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通春节档之《狙击手》:最冷的枪与最热的血

大年初一一早,一夜没睡的我一头扎进了电影院,开始了春节电影节的一天。早上八点开始《狙击手》,十点二十《四海》,回家睡了一觉十一点多《奇迹 笨小孩》,充实的一天过去后,给大家来讲一讲今天观感最好的一部《狙击手》。深夜码字,就不讲究结构了,按照我看完电影第一时间记下的几个关键字来聊一聊好了。
前排提醒:应该是有剧透,还没看的慎入哈!还是很值得买票在电影院感受一下的。
眼泪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看上去和军人不搭边的“哭”。片中的哭戏有好几处,比如片头大永得知可能是一起参军的发小在战场上生死不明,以及随后战斗中战友牺牲时候忍不住的泪水,即使是定海神针般的班长刘文武也在合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时候热泪盈眶。这样的安排无疑为冰天雪地的战士们增加了更多人性的色彩,是非常真实的情感流露。而对于大永而言,从人人皆知的爱哭少年成长为真正的狙击手的过程中,不断擦掉的眼泪正是成长的证明。

对手
本片中的美军可以说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身上的白布简直看不到一丝生机,和志愿军用来伪装的披风在颜色和质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美军装备里瞄准镜是标配,后期还有坦克迫击炮,联络是人手一台的步话机,志愿军这边就只有莫辛纳甘和冲锋枪,一个班只有一只望远镜,指挥调度靠扯开嗓门喊。装备上的差距有充分的展现,一开始的遭遇是美军先取得战果,战斗过程中双方也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战争的残酷扑面而来,前期基本是一换一的节奏,你来我往惨烈异常。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有问题的安排,比如美军这边有两次接近于临阵抗命的哗变,以及误打误撞的抓良冒功,还有终局阶段让大部队撤走给了大永单刷坦克的机会。最后的步枪打坦克属实有些离谱,给主角这边行了不少方便:坦克里只有两个人,坦克行进路线上有一个方便引爆的炸弹,履带被炸后炮弹卡壳只能用机枪,一系列操作过后大永一枪一个玻璃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为何而战
关于这个话题的描写,美军这边提到最多的大概是对个人荣誉的追求和来自军事法庭的压力。狙击小队的队长研究了中国的死神四个月,这次任务对他来说更像是一次猎杀和对决,而非出于更大格局上的考虑,所以才会在没搞清楚情况的时候使出用侦察兵引五班上钩的计策。前文提到的两次临近哗变的行为,最后都是因为对军事法庭的畏惧而作罢。这样的表达综合来看,一是出于私欲一是出于法理,只是军人服从命令,谈不上师出有名。

而志愿军这边就很简单了,为了让受伤的战友保持清醒,战壕里不断回响的志愿军军歌就是答案:“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镜头语言
片中志愿军几次毙敌都给出了跟踪子弹的特写,《狙击精英》里就有这样的镜头,还有进一步对被击中部位的特写。这样的镜头很直观地反馈了一次击杀的过程,同时对于观众也是一种挑战(比如直射屏幕外的弹道)。

在冷枪放出的时间以外,影片在双方的对峙阶段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观察视角,包括通过十字瞄准镜、望远镜、坦克潜望镜看到的动向。这就很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既视感,直接代入战场双方,临场感拉满,即使只有一场战斗但全程都保持了紧张的节奏。
怜悯
这部分小标题其实没有想到太贴切的。片中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从对峙,交换再到最后的决战,第一次观影完全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能静待子弹射出,悬念揭晓。而在紧绷的悬念之外,至少担任叙述者的大永和明确剧透在战斗结束后有戏份的朝鲜小男孩儿是安全的。这样在观影过程中悬着的心至少能有一部分放下,毕竟儿童在战争中死亡实在是太残忍的画面了。
此外,片中有很多手部中枪的情节没有给出进一步特写,在我看来也是对暴力使用的克制。之前看过的《红海行动》实在是看上去就非常疼,虽然能理解这样的用意吧。
隐藏主角
《狙击手》和《悬崖之上》有一个类似的地方,就是主角有进行交接。第一次看《悬崖之上》的时候于和伟在后半部分的现身可以说是很大的惊喜,而在本片中大永在后半部分的主角位置有非常充足的铺垫,或者是明示。

首先作为叙述者,生存有了保障。片头代替班长接受采访,在连长介绍里是班里成长最快的战士,所以在后半部分戏份吃重,前后半段主角的交接,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好了,以上就是观影结束后24小时内各种想法的集合,行文混乱多请谅解!春节档电影在豆瓣开分后《狙击手》评分最高,但叫好不叫座,所以如果各位读过我的文章后有了一点兴趣,希望大家走进影院看看。如果这篇文章反响好的话,火速安排速通春节档的其他影片!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