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看遍世间繁华,方知“国色”倾城

说到传统色,你会想到什么?
是周董歌里那句“天青色等烟雨”,
亦或是冬奥会开幕仪式上
令人眼前一亮的24节气倒计时?

天青、月白、苍绿、黛蓝、绛紫、妃红、十样锦……
当这些名字袅袅娜娜地袭来,只有中国的颜色,才能这般,美得不可方物。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中国传统色的前世今生。


“颜色”其实在古代最早的时候并不是指颜色,是代表“容貌面色”的意思,到了唐朝,才开始以“颜色”一词作为自然界色彩的统称。

唐朝当时的综合国力世界顶尖,文化开放包容,国富民强,关于衣食住行的文化艺术美学需求也空前繁盛。

不同领域对于颜色的研发应用技术也很娴熟,衍生了最具代表的“唐三彩”,草木染,唐妆等,同时也缔造了中国最早颜色体系的概念。

中国传统的色彩来自于天地万物,也来自于我们古老文明的想象力,以“观念”为主旨,注重色彩的意象,追求“随类赋彩”、“以色达意”的色彩观念。
不同于西方的是,中国的配色是以正色、间(杂)色来区分。


正色就是原色。古代原色以“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黑、赤、青、白、黄作为色彩象征,称为五色体系。

“五色”就是传统色彩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
青,就是指含绿色成分的蓝色。

我们现代很多美好的寓意中,都会注入“青”,某人得到宠爱,称为“青睐”,形容职场晋升称为“平步青云”;古人把正气凛然廉洁的官员称为“青天”等等。

赤,相当于现代色相中的大红。赤的同义词是朱,不过比朱色浅,周代用赤色颜料染色时,染三遍得到赤色,第四遍才变成朱色,所以朱比赤尊贵。

黄,色相接近现代的橙黄。不过,土黄也是古代黄色的对应颜色之一,因为古代中国的中心区域都处于黄土高原一带,黄土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参照对象,并且由于染色技术的限制,当时的丝织品大多呈现储黄。

白在五色中是基础色,黑则是“所熏之色”,同现代颜色没有差别。在我们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玄色”也是黑的一种,不过它更偏向于带赤的黑,地平线在太阳将出未出的时候,天空呈现的那种黑中透红的颜色。

古人认为这五种颜色是最纯正的,只能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得不到,因此这五种颜色就是正色。

中国色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颜色的背后蕴藏着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色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

赤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
中国传统色,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
桑叶初生、荷叶色黄,都可被称作“缃叶”;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黎明时分高空天色,即“东方既白”;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

古人更是将这种对自然的观察融入到现实世界,让传统色与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联系。
举个例子,不同朝代,对颜色的喜好也有不同。
通行的说法是“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代尚黑”,这其实是源于夏代开始的阴阳五行。

到了周代,开始建立起一个跟服饰、礼制对应的颜色系统,由此建立起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慢慢就有了五正色和五间色,他们构成了中国传统色的理论体系。

“玄”和“纁”也是很高级别的两种颜色。
大多数时候,古代帝王在祭祀时会选择上玄下纁的礼服,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上黑下红。
玄,是早上太阳要出地平线还没出的时候,透出的那点光,是黑中透红;
纁,是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折射出的余光,是红黄交织。

一个是一天的起,一个是一天的终,中国人把它穿到身上,表示对天、地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