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大型战舰介绍(十一)-纳尔逊级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订,各海军强国的海军力量受到严格的限制。条约签订的当天,英国国会批准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战列舰的提案,这2艘战列舰就是奇特的纳尔逊级。

纳尔逊级与之前英国建造的所有战列舰都不同,其一改之前英国战列舰惯用的长艏楼以及带有冲角和内倾艏柱的舰艏设计,采用了平甲板舰形和直线形艏柱,同时在前甲板上集中了3座主炮塔,安装有9门16英寸舰炮。该级舰共建造两艘:纳尔逊(HMS Nelson)、罗德尼(HMS Rodney)。首舰纳尔逊号于1922年12月28日开工,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8月15日完工。该级两舰同日本长门级,美国科罗拉多级是海军假日期间世人公认的最强战舰,被称为BIG SEVEN。

舰员:1360人
标准排水量:33300t
满载排水量:37780t
舰艇尺寸:216.4m×32.3m×9.1m
装甲防护:侧舷的主装甲带弹药舱周围厚356毫米,动力舱附近330毫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406毫米,两侧279毫米,背部229毫米,顶部184毫米;副炮炮塔正面装甲厚38毫米,其他位置为25毫米;指挥塔正面装甲305毫米,侧面356毫米,背面254毫米,顶部190毫米。
武备:9门三联装406mm45倍径Mark I舰炮;12门双联152mmMk ⅩⅩⅡ副炮;6门40倍径120mm高射炮;2具622mm鱼雷发射管
动力:8座海军型三胀细管燃油锅炉,2台布朗-柯蒂斯式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45000马力;双轴
续航力:14000海里/10节,7000海里/16节,5500海里/23节
最大航速:23节

1932年,英国大西洋舰队更名为本土舰队,纳尔逊号成为本土舰队的旗舰。1939年10月上旬,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一起出海搜寻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却没有任何发现无功而返。而就在两艘战列舰出航的10月13日,德国海军U-47号潜艇秘密潜入斯卡帕湾击沉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这迫使本土舰队主力前往其他港口,两艘纳尔逊级转移到埃维湾。

1939年12月4日,当纳尔逊号进入埃维湾时从被德国U-31号潜艇布设的一枚磁性水雷击中,战舰收到很大损伤,为了避免再碰到其他水雷,纳尔逊号在安装了防磁线圈之后被拖往朴次茅斯进行维修。1941年9月27日中午,意大利空军的SM.79“食雀鹰”中型轰炸机在撒丁岛以南对英国舰队发起袭击,3架意大利飞机突破了英国舰队的防空网,纳尔逊号被一枚鱼雷炸出了一个长9米,宽4.5米的大洞,之后返回斯卡帕湾进行全面维修。

1942年,由于德意对马耳他岛的封锁已经使得岛上英军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英国海军决心在8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物资运输行动,代号“支座行动”,运输船队共由14艘大型运输船组成,载有85000吨物资。同时为保护运输船,英国海军调集了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和32艘驱逐舰的大舰队编为X编队(直接护航)、Z编队(海上掩护)、R编队(海上补给)和W编队(海上补给),纳尔逊级属于海上掩护编队。

1942年8月10日,“支座行动”开始,护航船队从直布罗陀起航直奔马耳他岛。11日白天,德国U-73号潜艇突破了反潜警戒向鹰号航空母舰发射了4枚鱼雷将其一举击沉。晚上,德国空军又派出30架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6架He-111中型轰炸机飞来对船队进行攻击。由于天色已晚,英国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无法起飞迎战,只能靠各舰上的防空火炮迎击。纳尔逊与其他战舰合力打退了德国空军的袭击并一起击落了8架飞机。次日,德意两军的飞机、潜艇、鱼雷艇对护航船队进行了轮番进攻。12日夜间船队经过达邦角海域时,海上掩护编队按照原计划返航。15日,纳尔逊级回到直布罗陀时,运输船队仅剩的5艘运输船也终于抵达马耳他岛,“支座行动”在遭受惨重损失后最终胜利结束。

1942年10月30日,纳尔逊号与战列舰约克公爵号、战列巡洋舰声望号一起前往北非参加“火炬行动”,支援盟军登陆北非。1943年8月27至28日,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参加了“铁锤行动”,对意大利本土进行炮击并为登陆作战扫清障碍。9月9日,“雪崩行动”开始,盟军在意大利南端的撒勒诺登陆,纳尔逊号在行动中进行火力支援,后意大利向盟军投降。9月29日,意大利的投降仪式就在纳尔逊号的指挥室内举行。
1944年11日,纳尔逊号抵达诺曼底滩头附近,对法国卡昂和勒阿弗尔附近的德国目标进行炮击。整场战役中,纳尔逊号一共发射了超过1000枚406毫米炮弹,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根据德国方面的记录,在一次装甲反击中,5辆虎式重型坦克遭到了纳尔逊号的炮击,被打回了零件状态。欧洲战场胜利之后,纳尔逊号前往太平洋对日作战,二战结束后纳尔逊号在马来半岛槟榔屿接受了当地日军的投降。

由于英国战后大量殖民地丢失,导致经济衰退、军费缩减,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最终于1948年被出售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