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游牧群落打仗,为何没有消耗财政资源一说?

2020-05-03 18:47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自古以来,打仗似乎都是非常破财的事情。兵法曰:兵久而利国者,未所闻也。现代也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近代历史上的大英帝国、法国、德国、苏联都曾经因为参加大规模的战争,最终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甚至最后因为无力解决财政亏空而导致帝国的最终垮台,就算是当今的美国,都因为冷战后打了几场意义不大的局部战争而导致债务规模猛增。到现在也毫无补上亏空的希望。因此可以说从4000年前一直到今天,打仗都是严重消耗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活动,当然打胜了的一方会有不少的好处。但是战争本身是纯消耗资源的活动没有太大的异议。当年长平之战,赵王让赵括冒险出击,最终彻底失败,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赵国的财力实在负担不了长达几年对峙的负担。本来希望打个平手就拉到。

没想到最终满盘皆输,赵国的国运也彻底搭了进去。自古到今大规模战争伤害国力和经济,原因也不复杂,第一,打仗基本是青壮年劳力上场。每个国家的人口都有男女老幼。因此壮年男性其实只有六分之一。除去不能上战场的,实际上动用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壮年男性人口就已经是极限。而如果一个国家因为一场战争丧失5%的总人口,这种杀伤其实往往是一百多年都很难消失。从前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一直到现在还没填满二战人口严重损失的大坑。壮年劳力的大规模消失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家庭的消费。最终会长期影响经济。第二,战争期间,国家都要给士兵提供统一的装备、口粮、军服、军饷和日常的消耗品。越是强调规范化的军队,资源消耗越高。因此自古到今都是财政的巨大负担。



有些国家没钱支持巨大的军费开支只能对外借钱。结果到最后可能连利息都支付不起。第三,战争如果在自家国土上进行。那么带来的破坏显而易见。即使不在自家国土上进行。也会在战后因为抚恤问题,继续消耗财政资源。一战以后的英国,就因为抚恤金的压力太大,让英国政府早期竭力避战,最终反倒适得其反。不过打仗对经济和生活不利的理论,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似乎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历史上的草原游牧群落。似乎不太符合这个古往今来的规律。游牧群落似乎并不担心打仗,反倒会通过主动发动战争,获得比战争的消耗本身更大的好处。1,游牧群落的武器基本是自备的,不需要上级统一提供,这种现象从匈奴时代到清初似乎一直如此。2,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战争物资消耗,就是马匹和其他大牲口,比如汉武帝时代,大规模突入一次漠北草原,就会损失马匹十几万,需要内地马政部门积攒十年以上。而马政本身就是内地农民的一大负担,一直到明末都是地租之外的另外一种重税。



而草原牧民最不缺的就是马匹和牛羊。几乎每家牧民的马匹都足够隔三差五的发动一场大规模突袭。3,草原牧民除了牲畜,基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更没有田地。农民参战后担心土地撂荒,来年就挨饿;而草原如果撂荒,反倒来年的草长得更好。4,牧民的骑兵一般不需要固定的军饷,也很少有抚恤。如果一场行动能抢到足够多的财富,那么足够吃上好几年。如果没抢到反倒自己受伤甚至丢了性命,就只能自认倒霉。没了主人的牛羊会被其他人瓜分。大部分伤兵也会自生自灭。不过有机枪之后。游牧群落的低成本战争模式也结束了。


古代游牧群落打仗,为何没有消耗财政资源一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