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2023-02-28 10:11 作者:我真不是本雅明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实体性上层建筑(法庭、警察等等);观念性上层建筑:艺术、宗教、文学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1、特定的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暴力的洗脑、思想的控制

2、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形态、谎言

3、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性生产过程——例如阅读一本书,读完后你非常认同,这就是观念的产生过程,并由此,你产生了一种信念,这就是意识形态。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

1970《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收录与《论再生产》;其他著作《保卫马克思》

1、国家机器:具有暴力性、可见性,公共领域——政府、军队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非暴力、不可见,私人领域——宗教、教育、文化、家庭

——例如宗教借助仪式建构仪式感,使人产生崇高与敬畏的感觉“不是因为你相信上帝你才跪下,而是因为你跪下了,你就信仰上帝了”;亦或者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现代社会通过“节日”来消弭自我,个人的主体在外在的影响下,失去自我。

家庭对个人意识形态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1)自然化:自然如此,似乎天经地义

(2)合法化:赋予统治的合法性,将统治本身的合法化

3、作用: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像性关系

步骤

(1)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2)主体对主体的臣服【小对大】

(3)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指认

4、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拉康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由拉康的“镜像”阶段引发——自我意识永远伴随着他者,我们的样子是被他人所指认出来的。

5、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6、症候阅读:“症候”是从医学词语中演变过来的,即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沟壑;发现文本深层次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女性主义文论

一、女性主义概况

两次浪潮:

第一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在权力

第二次浪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内在权力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文化女性主义;性别分离女性主义(忒修斯)

赛博格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性解放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两大形态

女性的阅读——女性经验——重新评判——重估文学作品;

女性写作:所谓的文学史,当然时文学经典史,但不是女性的,——重新发现经典;重新解释经典

二、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其理论

(一)1929年,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1、试图寻找女性传统

2、发现女性被压抑的根源

钱:经济独立;屋子: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个人独处)

3、双性同体:理想人格形象——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男性气质,一种是女性气质=>对二元对立思维的解构,男女二元对立

(二)1949年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

女性无法在男性的天空下另辟苍穹。

1、女性如何变成第二性?

波伏娃认为,女性从来就是第二性的;生育导致了女性的第二性的地位=>这项行为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

人的本质在于超越

2、男性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的位置上

生殖崇拜是男性对女性的限制——私有制——宗教

3、“第二性”如何限制女性?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三)1972年 英国 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一、观看先于语言

观看收到文化习俗的制约

二、作为被观看的对象的女人

女性气质的自反性



(四)1979 吉尔伯特 苏珊古巴 《阁楼上的疯女人》

《藻海无边》 主角为伯莎

简·爱:克制,理性,

伯·莎:反抗,野性,原始

——————————天使与妖妇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殖民地国家收到宗主国控制/殖民地国家空有独立之民,无独立之实/审美文化方面

政治、经济、军事/政治经济军事/在文化上缺乏自信,主体丧失,被动接受西方文化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 萨义德 《东方学》

(一)核心: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1、空间上,建构一个文化等级结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对立

例如: 西方是中心,非西方就是边缘;西方是文明的,非西方就是野蛮的;西方是强调科学的,非西方就是迷信的

2、时间上,建构了一个历史目的论叙事

即,历史是始于西方并且终于西方的

3、西方文化的普遍化

(二)东方主义:东方不是一个天然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概念

1、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与自我的二元逻辑:通过确认差异来建构自我——通过东方来确立西方

(2)福柯:话语理论——“ 东方”这个概念是为了实现帝国主义的殖民

(3)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2、东方学内涵:

(1)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

(2)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

(3)作为控制和驾驭东方的话语机制

3、“东方主义”基本观点

(1)“东方”是西方文化的知识建构;东方是被剥夺主体地位的

(2)目的:为了确证自我

(3)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处于偏见,是虚构的东方话语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平等与客观的对待文化

三、中国对《东方学》的反思、批判

1、自我东方主义:用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

第四节: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媚俗”

一、中产阶级的发展史

1、之前的中产阶级: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期,中间阶层;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相关

特征:有财产收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由主义,具有极强的道德感

2、新中产阶级:产生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公司掌控者转向技术、专业人员,管理人员

二战后:后工业社会

特征:

1、无产者,但拒绝认同无产阶级

2、将自我认同,定位于虚幻的声望“《格调》”

3、对政治冷漠,关心个人成功

4、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

二、中产趣味的形成

“中产趣味”最早指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中间的状态

(1)模仿高雅艺术,内容肤浅

(2)利用艺术与高雅文化,与社会阶层建立联系

(3)具有极强的世俗功利心

原因:中间层位置;掩饰自身文化教养的缺乏

代表:媚俗,或者翻译为“刻奇”

产生: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特征:

1、平庸,诉诸情感=>谴责情感和思维的懒惰=>寻找确定性意义,展现崇高

2、欺骗性:媚俗艺术具有欺骗性=>移情动力,运用符号学 的含混,同时模糊与虚构现实的边界,从而走向审美

3、自媚性:对想象性情景的过分书写

享乐主义与自恋型人格

与消费社会密切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对文化的影响?=>身体工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