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材料学案例--浅谈表面
表面的相关研究是材料计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里我们通过金属、半导体表面,简单介绍结构的搭建(http://sagar.compphys.cn/sagar,无需注册,直接使用)、表面能计算、以及相关的电子结构分析,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案例。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考虑相关的表面吸附、掺杂等,以及催化反应等模拟。
(1)通过晶体结构产生不同晶面指数、层数的表面结构。在网页的B2模块中,依次输入晶面指数(如1,1,1),真空层厚度(单位是埃,如输入6,对应真空距离是12),层数(如1,5代表一次生成1层到5层),Prac是精度控制。在网页的初始结构输入框,建议用笛卡尔坐标,这里的精度选择1e-3到1e-5通常都可以。生成结构后要注意检查,比如我们常见的FCC的111面应该是平的,发现每层原子数目不同,那结构是不合理的,需要调整Prac。

输入的结构通常应该是惯用晶胞,这和晶面指数是对应的。如果得到的表面结构不是最小的原胞,可以在网页的A2模块生成原胞。如果需要扩胞,在B3模块可以根据晶格矢量的倍数生成超胞,也可以在B1模块设置体系倍数生成符合条件的超胞(不重不漏)。
(2)计算不同Ag的100、111表面。先对体系截断能、k点密度进行测试(之前专栏文章有),确定ENCUT=400,kppa=2500,对应k点8x8x8。结构优化得到 Ag惯用晶胞(4个原子)能量是 -10.857 eV,而孤立的Ag原子能量为 -0.2 eV,可知 内聚能为 -2.91eV,和实验值2.95 eV符合。简单起见,我们只计算表面结构没有优化的情况。在计算平台(需要用户登录)中,可以选择多任务计算模块(文件夹提交、输入参数kpts=8,8,1,ENCUT=400,NSW=0):

完成总能计算后,我们得到不同层数(n)、不同晶面指数的体系总能,通过公式拟合:

拟合得到参数分别为Es_(100)= 0.4567eV,Es_(111)= 0.6386eV。根据100、111表面原胞计算面积得到A_(100)=4.287A^2, A_(111)=7.425A^2,得到表面能γ(100)= 0.852 J/m^2 γ(111)=0.688 J/m^2。和文献Phys. Rev. B. 33, 7983(1986)结果相符,也是我们熟知的111表面能低,比100表面稳定。
总能计算表明,111表面结构原子平均能量随层数增加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渐增强,逐渐趋向体结构。通过电子结构分析,可以推测层数增加,体系的活性将降低。在文献Adv. Catal. 45, 71 (2000); Phys. Rev. B 89, 115114 (2014)中,通过d带中心判断相对活性。我们的pdos计算也可以看到,层数增加,d带中心明显左移,活性降低。
(3)计算不同TiO_2的001表面的电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模型,材料的能隙通常随尺寸变小而增大,对应quantum confinement,比如之前文献(Acs Nano. 6,8203,2012)给出的不同尺寸的石墨烯团簇的发光。我们构造不同厚度的TiO_2的001表面,也能看到类似的结果。这里要注意,二维材料结构优化时,VASP有noZ的版本,对应体系的真空层出现在z方向,优化晶格常数时保证z轴长度不变,否则有时表面结构会优化成体结构。在计算平台中,勾选fix Z axis即可。

我们用普通的PBE计算,TiO_2的带隙在2eV左右,不同厚度的表面带隙从2.8eV、2.4eV等变化,随着厚度的增加,逐渐逼近体结构数值。
(4)半导体的表面悬挂键处理。对于Si的体结构,如果我们构建一定厚度的表面,当表面没有其他原子时,在导带、价带之间出现金属态;如果悬挂键被H饱和(保证所有Si原子都是4配位),体系是半导体。对于ZnO、GaN等体系,如果表面不是极性面,则可以不考虑悬挂键的处理;如果是极性面,需要考虑赝H的饱和,才能使体系出现半导体,参考文献详见
Phys. Rev. Lett. 88, 066103(2002);Phys. Rev. Lett. 95, 266104 (2005);J. Appl. Phys. 114, 224304 (2013)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