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长达40年,中国又建设1超级工程,对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日益临近,中国迫切需要一套强而有力的体系 ,针对性地对温室气体进行研究,温室气体观测网络,中国已经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温室气体观测网络,可以有效地追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的变化,本次发布的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包含60个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关键区,由国家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国家及省级应用气象观测站等组成,耗时长达40年,中国又建设一大超级工程,对监测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与许多人想象当中不同的是,中国监测温室气体的起步非常之早,超过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而且起点非常之高,基本上算是在初创时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早在40年前的1982年,中国国内第一个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站就在北京上甸子投入使用了,而这个监测站,也成为了今天的温室气体观测网的一部分,这个起步时间,就算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算不上太晚,因为哪怕是发达国家,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意识到温室气体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的。
1994年,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作为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在海拔3816米的青藏高原上建立,其监测数据在国际上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成为研究全球温室气体含量变化的重要依据,随着这个监测站的落成,中国针对温室气体的研究成功跃居全球领先行列,直到今天,这个监测站都在全国性的温室气体观测网内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网络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实际上没有对温室气体监测投入太多的资源,虽然观测网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年前,但是建设这张网络的过程,却并不是40年如一日的努力,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理念的提出,如何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绘制一条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差不多就是在这两个概念被提出之后不久,全国性的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
依托原有的监测站点,一张全国性的网络立刻被全面铺开,并在2021年底,拿出了首份检测报告,涵盖了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类温室气体,称得上是比较全面而完善的,不会遗漏任何的重要信息。

建成之后,这张温室气体监测网络能成为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不仅可以追踪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还能对国外温室气体的排放,乃至温室气体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经过了40年的积累,中国成功形成了一套观测与评估温室气体的国家性网络,对于达成双碳目标,将会是一件非常强而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