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28篇【不堪重负】

2023-03-29 11:00 作者:傅小凡讲宋明史话  | 我要投稿

上一篇说到,我们会感到身上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甚至会觉得肩上的担子太重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办呢?这让我想起了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可以说家喻户晓,在中国文化史中,他已经被神化,成了智慧的化身。当然,他也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道德楷模。然而,在政治上他无疑是一位失败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目标,肩负着一个根本完不成的使命。
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拥有百万大军,对这一强大对手,一时无法战胜,所以不与他争高下。孙权的东吴,已经历三代,具有相当的实力,且地势险要,人心归附,因此,不能企图消灭他,只能当作联合的对象。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二州,凭借其天险,就有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前提。
一旦曹操内部发生变故,便可命令荆州的军队进攻宛、洛,益州的军队出秦川进攻长安,两军会师中原,建立霸业,复兴汉室。
然而,以后的事情却完全出乎诸葛亮的意料。先是关羽贸然进攻襄阳,被孙权从后路偷袭,兵败身死,丢了荆州。再是刘备意气用事,兵败夷陵,使蜀汉元气大伤。仅凭蜀地,只能偏安一隅;北伐中原,匡复汉室,几乎不可能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能否成功,就不是我能够预见的了。”显然,诸葛亮北伐中原,是根本没有成功把握的军事行动,也就注定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
诸葛亮的悲剧告诉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能过于远大,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当然,诸葛亮一生并没有失败,他只是没有成功,而且经常化险为夷。虽然“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虚构,但是,历史上还真的发生过类似的危险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危险呢?我们留待下一篇再讲。

第28篇【不堪重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