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整理 太极拳学

2022-10-27 08:09 作者:青泉石上_  | 我要投稿

关于呼吸:

打通横膈膜来练呼吸,练气沉丹田,就像用杂技的柔软来练太极拳一样。

呼吸的通透,一是在于通透,二是在于不散。

呼吸若有若无,指的不是呼吸时间的长短,而是感觉不到呼吸。



撑开胁,填实腹,涨开胸。

肩胯就位,脚跟长后腰上,掌根长在后背上,伸缩拧转,呼吸不散。


腰松了以后尾椎会向前微卷,一卷肚子像有个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但那东西真的不是丹田内气成球。只是在骨架中正的状态下积气于腹而已。

我刚定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练成结丹了,后来发现,只是入门体会而已。

这个状态以后会消失,如果不消失的话就代表没有进步了。



含胸和拔背没有冲突。

不但没有冲突,而且还是一体的。

拔背就是含胸,含胸就是拔背。

头一顶起,脊柱就把整个背给拉直了,背一拉直,前胸自然两边高中间凹,含住,胸口不堵气,自然形成腹式呼吸。

形正气顺。

往下塌腰,带动尾椎上提,尾椎一提,胯根内抽。自然上下一体。


前胸没有空,脚下是空不了的。



全身一副骨架,现在很少人练到那程度。

内气内敛,带动肌肉筋骨的变化。大部分人,会有非常显著的改变。

外表上一眼看上去就是比以前瘦了很多,手指都会比之前细很多。

内在上功夫高的可以在静态状况中体会到自己的脊柱,一节压一节的都可以数的出来。

而这要从内气内敛开始。


呼吸气走周天,道家功法,一般只有在打坐静功类才会出现。拳术中,可能是我没有听说过。



不要故意去提肛,故意提和练内家拳没半毛钱关系。

提肛是拳架标准和气息起来后的自然结果,自然产物。

如果故意提肛就可以收气固精,那就不用练太极拳了。



气足,必神聚。神聚必气足。
这两个东西分不开。再说一次。



气收丹田。

两个肩胛骨松开,气息自然下沉。

我们武术,松不开肩胛骨,气息永远沉不下去。


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不管你是怎么的由松入门,什么力都不用,

即使是这样,到了一个临界点,

一定会呈现出力量的特点,或者说紧的特点。


表现在具体的身体方面,就是筋骨拉扯紧绷。

内气越强的人,身体撑的越厉害。

这个会有反复几次。


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转换。

少了这个东西,说明还需要努力。



感觉慢慢的进入夏天,气息要比之前要通透很多,但是没有冬天深入。

筋骨上的感觉也一样。

冬天的那种深入,是带点空的,现在这种松透是带点实。

冬天像空瓶,而夏天觉得是像那种松散的沙子。


气息通透之后,身体会有什么感受?最简单的例子:
1,现在这个天气,你出去逛一圈,汗水湿透,干了以后你摸一下,不是黏糊糊的。高手,你会感觉光溜溜的。
2,现在这个天气,别人开空调一定要开到26度以下。进去你会觉得很冷,不舒服。
3,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我以前20出头时,练了两年半才练到塌腰,而且还不是完全规范。

至于气收丹田,就不想讲了。

气收丹田是怎么做到的?

前提是骨架中正,形成骨脉通达。做到之后,一呼一吸,自然到丹田。
理解了这个,就会明白孙禄堂公为什么把塌腰作为九要之首。内家武术最重骨脉!



练太极拳形意拳,无论你站什么桩,

要感觉自己有点松,要三个月以上,

要感觉腰有点撑的感觉,起码半年起步。

现在是快餐时代,以前我们不讲这些东西。

通常讲的是换劲。

这东西就没法说了,只能一对一。

每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老师一对一的调。

换劲是纯纯粹粹的身体体会,经历过的人才懂。



身体坐下去,腰撑住,胯自然折叠,气自然下沉(到脚底)。

别小看这一点,内家拳四平八稳第二步。我认为也是最核心的。

形正气顺。先有实的,后有虚的。

骨架的中正和筋的理顺在先,气息的通畅在后。



刚开始练孙氏太极拳形意拳的时候,

身体紧是自然状态。

这个时候不叫紧,应该叫做僵硬。

骨架没有正,关节没有开,筋和韧带没有柔,哪哪都觉得不顺,不协调。


这个时候的僵硬,和用不用力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不用力,就不僵了,这个就是外行话了。

过了这个阶段以后, 你会发现骨架关节韧带,慢慢的开始柔了,在慢慢的,你发现你的身体在松柔的同时,会出现紧,松紧同在。松紧一体。

不要把不用力当成松。

也不要把用力就当成紧。

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 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身体出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在你身体出现的变化是正确的,但是放在他身上有可能就是错的。

这个松紧会有好几个层次。上面说的是最基本的。 
再往下能出来多少?那就是个人的努力了。

松和紧至少过三个阶段,太极拳形意拳才会有那个玩味。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这个意,指的是先天(本心),

不是脑子里可以想象的,

是练出来的。

肚子里有那个东西之后,身外才会有一层气场,别人一靠近的时候,你自己会有反应,反应就是这个意。

比如说你走到某人的面前,你会感觉两脚发飘。你肚子里有东西之后,即使你不看后面,但有人到了你后面,你自己会感觉到你会不舒服。过马路前面一辆车开过来,你知道那辆车会停,但只要你看到那辆车,你的心会一动,你的身子会晃一下,好像心里想躲闪一下。

这些东西都不是你脑子里想的,自己身体有了那个东西之后,自动感觉,功夫越高,感觉的范围越大。
这种感觉就叫意,出自先天(本心)。

这种首先是需要肚子里真的有那个东西。身外才会有那一层气场,有人跟我讲孙家的东西就是一切练的都是实体。

这里那个东西,孙禄堂公称为一点子,之后才有一气伸缩。实实在在的出现了那个实体东西之后,才会感觉到后面那些虚的,神呀气呀意呀。

先有实,后有虚。
记得某位老师说过,有形之实,才可以达到无形之虚。

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讲出来的。没什么不可以讲,只是这种东西大家练不到,跟你们这辈子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但是大家又很想听。这是一个人的猎奇心理。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就会拿这种词去糊弄。破例讲一下。现在这些教拳的,没有人有这种功夫,我知道的范围内。




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中,撑与缩是一体。

但撑起来的感觉会提前,气息一透开,缩的感觉就来了。

撑与缩是一体,开与合是一体,松与紧也是一体。

在外三合保持的状态且呼吸通透,你就会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你会越来越喜欢看孙禄堂的《拳意述真》,每看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太极拳气息的升与降,气息是走循环的。

从后背升上去,走后背,从前胸降下来,入小腹。

这个循环会有两个点,一个是印堂,一个是会阴。

《内功四经》讲,气存于海,光聚天心。反应到身体,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体会吗?一个懂行的人应该说的出来的。

正常人也是这样子的。只是正常人不练拳,感受不到。




气血冲头。很多人说练太极拳形意拳,或者站桩的过程中出现了头痛脑胀,眼睛发红。就是感觉自己的气血都冲到头上了,下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1,如是练太极拳形意拳或者站桩出现,很多人头使劲往上顶,但是腰顶不上,使不上劲,腰用上力,至少要两三年。

这种的话,不要用力顶头就是了,然后每天3km跑步,连跑5天。自然就解。


2,头和腰都用上力了。

处于一个状态,但气息不足,或者肾气不太强的人,但练拳强度有点大。身体肌肉有些僵硬,带动的。气血上去了,下不来。无法循环。

这种要减少练功强度。或者适当节欲。


3,第三种练拳打坐或者放松站桩使用意念的。

想象肚子一团火的,想向后背像火烧的,想象气往头上冲三关走的。

这种没有救。除非放弃这个意念。


你们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气息是走循环的。

从后背上去,从前胸降下来。 当你使劲用力顶头的时候,你的腰背一定要撑得住。

腰背撑不住的状态下,那下面是空的。

就像我们住那个十几层20层的房子,那个自来水是循环不上去的。那一定要加压,要收加压费的。 明白这个道理没有?





一个学生跟着我练太极拳,因为汗水出的比较多,他就不敢练了,他怕身体出问题。

他说根据中医理论汗为心之津液,汗水出多了对身体不好。

他也问旁边几个中医,几个中医对他说这样不行。

汗水如果不通透的话,气息永远无法通透,永远永远无法通透。

不要听那些伪中医跟你讲这个,讲那个。现在的中医一大部分的全都是骗子。

特别是那种拿着中医理论去练拳的都是大骗子。

在中医理论和内家拳太极形意拳,八卦掌他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有一部分是不相同的。

不能一概而论。

我的学生有些比如说汗水出的就像一滴一滴的往下滴。有的拉肚子拉几个月的都有。有些从来没有汗脚的人。突然之间脚下很多汗,出去走一圈,鞋垫都湿掉,而且奇臭无比。还有些流鼻涕,流几个月的都有。皮肤很好的人,忽然之全身通红,出血点,红疹。全身上下没有一块是好皮肤。

我跟我一个祖传几代的中医小师弟聊天。我问他如果放在你们中医里面会怎么治?他说像他这种如果拉肚子超过几天了,他肯定会止泻。他的情况也一样。但是对于武术来说,他一止泻那就完蛋了。原本他身上该排出来的东西就排不出来了。拉肚子不一定是肚子的毛病,脚臭不一定是脚臭的毛病。身上的那个皮肤不一定是皮肤病。

中医理论和内家拳,他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不要一概而论,不要拿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指点天下。况且你们懂《黄帝内经》吗?真正懂的话就不会在这里培训这个,培训那个了。给达官贵人治病赚的不更多?

气息一通透,那是全身的。这也是你们永生永世都达不到的境界。话就放在这里。

你一定要练过,有体会,才可以说话,不要就是没有练过,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就在乱说胡说。

打着《黄帝内经》的旗号,反对你们就是反对《黄帝内经》。你太高看自己了。根本不懂得中医的博大真深。真正好的中医都在救死扶伤,悬壶济世。而不是在开班教人家站桩养生,你是医生,就好好的治病。干好自己的医生本职工作不好吗?你本职工作都干不好,你还能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懂和通是两概念,通和用又是两概念。--



丹田

有人教徒弟练拳,强调“气沉丹田”,或是“意存小腹”,

都是空想而已,又是违背人体自然的错误思想行为。

首先说气沉丹田不是靠空洞的“想”就能做到的,把气“缩回”到丹田之中,需要在正确的拳术细节之下,清心寡欲,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慢慢的积蓄而成。

如孙禄堂先生所说“由微而渐著,皆是慢慢积蓄而成”,所以说养丹田之气就像一粒种子萌芽发展,破土而出,逐渐壮大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故此也有“丹田养成千日功,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说明养丹田之气非常不容易,而养出来丹田之气就显得格外珍贵。

养气之道首先是气在肾脏的积蓄,这里是气形成的地方,也是气积蓄圆满以后贯通带脉(腹部这一圈),然后充斥周身的大本营。

当气充斥周身以后,身体会有气息鼓荡,膨胀的感觉。有了这个切实的感觉以后,再通过站桩(单重三体式),把周身膨胀之气“缩回”到丹田,这个过程叫做“中和”,也叫混元,即后天之气(精气,由练拳而得)与先天之气(元气,人体出生时自带)在丹田之中交合,到了这一步才谈得上是内功有成,在道教中叫做内丹,金丹。

养气之道,在于拳术动作不用拙力,一任自然,每一个动作都要遵循“顺中用逆”的法则,才能把呼吸之气降到肾脏,生发成精气(后天之气)。

所以说内家功夫尚气不尚力,旨在气的积蓄与壮大,最后缩回到丹田,成就养命之宝!


练拳养气,不能有目的性。

因为你的心没有松下来,是在耗心血。

一定心要空,才能放松身心,才能休息。


在《逝去的武林》中关于站桩有这样的一句描述“冬虫复苏”,在孙禄堂先生对三体式功用的阐述中就是“祛除拙力”,也就是人体从僵紧状态向松柔状态转变。好似虫子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一样。
站桩的首要就是祛除僵紧的状态,达到肌肉的松弛,但是筋骨必须放开,这就是形松意紧。







站桩只要做到不用意念和自然呼吸,就不会出岔子。

开始姿势不对也没事,网上视频和文章很多,慢慢对照学习纠正。


肩撑肘横与沉肩坠肘并不矛盾。

沉肩谓不要抬肩,肘横意在开肩拔背,但最终肘要略下坠,使气下沉。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气者,劲也。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还有一句奇妙的话——肩窝吐气,肩窝是锁骨内凹陷处。

练拳时,后背是最敏感的,气血变化大。肩窝里的筋撑圆,后背的热就能传感到肩窝里,锁骨一温热,内脏就受益了。

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转载整理 太极拳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