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复习笔记(1):前言 导论

“要学一些体系化的哲学。”

写在前面:
25岁的谢林正是意气风发,在意识到费希特绝对主观主义之狂妄后,他逐渐走出费希特主义,开始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费希特过于急躁地依据自我的概念将“非我”设立出来,并视其为一个纸篓,一切属于外部世界的东西都被放在这里,而费希特却再未专注于此。谢林最初的目的是让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同现实性达成和解,而正是在这里,谢林走上了追求同一哲学的道路,乘前人肩胛登上观念论的巅峰。
如果我们按照费希特的指示去接纳他所建立的哲学,那么我首先必须看看,那个不可否认的、不可回避的必然性——费希特给人的感觉是他仅仅试图用一些空话来斥退它——如何能够与费希特的那些概念(比如作为绝对实体的自我)统一起来。
本书堪称哲学史中体系哲学的典范,其语言简练,文笔务实,带有法国大革命后年青人特有的活泼与天马行空,而作者自成童之年便打下的扎实基础使其推演严谨,前后连贯,精读起来不曾拖泥带水,演进史式演绎法和自身辩证法的出色运用更是薄纱同时代一众哲学(而蜥蜴人化后便丧失了这般神气,,,)。本书过去向来为哲学内行所称道,今天更是左翼理论家必读入门书,甚至贫道以为遥远的将来理应被编入高中教科书。
此为贫道第二次阅读《先验唯心论体系》。一年前初读来极为生涩,瞌睡连篇,偶有惊人之语才回头细细品咂,因而总的说来对各个环节的把握尚不熟练,遂辅以笔记精读。
前言

一种前批判的、形而上学的体系无法使人感到满意,哪怕它声称自己的证明是最严格的。旧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它不能摆脱它在经验中直接拿来的成见,于是当人们用它的原理去检验其他一些情况时,结果令人感觉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既然人们在进行哲学运思时应该都无条件地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悬置起一切具体事物,因此真正的体系至少就该跳脱出六界,而去寻找最无可置疑的第一原理,并且推陈出新,历经检验。这就是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做到的,一切自称为真理的东西都要拿到这里检验,或者废弃,或者重生。
《先验唯心论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要把先验唯心论扩充为关于全部知识的体系,这就要求顺着康德的足迹,比他本人走得更远,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以费希特知识学为跳板,比知识学跳的更高。《体系》采取了独特的阐述方法,即演进史:
是把哲学的各个部分陈述为一个连续的序列,如实地陈述全部哲学,就是说,把全部哲学陈述为自我意识不断进展的历史,而那种具体表现在经验里的东西则仿佛不过是作为这部历史的纪念碑和证据之用。为了确切地周详地勾画出这部历史,重要的关键在于不仅要精确地划分这一历史的各个时期,再把这些时期精确地划分为各个阶段,而且也要表现出它们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序列,从而赋予整个历史以一种内在联系。
在这个演进过程中,直观依次提高,最终到达最高的自我意识。阶段与阶段的联系,伴随着的是自然和理智的平行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就需要先验哲学和自然哲学来给出。本书属于先验哲学的部分,首先是理论哲学,在后面可以看到,从主观侧还是客观侧出发,结果殊途同归。在实践哲学才强调侧重主观侧,而自然科学则完全倒向客观。
《体系》的推演并非目的论的推演。我们不能预设一个预期达到的目的,为了证明它而进行一系列演绎,因为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恰好是这样?这样预设的根据在哪里?必须要实事求是,依照直观活动本身的原始机制来,前进的道路全然未知,不能画蛇添足。
实践哲学在本书中作为中间环节,并且重点是历史的先验演绎,在这一演绎中,行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和谐的最终根据,是绝对同一的,而就像把绝对精神当作人格化的上帝一样,把同一者也这样看待是纯粹的误解。
目的论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力图解释自然界机械性和合目的性如何共存。末了是艺术哲学,谢林把他看作哲学的总官能,类似绝对知识?只考察其与哲学体系有关的方面。
导论
$1.先验哲学的概念

1.
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因为人们认识的只是真实的东西;而真理普遍认定是在于表象同其对象一致。
2.
两个对立的概念:
自然:客观东西的总体,被认为仅可被表象(presented)的,是无意识的。自我/理智:主观东西的总体,被认为仅作表象的(presentative),是有意识的。
哲学要说明的是在任何知识里自然和理智必然会彼此会合(concurrence)。
3.
在认识的时候,主客观是统一的,没有优先性,我们只能看到同一性。但是为了说明这个同一性,首先必须要抛掉它,从一个因素出发考察,到达另一个因素。而在2.给出的两个因素之外没有给定其他原理,因此从哪一个开始是任意的。
4.
A.使客观东西成为第一位,问题是:和它一致的主观东西何以贴附在客观东西上。
这种做法同自然科学相近。自然的概念中不包含对它表象的理智,如果没有表象自然的东西,那自然也会存在,则问题另一种说法是:自然何以得以表象。
自然科学要追求的是,将自然理智化精神化,用数学规律把握自然的现象,而在规律里只留下形式,具体的事物全然消失。谢林举了光学、磁学、引力学的例子,在这些科学中,都是从自然现象出发,而最终剩下纯粹精神性的东西。自然有反映自己的趋向,而自然自己的一些产物(石头、花草树木)都是这种尝试的失败品,唯有到人的阶段,它才成功使自己作为一个客体,回到其自身,这是同一性的体现。这样自然科学成为了自然哲学。
B.使主观东西成为第一位,问题是:和它一致的客观东西何以贴附在主观东西上。
这就是先验哲学,把主观的东西放在首位,让客观东西从其中长出来。
$2.推论

1.
既然《体系》只负责先验哲学,那么从既定的现实处,我们要退至这门科学的第一原理,即需要一种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
自然科学家力图排除他的工作中主观的因素,那么先验哲学家则相反,力图排除客观的部分。方法就是绝对的怀疑论,它要推倒根植于人头脑里的并非后天的根本成见,即:事物似乎存在于我们之外。这个成见未经审视便被拿来作为直接的确定性,没有对它的任何推理论证,也没有人使用反证法将它排除。先验哲学要拔出这个根本成见,首先指出它认为是直接确实的东西,并且与那个成见是同一个东西。
2.
先验哲学认可的直接确实的东西,就是我在,如果这个命题失去了确定性,那么事物存在于我们之外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它们是同一个命题。这样,先验知识在两个地方区分与普通知识:
(1)在先验知识看来,我外有物是简单的成见,它要超越这种成见,找到它的根源。
(2)先验知识把这两个在普通知识那儿混淆的命题分离开来,是为了证明其同一性和普通人感到的直接的联系,这种做法是有备而来的。
3.
先验知识,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在这里,知识中主观的东西,即知识活动直接作为对象,而普通知识那里,客体直接是对象。举例,客观的东西到达意识后,直观活动消失在了对象中,而先验的做法是找回这个直观活动,通过它来看被直观的东西。又或是,孱弱的普通思维仅仅是概念在其中打转的机械过程,而先验的思维要求打断这个过程,意识到概念本来是一种活动,而非天生给予的。先验的思维要超脱于客体的思考,将直观客体的活动纳入视野当中,在这种自我直观,变自己为对象的二重性中维持自身。
$3.先验哲学的初步划分

先验哲学继承知识学的原则,它的对象仅仅是知识本身,并发问:知识一般何以可能。要做到这一点,依照前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一切知识还原到最原始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又哲学的第一原理来表述,要找到这个原理,无疑要找到一个绝对确定的东西。那么人们当中有那些原始信念,决定了先验哲学首先要如何划分。这些信念是:
A.在我们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事物的世界,并且我们对它所作的表象和这些事物出奇的一致,我们的表象由于事物的确定性强迫性的确定下来了。
对于这个信念的哲学课题是解释表象何以同独立于表象的对象相一致。任何经验的基础都要假定事物就是我们表象它那样,如若不然科学将迷误到底。这个课题的解决是理论哲学,理论哲学探讨经验何以可能。
B.我们自由产生的那些表象,能从思想中出去,获得客观的实在性。
根据这个信念,表象是首先确定的,而对象却是可由我们所操作改变,佛学无疑持有这个信念。由此引出的课题是解释客观的东西何以由于思想的表象而改变,致使两者相一致,对它的解决是实践哲学。
C.由上面两个问题出现了一个矛盾,理论和实践的确定性无法共存。对这个矛盾的解决,是先验哲学的最高任务:同一哲学。我们需要有第三个更高的哲学作为二者的连结点。
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一种预定和谐,同知识中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关系一样,这昭示着一种同一性。这个同一性来自于绝对者的创造活动,在自由的行动那里有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在创造世界的行动那里有无意识的创造活动,如果证明了这两个活动本来是一种活动,那么矛盾就解决了。
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和无意识的创造活动在哪里可以看到具有一种同一性呢?是自然,它一方面是上帝独具匠心的作品,一方面又是盲目混沌的机械过程,它是合目的的协调的,又无法用合目的性解释。这种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目的的目的论哲学。
D.到这里依然有疏漏,创造活动的同一性已经给出,但创世活动的本原,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活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活动是美感活动,其产物便是艺术作品。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哲学的工具总论和整个大厦的拱顶石乃
是艺术哲学。
在这一时期的谢林的最高理想追求便是人类成为了同一者,祂的有意识的活动创造美的世界,无意识的活动创造现实的世界。
$4.先验哲学的官能

1.
先验哲学的官能是内在智能(inner sense)或者说内感官,它不可能成为外在直观的对象,像数学那样。数学的直观是外在直观,它不与直观本身有关,只与直观对象关联,先验哲学恰恰与此相反。
2.
先验哲学的对象必须是自由地创造出来的。不能说在黑板上观念地画了一个圆就真的创造了一个圆在那里。理智的行动有其规律,需要用内在直观才能理解,而且只有创造才会出现内在直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先验的思考时,我们自己同时是考察的主体和课题,这就有两个条件:一,”人们必须进行一种持续的内在活动,进行一种持续的创造活动,创造理智的那些原始行动“;二,”人们必须对这一创造活动作持续的反映“。也就是持续的自我直观,不断地”自省“。
3.
吹捧艺术哲学。
4.
普通人要哲学给一个圆满的解释,先验哲学家的回答是:人受客观世界,受自己的先验框架的限制,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同一性的本性,因此我们可以用理智的规律使自然现实,在我们之外的事物从这个规律中发生,这就是先验哲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