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心衰案例
王振涛教授辨治心衰病典型案例分享(八百八十五) 王振涛大夫 王振涛大夫 2023-09-27 06:30 发表于河南 一般情况:梁某,男,46岁,未发现过敏史。2018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确诊扩心病20余天。 现病史:20天前因双下肢水肿、腹胀在郑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扩心病、急性心衰、胸腔积液、功能性蛋白尿。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内径67mm,EF39%;Holter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多源室早,偶发加速室性逸博,ST-T缺血性改变。现口服阿司匹林、缬沙坦、螺内酯、美托洛尔、曲美他嗪、非布司他、百令胶囊、参桔胶囊。现症见头晕,双下肢水肿,纳眠可,二便调。既往史:否认。体格检查:BP:140/9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心衰病 证型: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升阳,活血利水 初诊方药:
2019.01.04二诊:服药后双下肢水肿减轻,偶有头晕,腹胀不适,饮食欠佳,纳眠可,二变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2018.12.25日方炙黄芪改为60g,加升麻12g,桔梗 15g,北柴胡24g,炒山楂15g,焦神曲15g,炒麦芽15g。中药7付,每日一剂,水煎(400ml),口服。 2019.01.09三诊:服药后双下肢水肿减轻,饮食欠佳,纳眠可,二变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2019.01.04日方炙黄芪改为75g,升麻改为18g,桔梗改为20g,北柴胡改为30g。中药14付,每日一剂,水煎(400ml),口服。 2019.01.23四诊:服药后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偶有头晕,左侧胁肋疼痛,纳食可,纳眠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2019.01.09号黄芪改为90g,五爪龙改为60g,桔梗改为30g,去山楂,加石膏40g中药14付,每日一剂,水煎(400ml),口服。 2019.02.12五诊:自述双手指端稍有麻木感,自测心率较慢,时有左侧胸部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2019.01.23日方炙黄芪改为105g,茶树根改为75g,五爪龙改为75g,升麻改为24g。中药14付,每日一剂,水煎(400ml),口服。 2019.02.27六诊:自述双手指端稍有麻木感减轻,时有左侧胸部疼痛消失,纳眠可,小便调,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理: 2019.02.12号炙黄芪120g,去石膏,加诃子30g,升麻30g,去泽泻。中药14付,每日一剂,水煎(400ml),口服。 按语:此案中患者以双下肢水肿、腹胀为首发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当归属于中医学“心衰病”范畴,四诊合参,当辨为气虚血瘀水停证。辨证治疗上,本病以虚实为纲,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以心为中心,而旁及脾、肺、肾、肝等脏。心气虚为病之根本,补益心气为治疗之基础,瘀血、水湿为标,活血、利水以祛邪。方以王振涛教授自拟方抗纤益心方加减。药用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为治疗心衰气虚之要药;党参、白术、茯苓加炙甘草,乃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以治其标;葶苈子、泽兰、泽泻利水消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茶树根强心利尿、活血调经;回心草归心经,可养心安神、镇静;五爪龙,有南芪之称,药性味和平,益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虽有外邪亦不忌,可健脾补肺,补而不燥;仙鹤草强心,调节心率,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预防心脏功能下降;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增加黄芪益气升阳之力,加炒升麻、柴胡升提阳气,桔梗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加焦三仙健脾助消化改善腹胀、纳差等症状。三诊时增加黄芪、升麻、柴胡、桔梗益气升阳之力。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宗气不足,心机跳动无力,无力鼓动脉道;气血运行乏力,脉道不充;宗气虚则下陷,清阳不升,脑海不充,导致头晕目眩,导致低血压的出现,其病机在于宗气虚则气陷,黄芪甘、微温,“为补气诸药之最”,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补诸虚不足,为升阳举陷的要药,可用于各种气虚气陷之证。王振涛教授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挖掘及临床实践,
从维持患者心率、血压为出发点,以患者血压、心率为用药参照指标,不断加大益气升陷等药物用量,黄芪从初始剂量15-30g逐步增至180g-200g
,升麻、柴胡,从初始剂量10-15g逐步增至30-45g,可以明显改善DCM合并低血压状态,抵抗应用规范化药物治疗造成的血压低、心率低、头晕、气短等问题,使抗心衰药物能不断加大剂量滴定至目标剂量,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