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世纪法国哲学】萨特与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人即

2022-07-30 14:46 作者:白日梦想家羡羡INFP  | 我要投稿

1.存在主义在哲哲学史的定位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认为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关注到人的意识【身心二分】→康德“人的认识模型”通过概念系统去认识世界→胡塞尔·现象学转向:世界在意识之中呈现自身 →海德格尔·走出意识的内在性的可能,没有绝对的身心二分(这个世界是向我呈现我本身,而非在这个世界在我的意识中转向为抽象的认知)

2.萨特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继承与批判

存在的可能性——当我们谈到树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理应离开那种固定化的思维,而放到这个特定的可以行动的,物质性的环境的一个语境中去考察任何一个事物.

它是一个任意的,可选择的,有多样可能的一个存在。

3.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生活是尝试出来的,依靠行动的尝试——强调人的自由意志。

存在的两种概念:

1.be,具有肯定性的存在

2.existence,否定性的存在

物质的变化则破坏了原有的状态,一个行动着的人一定是个否定性的存在,先否定当下才能成为存在——鼓励人的实践。

只有强调了“存在先与本质”,我们才能把人真正同物区分开。

本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先于经验(experience)存在,而存在主义则认为人所经历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原因,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

——存在与虚无,虚无:恰恰是你行动的可能性,因为已经没有一种绝对真理来限制你,说你必然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因为这个时候你才有了选择的可能性。——选择基于行动和实践,必须要成为一个自行否定的存在,先要否定你的之前的状态,你才能够不断的行动和实践。

人成为了无规定的存在,所以才享有了绝对性的自由。

4.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人们得直面自己的生存困境,直面绝对自由


人不是剪刀,生来就有目的——人与剪刀不同——剪刀“本质先于存在”——人“存在先于本质”

人可以在自我选择中活出自我,而这种绝对自由带给人们的很有可能是一种恐惧。

当上帝已死,人拥有一种绝对的拥有选择自由的时候,其实你面对的是诸多的恐惧,因为你要承担所有你所选择的后果。

自由和责任一定是相伴而生的。

“他人即地狱”,当我们都成为主体的时候,他人作为 主体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成了客体。

【凝视的例子:他人凝视你,感到不适——因为意识到成为凝视的客体】

当两个充分自由的主体相遇的时候,彼此都感觉到自己被“客体化、对象化、工具化”

——当上帝已死或结构已死的时候,你所面临的问题。

5.结构主义VS存在主义

萨特:我们是绝对的行动主体,我们有绝对的自由意志,甚至于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结构,而是面对绝对自由所带来的负担。

思考:两者直接能否找到一种平衡?人和历史 的辩证关系。

结构主义:提醒我们反思存在主义的天真的倾向——你认为你在行动是你自己的选择。这真的是你自己的选择么?还是被意识形态征兆所做出的选择?

——一种结构与存在的张力

而存在主义提醒我们,当我们悲观到极点,认为一切都无能为力的时候,是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行动。

——所以当我们在呼唤结构无力的时候,是否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去行动呐?做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存在主义者呢?

【20世纪法国哲学】萨特与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人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