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歌迷听华晨宇《七重人格》
宁静淡远还是战斗无悔?-《七重人格》所表达的内心挣扎
一位可爱的外国歌迷曾提出了一个有关华晨宇的有趣问题:“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他,他心态和平吗?” 通过分析他的最新歌曲《七重人格》, 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演唱会过后,我们曾对这7种人格进行了分析。但是,关于这首歌还有很多说不完的话题, 一个最突出的是话题是:“作为一名艺术家,什么样的内在冲突可能激发了这首歌曲的创作?”
在歌曲的开头部分之后,我们注意到歌词提出了以下问题:
若 光阴都 没记载
不留痕迹
若 典籍都 变空白
如何描摹过去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就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何有此一问? 我们想到的《道德经 》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东方哲学当中一直是有对于语言文字的虚幻性的论证的。儒释道三教都推崇宁静致远,也就是不言不语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一种空性的原则。因为就如释道两门一直提的,语言基于妄念,说出来的都不是真理。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这里直接挑战了“摒弃语言或固有观念”的价值取向。如果坚持这一原则,那为什古代圣贤却留下了著作呢?古代书籍被写出来的事实证明,即使过去的圣人也不会固执地坚持“不说话”的原则。
若 麻木都 被揭开
鲜血淋漓
若 人能够 篡改天生沉沦残忍命运 wu~ wu~
*Auṃmaṇipadmehūṃ*
(梵文六字经)
*Auṃmaṇipadmehūṃ*
(梵文六字经)
这里揭露的麻木是不言不语的避世主义的麻木。活在当下,不做判断是一种生活态度,因此是避世的。但是当你采取任何行动时,你必然会违反“不做判断”的原则。一个人必须做出判断并采取立场才能行动。在这一部分歌曲中,六字箴言颇具威胁和压迫感,这就是“空性”作为一个原则自欺欺人的一面:当这些原则被概念化时,它们像任何其他形式的偏见一样变得具有威胁性和压迫性。
古今天 地
混沌初开
清浊黑白
在浩渺天地间萌生尘埃
欣喜 愤怒欢乐悲哀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提到了“尘”。情绪波动伴随着“尘”。只有当人抛弃自我和随之而来的情感时,人才能恢复平静。
更迭兴衰 是非成败
千万年轮回着浮生百态
永恒的 消逝的 存在的 未知的
亘古未来 繁华不在
万物皆只因我一念花开
洪荒宇宙 千变万化
不外如是
不外如是
该部分指出了避世的空性原则的麻木,整个历史上并没有改变。人们仍然沉迷于自己的见解。因此,这种当前状态令人深感不安,并促使他转向战斗:
由我主宰任我主宰
让一切都隐去只留下
那个不拘一格的自我
在漫天狂风暴雨之中 不!闪!躲!
我带着还未结痂的伤口
在失控边缘冲杀为
最!终!解!脱!
为了夺回失落的自由
也甘愿化身成为野兽
这种立场绝对不是典型的“心平气和”立场。它充满激情和改变世界的豪情。因此,艺术家这里从心态上逐渐发展出对“空性原则”的反思。但是,这是完全拒绝吗?
若 真相 都被掩埋
不言不语
若 人能够 接受
注定沉沦 那些宿命 wu~ wu~ wu~
*Auṃmaṇipadmehūṃ*
六音节梵语咒语
*Auṃmaṇipadmehūṃ*
六音节梵语咒语
显然,他有疑问。在这一部分中再次出现的六字箴言听起来像前面一样令人压抑。似乎在敦促他闭嘴,接受保持沉默的沉沦命运。
之后,在下一部分中,充满了失去宁静心情后的悲伤:
当 又变的 安静了
这一切 多么美
星星都坠毁
漆黑
我像幅拼图
丢了一块
多刺眼 的空白
宁静放空是获得感悟所需要的状态。然而,他发现在与外界抗争之后,他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失去的那片“耀眼的空白”。因为要有所感悟就必须拥有内心的平静。这种失落最终令人疯狂,因此他
不停地 在懊悔直到迷失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他为失去平静而感到后悔,但又不能接受完全避世的不争斗的沉沦。他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这种内在冲突。
在平静中,我们与美和真理保持同在,但是却无法言语。当我们与世界抗争时,时我们的激情燃烧但是激情却带走了我们的内心平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哈姆雷特所表达的是相同的: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
哪一种更高贵?
我还想说,这种挣扎并非艺术家个人所独有。这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今,人们怎样才能可以找到平静的心态和战斗精神之间的和谐?所有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艺术家,华晨宇处在这个时代的前沿,思考着我们所有人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