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自尊对亲密关系的形象
【性别差异】
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强调了性别差异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但其实,实际上的性别差异并没有这么大。两性差异确实存在,但很小,且男性或女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如有些男人生活非常放纵,有些则非常保守)。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简单地将人划为男性和女性再贴上对应的刻板印象标签是很节省认知资源的一种策略。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而性认同差异则是指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又可以称为“社会性别”。例如,生育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则是性别差异;而认为女性比男性更细心、更温,男性比女性更坚强则是性认同差异(社会文化建构的)。性认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性和女性“应该”要具备的行为模式,如男人要有男子气概,要自信、独立、果敢,女人要热情、敏感、友善。研究者将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性应该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他们坚韧强悍;而符合传统期望的女性应具备高表达性、低工具性,热情友好但不主动。而双性化的人则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Helms等人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屈从于传统性别角色对男人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们无法“拥有”表达性特质以成为更好的丈夫,屈从于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使得他们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可能性被剥夺了。
【性取向差异】(只列举了同、双和异性恋)
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亲密关系存在一些潜在的重大差异:平均而言,男同比异性恋的男性有更高的表达性特质,女同比一般女性有更高的工具性特质。女同与异性恋姐妹相比,往往受教育程度更高,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同性恋与异性恋最大的差异在与伴侣是否是同性别的,而这使得两类关系的伴侣在关系中的行为存在差异,如男同比异性恋有更频繁的性生活,而异性恋又比女同有更多的性生活,男同恋情越深,发生性关系的次数越多(可能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性驱力)。初次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伴侣关系其实都很类似,都会体验到激情、感受到疑惑,觉知到伴侣的忠诚度。但是,同性恋的亲密关系要好于异性恋,例如在家务分配上,同性恋遭遇的冲突更少,彼此也更亲密,对爱人更满意。
【自尊】
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self-esteem)。社会关系测量学的理论认为,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对待我们并看重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便高;如果我们不能吸引他人或是别人不在意我们是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尊水平便低。也就是说,自尊让我们警惕他人的接纳或拒绝,他人的厌恶和冷漠也会逐渐让人厌恶自己。人际的拒绝会损害人的自尊,作为高度社会化的人,如果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就非常困难。而低自尊的人有时会低估伴侣对自己的爱,知觉到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模式,进而损害亲密关系。低自我评价的人在关系遇到挫折时,经历到更多的痛苦与伤害,容易防御性地将自己隔离,生闷气,还会觉得自己非常糟糕;而高自尊的人(自我评价高的人)在亲密关系出现挫折时,能够拉近和伴侣的关系,努力修复。这可能是因为高自尊的人对伴侣的爱充满信心,使得亲密关系出现困难时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低自尊的人持续地怀疑伴侣的关心,因而一旦情况变糟糕就抽身离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