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实体书更容易读进去——荒落的读书笔记(六十)
今天把买了很久的《活着》又读了一遍,顿时觉得实体书的阅读体验与电子书确实不一样。 或许是实体书更有分量,亦或是一页纸的信息量更足,更容易掌握阅读节奏。 总之,确实是更容易读进去,而且是随便翻来一页便能读下去。 说回《活着》。 这本书是我上了大学后最喜欢的一本书,每次阅读后都能获得新的感受。 一开始我读到的是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后来我领悟了“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再后来我终于窥见余华老师那藏在命运齿轮下的小钢钉,不断与巨大的转盘碰撞,却还扎根在这运转的机械里。 而今天再读,却望见了一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东西。 小时候我是喜欢下象棋的,初中还拿过全校第一,不过后来再也没碰了。 高中我是喜欢仿写一些古诗词的,按照格律写出的《贺新郎》与辛弃疾的词放在一起,起码当时的语文老师是分辨不出的,不过后来也放下了。 后来我喜欢上了游戏王OCG的竞技比赛,好在,这个还没放下。 说这些是想表达什么呢? 我不下象棋的原因不是因为不喜欢了,而是因为看到AI的一场对局,让我意识到我一辈子可能都下不出这样的棋。 不写诗词也是类似的原因,当然,我当时也不觉得自己穷极一生,便能超越那些诗词大家。 但有一个人,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有些天赋,年轻时便该显现了。 这个人大家应该也熟,那就是纳兰容若。 他17岁就能写出媲美宋词一般水准的作品,而写山一程,水一程时,也只有22岁。 于是后面我基本就只拿自己当做诗词爱好者了。 没放弃游戏王,是因为我觉得再努努力,估计还有机会碰到这游戏的天花板。 再回到《活着》。 我在读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可能永远写不出东西。 不是那深刻的内涵,而是那份实实切切、如同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感觉。 那是一种几乎不含情绪的诉说,令我一度不加想象,便以为这是真实的事。 即便这个故事如此具有戏剧性,但我阅读时依然如此相信。 这次,可能真的“虽不能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