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就像登山:小心接近,它并非适合所有人
正念冥想通常被描绘成一种简单、快乐、愉快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改善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在几个不同的场合,只需几分钟的正念,就可以从这种改变生活的练习中获益。如果有人感到犹豫,我们会被提醒,这就像锻炼大脑一样,谁不会从一点心理锻炼中受益?
然而,正念冥想通常被烙上烙印的方式并不能反映其练习方式的多样性或其后果。虽然它可以带来积极的感觉或愉快的体验,但也会引起不适。有时冥想会导致新的或恶化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
很明显,“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大多数专家所建议的要严重得多。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和假设这种做法并不总是很清楚。因此,冥想与其说是一般的锻炼,不如说是爬山,这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您的目标,您应该谨慎行事、进行培训并了解风险。
上山有很多路,都可以到达同一个山峰。在我看来,练习的目标不是某种超凡脱俗的结果,而是获得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的技能。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并不排除超越的结果,但对它们仍然是不可知的。回到这个比喻,仔细想想登山本身。有许多不同高度的山峰,您可能会将它们视为不同的目标。这些山上有不同难度的路径,反映了与不同技术相关的挑战。您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包括找到一个好的指南和评估自己的适合性,但有些人即使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仍然会受到伤害。值得记住的是,有些人一开始就对爬山不感兴趣。
诚然,冥想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己或与他人一起进行,就像许多形式的锻炼一样。但是,有些情况比其他情况更有利于它。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再加上一个垫子或一个计时器,可能有助于实现正确的心态,关键是,如果您热衷于攀登,您至少需要一些山丘或带有抓握点的墙壁。禅修者参加工作室、闭关中心、寺庙或在家中自己练习。同样,登山者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练习,为攀登一些最具挑战性的山峰做准备,这可能与长时间的静默冥想相媲美。
冥想练习本身与产生它的宗教、精神、世俗和医学背景一样多样化。你可以睁眼或闭眼冥想;通过专注于呼吸或重复咒语;保持完全静止或缓慢行走。冥想的目标也多种多样,包括改善幸福感、与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建立联系,甚至实现启蒙。同样,登山者使用各种技术,对于“规则”也没有真正的共识。某些可能适合一座山峰或路径的方法或技术可能不适用于另一座山峰或路径,或者对另一座山峰或路径同样有用。目标也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想要极限挑战,而有些人只是想要一种不同的健身方式。
令人惊讶的是,最近冥想练习的复兴主要涉及中上层人士。尽管有相反的信仰,即使在传统的佛教寺院,也只有一小群有特权的僧侣奉献他们的冥想时间。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特权的人不能使用冥想,但大多数将冥想商业化的尝试都是针对那些有可支配收入的人。以类似的方式,登山通常被视为富人精英的爱好,尽管在过去 200 年中它在中产阶级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这两种情况下,技术和工作生活的变化为更广泛的中产阶级创造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休闲时间。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这些人开始寻找以前无法进行的新活动。
冥想和登山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目标、方法和流行吸引力的表面方面。一个关键的相似之处涉及教师或向导的重要性。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冥想,无论这种做法的描述得好坏。虽然已经在特定领域努力建立国际标准,但它基本上不受监管。同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登山,几乎没有资格。然而,攀登越危险,人们就越有可能使用专业导游。我只希望冥想也是如此。虽然思想的深处可能是复杂和危险的,但许多人决定在没有指导或支持的情况下尝试去那里。
保护的地方是另一个冥想与一般练习不同的领域。有很多系统和指南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如何自己进行冥想,并提供缓冲和保护措施:想想冥想老师、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然而,冥想就像锻炼一样流行的比喻鼓励许多人在各种可能无益甚至有害的情况下自行尝试。当然,有些人在没有得到向导或培训支持的情况下从事登山活动。但我怀疑,与参加为期 10 天的冥想静修相比,自发承诺攀登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人要少得多。
在压力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内部可能比一切顺利且支持充足时更具挑战性
弄清楚从哪里开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反思一个人希望获得什么。就像登山者一样,不同的禅修者有不同的目标。有些人很高兴从顶部看到舒适的客厅。有些人可能会坚持认为,除非你自己爬到顶峰,否则这种观点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立场可能类似于多年来致力于定期冥想的从业者。与此同时,有些人可能根本不想攀登。冥想并不适合所有人,通过严格的冥想练习获得精神健康和精神状态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弄清楚如何最好地实现不同的目标。小山丘(例如感觉更快乐)可以通过最少的练习来实现。中等难度(例如管理常见的精神疾病)可能需要持续、定期、持续时间适中的练习。更大的山丘(例如建立情绪平衡或实现启蒙)可能需要承诺一生定期冥想。
大多数人会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冥想,就像登山一样,有错误的顶峰,当你认为你已经到达顶峰但还有很多额外的地方需要覆盖时。说到静心,谁达到了高级精神状态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争论问题。许多学者和从业者争辩说,人们可能无益地坚持某些经验或成就的主张,一种虚假的峰会。换句话说,人们执着于冥想会产生什么的某些想法,追逐特定的状态,并声称已经达到了某种状态,而实际上他们可能还有很多路要走或仍有问题需要解决。
生活就是变化;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面临不同的挑战,或者是用不同的资源面对同样的挑战。就像爬山的难度取决于风、雪或侵蚀一样,内省的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内部和外部事件而改变。根据幸福感、社会支持、收入和责任,个人可能更愿意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检查自己的内心深处或追求诸如启蒙之类的事情。在压力大、资源有限的时期,深入内在可能比一切顺利且支持充足时更具挑战性。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固守既定路径也可能是有害的。你不会在被雪崩覆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真正的冥想与其流行的描述完全不同,它是一种轻松、积极的实现“心理健康”的方式。所以,下次有人告诉你“锻炼你的头脑”或报名参加冥想静修时,也许说如果你准备好了,你会爬那座山。你可能会解释说,这并不像做几个仰卧起坐的心理等价物来塑形那么简单。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是一次深刻而改变生活的体验,但必须在尊重风险和对未来旅程的一些想法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谨慎的、有指导的徒步旅行到达心灵的顶峰,可能会带来一生的挑战。这并不像在街区周围多走几圈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