论,以及处理宏观物体的理论。加工处理宏观产品的方法很多,尽管你需要考虑基础材料的性能,但大多数时候都可以根据基本材料得到具有复杂工业结构的产品,这个过程的理论并不需要考虑微观的结构,这说明每个层次的理论有其独立性。同时你采用微观的理论改变了材料的性质,也会影响宏观上材料的选择,这说明不同层次的理论有其相互联系。

这里只是举个形象的例子,理论的层次性,适应性,局限性等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中都是存在的。例如理论通过人的行动改造现实,但是人本身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规划人自身的行动也是一类重要的理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和分析这个世界上繁多复杂的各种理论,自然也需要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一个目的就是,我们可以怎么改造理论或制造理论,令其成为最佳的形式。理论是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制造的,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下面就从更抽象的角度分析理论的基本要素。

二元基础

理论要被人使用,就意味着从零开始的学习过程。大多数时候,人可以通过语言上的交流学习来掌握某种知识理论,每个知识理论都有其自己的专业性的概念体系,首先通过语言掌握这些专业概念,进入局部思维体系处理后,还可以通过语言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表述。一方面我们可以单独的分析某个专业知识体系,比如如何组合电子元器件,或者如何做饭或插花,一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挖掘前置的语言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显然,我们所熟悉的基础语言,数学和交流用语言或自然语言,都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虽然你还可以继续讨论人掌握语言的生理结构,但对于特定层次内理论构建来说,并不是必要的。

数学的最基础要素是数与运算,或者更多的数构成集合与变换,而自然语言的基础要素是名词和动词,或者更加抽象的指代实际对象的词和没有意义起语法功能作用的词。无论那个我们都可以做一个总结,任何理论的基础都是二元构成的,类似于空间与时间,物体的存在性与物体的演变性是两种不同质的要素,将这种区别确立下来是十分重要的。你可以在所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这两种要素的演变形态,这里一般性的称之为概念与联系,或者实体概念与关联概念,对每个具体形态进行思考是很烧脑的,有兴趣可以试试。严格来说一元论是不存在的,因为论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二元了,所以不运动的物质没有意义,无法认知的上帝也没有意义。如果不先建立二元论的基调,任何复杂的讨论都是缺乏根基的。

网络模型,时间轴分析,时间预测决定论

但是仅仅了解了二元划分,学会了将各种知识体系中的二元概念区分开来并讨论其共性和联系,还是相当粗糙的。为了得到明确的理论图景,需要引入形象的模型,二元的基本构成就是网络模型,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种二元概念组成,所有现实中的存在或知识体系都可以抽象为不同层次的网络模型,对于物理来说这个网络是由质点和力组成的,力是相互作用或信息交换的别名。物体与物体会构成网络,人与人也会构成网络,而人与物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网络。尽管深度网络学习最近才流行起来,但人至今为止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都只是网络运行原理的结果。

大多是时候谈到网络会觉得其是静态的,就像墙角的蜘蛛网那样,但二元基础要求的网络模型是动态的,或者说网络的结构和网络的演化共通构成二元网络模型,就像城市之间的物流一样,物质在不同的节点间不断的交换。从实用性上,分开考虑空间上的网络与时间轴上的演变是容易理解和便利的,当然时间也是一种网络,只不过我们一般不讨论平行时空。时间轴分析可以将网络的变化直观的展现出来,人行动的目的就是推动现实的改变,人期望现实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这就需要构建网络的形态并让网络运行起来。比如房子里怎样接水管就是构建网络形态,而阀门水表龙头等可以满足人对网络运转的控制需求。

历史线索

在继续讨论无趣而抽象的网络模型之前,可以谈谈这种二元论思想是怎么来的。对二元问题的讨论历史上是大量存在的,就我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源头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其中提到现代的物理是建立在二元论上的,也就是粒子与相互作用。另一个是有本叫代数的历史的书,最后提到了数学中的各种二元概念。假如二元论就是对目前现实的最好描述,那我们就应当首先将其确立下来,这是一种有用的知识概括,有助于掌控更多不同类型的知识。

事实上这个问题比想象的更有趣一些,爱因斯坦是如何考虑二元思想的呢,从另一些书中了解到,爱因斯坦的哲学观受到马赫的很多影响,如果再去考察一下马赫的哲学观,会发现马赫不仅是个实验物理学家,还是一个心理学家,期望基于人的感觉的组合来得到适用于所有知识领域的方法或理论。再追溯会发现马赫受到心理物理学的提出者费希纳的很多影响,也就是如何建立物理世界与人的思维和感觉之间的联系。其中还有条暗线,费希纳虽然不会乐器但很喜欢加入各种音乐社团,马赫能弹一手好钢琴,而爱因斯坦还开过小提琴演奏会。音乐也是一种典型的二元体系,其基本要素是乐音以及音与音之间的和谐性。

可控性层次网络模型,信息压缩,特征抽象,信息注入,复合层次

我们已经了解了将认识到的概念二分的方法,也有了描述不同知识体系的二元共通方法即网络模型,这些对分析问题足够了吗?还不够,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网络模型,令这种抽象更便于我们的使用。就像计算机有逻辑电路,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大多数人会用高级语言编程来让计算机工作而不是自己拼晶体管,这也是区分理论的抽象层次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一种可以称作可控性网络模型的东西,其二元构成是网络模型和对网络模型的控制。

虽然看起来很抽象,但这其实是个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非常普通的模型,可以用最近流行的ai绘画来帮助理解这个模型的各种机制。我们所认识的现实可以看成一幅幅的画面,画面的要点不是像素,而是可以根据像素之间的联系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每个人现实中都会接受海量的画面,提取信息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叠加起来,而是从中提取出重复的具有不变性的要素,这就是画面的抽象特征,比如画面中的人物,物品,颜色等等。于是我们有了原始信息,抽象特征,以及从原始信息抽象出特征的方法,这就定义了一个基本的信息处理过程。

如果我们要考察这个过程的细节,会发现其实现了信息压缩,就像你用拼图可以拼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原始信息被分成了两类信息,一个是不变性的特征,一个是这些特征的环境信息或者与其他特征的关联信息,就像你的房间布局可以分成各种物体和物体放在哪的二元问题。除此之外还实现了对现实场景的控制,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外界输入特征的变化方式来操纵现实的生成,例如人驾驶汽车会让汽车的行动活了起来。这叫做信息注入或者信息控制,这既是人使用网络模型的方式,也是人能够使用网络模型的前提。原始信息到抽象信息的过程是双向的,对应于分析理解现实和对现实的再现或重新生成,对于人来说可以考虑各种接受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把原始画面分成了多个单独的要素,这些要素还可以继续分解,成为更基本的要素。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甚至是可以相互构成的,比如不同的木板构成了不同的家具,最终从画面上或许可以还原成基本线条的关系,或者纯粹的像素之间的关系,注意在每个层次上都实现了信息压缩和信息注入。此外,我们用来操纵某个抽象过程的控制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可以继续抽象的原始信息。例如你可以记下房间的不同布置的计划,或者画面元素的组合方式,这形成了多种选择可能性,你可以采用某种标准比如你的喜好,对这些选择进行评价和优选,会产生新的抽象概念体系,这个体系令原始的图像具有明确的倾向性,而不是单纯的要素的堆砌。

这两种类型的多层次抽象方式叫做网络的复合层次模型,比如,每个网络的节点都是一个网络,每个网络的连接也是一个网络,网络的结构并不是纯实体或纯关联的,而是类实体和类关联的,一般我们倾向于在相对独立的抽象层次内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意识到,仅仅非常简单的概念关系,似乎已经能构造出无限的复杂网络形态了,这就是目前技术难以解决的复杂性。虽然物质的宏观微观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种结构,不过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人造结构也是符合的,这就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起开关作用的晶体管,有一条控制线路可以控制另一条线路的通断,当然这条线路也可以作为控制线路控制另外的线路的通断。依靠这种简单的模式构成了逻辑电路,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整个计算机层次体系。所以这个可控性网络模型,确实是身边到处都是的。

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心理,社会,自然科学体系,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们有了增强后的可控网络模型作为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或者说信息抽象中的抽象要素,那么具体的一端在哪里呢,就是人类的整个知识理论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是对现实的抽象,而我们考虑对这些抽象进一步抽象。基本上人类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前者以现实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后者以人的行动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抽象部分是数学,但要建立从现实到抽象的体系,需要的是像物理学这样寻求用数学方式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数学和物理学可以均作为自然科学的理论部分,而自然科学的应用部分就是各种具体的技术学科,例如电子技术,化学过程等。社会科学的抽象基础是对单个人行动方式的描述,而现实部分是大量人的聚集显示出的社会形态,这构成社会科学的理论一端,而社会科学的应用一端就是社会中各种不同分工的实现。

就本文的计划,打算用5个视频来阐述基本模型和其应用形式的关系,首先是学习问题,然后基于对学习过程的考察来解决教育问题。当掌握了基本思路,开始将思维方式推广到人的一般行为上,从而得到心理学的理论,最后从个体的行动理论出发,来讨论社会问题的解决可能性。传统的学习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一个视频够讲清楚了,复杂的是如何从基本的方法出发,解决多样而复杂的各种具体学习问题。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需要建立在对学习问题的充分考察之下。本系列视频的目的就是将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用前面所说的模型建立起来,当然并不会太完善,但这是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可以从前面的模型来谈论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但这需要考虑很多数学问题,线代微积分起步,不像社会理论用普通的语言就可以聊得很嗨了。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后面会在教育问题中谈一点,因为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如何将知识以最佳的方式展现出来。其实有关基本思路的问题已经说了很多了,如果努力一下,你也有可能把整个体系发展出来的,不过考虑到效率,还是先听我多扯一些有的没的吧。

理论的选择,自主思考,对现实的改变

虽然我说了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但是你们最好不要有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的惯性,而应该自己思考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我可以基于此理论给出很多问题的标准回答,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选择这种答案,而是应当思考自己追求什么,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想要改变怎样的现实,为此要尽可能利用各种已知。我所谈的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至少我认为这一思路是有价值的,而你有可能会令其变得更有价值。

评论区我会考虑尽可能回答相关的问题,这对学习掌握一个体系是不可缺少的。我希望我做完这系列视频后有人能真正掌握其处理问题的思路,而不是评论区依然保持在混乱的争论之中。要把我所说的模型运用到多样的领域中,需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入手,这就是群体的力量,虽然我估计这个视频也没多少人看。不过目前来说也就是先做着看看,也不追求过高的视频质量,把基本的东西传达出来就足够了,这是一个确立基本框架的过程。如果有人想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思路,我是很欢迎的,因为我感觉很多事时间长了也就麻了,希望你们能让我感到点积极的行动力。

总之这个视频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下一篇是有关学习问题的,看我这懒鬼什么时候坑出来吧,哈哈。

谈谈终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