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暑 ——烈日灼人 炎凤涅槃

2022-07-24 22:41 作者:上海汉未央  | 我要投稿



        ▲ 高温酷热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盛、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大部干旱少雨,许多地域气温在35度以上,40度的酷热亦不鲜见。



        ▲ 伏旱惜雨


        此阶段,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各地旱、涝、风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农谚云“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若大暑前后有雨,则预示秋后雨水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之说。


        所谓大暑,“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小暑之后继以大暑,大暑之后继以立秋,物极必反,亦由此可见大暑之极端酷热了。




        ▲ 喜湿作物快长


        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阴雨时,天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大暑第二候“土润溽暑” 即充分说明了这一时节的天候物候。


        土壤高温溽湿,人体感不好,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尤其喜湿性作物生长非常快。此时玉米开始拔节抽穗,中稻进入孕穗期,大豆也开花结豆荚了。



        ▲ 收早稻种晚稻


        南方有的地区早稻已是“禾到大暑日夜黄”了。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减少后期风雨之害,确保丰产丰收,且可及时栽插双晚稻,争取足够的生长期。此时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以尽可能汲取热力湿力,且避秋寒。


        早稻收,晚稻栽。既要收割又要插秧,农事之紧张,不亚于芒种时节。


        酷热的天候下抢收抢种无异于 “龙口夺食”。农谚云“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双晚不插八月秧”等,足见晚稻抢种不容片刻耽误。



        ▲ 播种蔬菜正当时


        伏天是种菜的好时节。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说。


        已出苗的蔬菜要灌溉得当。浇水直接决定蔬菜的长势、产量及品质。夏季温度高,土壤和植株水分蒸发快,易旱而影响长势并诱发病毒,若浇水不当,亦易于导致生理性病害。



        大暑节气送“大暑船”——在浙闽沿海有悠久的历史。


        驱除瘟疫,惟以至净之水泄之,以至烈之火焚之,必水火交加,非如此不足以荡除涤尽——这是源于太古的极古老的观念与传统。



        浙江台州一带“送大暑船”以椒江葭沚规模最大,声名远播。“大暑船”按照旧时三桅帆船2/3比例缩建,长约8米,宽约3米,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数十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巷间巡行。“大暑船”最终运至码头,在一系列祈福仪式后,被渔船拉出椒江口外洋,泼油点燃,漂流沧海,任其沉浮,以此祈五谷丰登,愿生活安康。



        “大暑船”其实就是瘟船、毒船、灾祟之船。


        送大暑船的文化根脉,源于远古初民遣舟送瘟、辟邪禳灾的端午传统,是夏至-端午-大暑节俗的核心,亦是龙舟竞渡的本相。


        可见,送大暑船实为龙舟传统的一部分,剥离后世的层累附会,还原其原生本义,揭示其底层逻辑,主要即在于禳灾驱疫。这是一种跨域广泛、跨时较长的强大的民间传统。



        夏至、大暑是节气,端午是节日。节气在天在先,节日在人在后。一体两面,二位一体。作为节气的夏至与大暑向节日层面转化,即为端午。


        夏至乃阳气极盛,是一种先见的洞察。

        大暑乃暑热极盛,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从夏至的阳气之极生发为大暑的暑气之极,其间需经历1-2个月。应将这段时期作为全年最热之整体来理解,均面临五毒并出、瘟疫孽生的共同威胁。


        是以:

        从夏至到大暑,节气的自然命题一致,节气的人文应对一致,于是节俗也便一致。某一礼俗,并不囿于某一节某一气,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周期。


        “大暑船”便是这样的节俗。



        于是,伏夏的阳毒,尽付龙舟;人间的瘟疫,尽付流水。送瘟船从夏至(端午)开始,至大暑结束。这是人们熬过酷暑、克服疫疠的精神慰藉与心灵力量。到立秋处暑,天时一变,则人事亦一变。遣舟送瘟的人间之俗,便落下帷幕。




        大暑节气,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之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按说大暑是大热天,荔枝属热性水果,热上加热,似无道理。那莆田民间为何一直流传此俗呢?


        医家称:大暑虽热,但暑主阴,人体外热内凉,易为暑、湿、邪所侵,甚至发病。故此时节不宜食凉以至阴上加阴,而应食热以中和阴阳,增强机体抗病力,以驱除暑、湿。


狗、羊,均为阳畜,荔枝亦属热。广东中山、开平、阳江及广西钦州等地,至今仍有夏至吃狗的习俗。广西玉林夏至前后更有“荔枝狗肉节”。其文化原理便在于此,不仅并非恶俗,相反还是上古食疗文化的悠久传承。



↓ 夏至食狗之俗详见下帖 ↓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人们茶余饭后便以斗蟋蟀为乐。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蟋蟀体形矫健,用蒸熟后特制的马尾鬃引斗,使其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敛翅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废,但民间仍有所保留。斗蟋蟀自兴起后,经宋、元、明、清四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漫长岁月,始终广受喜爱,长盛不衰。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人心气易亏耗,吃温热性食物,可增强机体抗病力,以驱除暑湿,预防中暑。喝茶就是很好的消暑之法。




大暑 ——烈日灼人 炎凤涅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