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伪序及其巨大破坏性(转发)
任何在伪序基础上的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
明代程敬通翻刻外台序云: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论》以治伤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匮要略》以治杂病,著方一百一十二医方,实开先焉,盖鼻祖也。
说明明代程敬通时没看到过张仲景序“为伤寒杂病论”,其实赵开美全书,也没有存在“序”,而是集论曰。
新校正金匮序也只是提到“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十六卷来源不明,没有任何依据。卒病论,本身是新校正的误会。赵本讹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因而张仲景序是明代以后伪序,不早于明代。但相关内容是经过旧材料的组合。
旁证:新校正校千金,相关内容不按照“张仲景序进行”。于是有关内容有三个版本
1、未改千金 2、宋改千金 3、伪张仲景序
三个版本对比,其内在关系为:2、3均为在原本千金基础上,各自乱改的结果。
南北朝陈延之所见张仲景辨伤寒9-10卷,张仲景杂方8卷,总共17-18卷。外台王焘引用“仲景(伤寒论)”正好是18卷。哪里有过十六卷? 要么说是36卷金匮玉函,要么是张仲景方、药方=15卷本。从来没有人说过存在16卷。
北宋校书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残卷编为上中下三卷。这是13卷。十六卷何在?这些蹊跷的地方不排除是新校正被改。
比如金匮要略删掉的一些内容,仲景“云扁鹊治楚王尸厥方”,为啥要删掉?因为伪序里面不是楚王尸厥,而是“入虢之诊”,结果张仲景方论里面说的是扁鹊治楚王尸厥而不是虢太子尸厥。楚王的地位比虢太子差了?这个序明显是扯淡。
短短一篇序几十处毛病。杂病论的误会是两个来源,一个是新校正之后,将金匮断为“论杂病”,比如程敬通这种。新校正金匮序里面 是这么说的 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其实即便残卷,也是伤寒+杂病+方,也就是金匮本身是合订本,姑且认为是合订本,其实本来是一个整体。新校正把他切割为卒病与杂病。陈延之时的辨伤寒与杂方,并不对应卒病+杂病。因为伤寒的概念误会问题。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所以新校正删掉了“上则辨伤寒” 剩下的杂病以下……金匮要略于是才成为“论杂病”。
而实际金匮玉函、金匮方论,都是唐本“合辑”的原貌,也就是王焘18卷本的异版,也就是陈延之所见9(10)+8,辨伤寒与杂方,结果演化为新校正之后的卒病与杂病,本身是误会。
由于新校正对体例的误会、对伤寒概念的误判,造成“卒病论”的冠名。又因为繁体卒、杂形近而讹,但是程敬通为啥还是“卒病论”而不是“杂病论”呢?不排除赵本的底本也是卒病论。是赵开美眼大无神?还是赵开美也中了一刀?
于是卒病论10卷+杂病论3卷,是新校正的误会。而十六卷杂病论,是赵开美之后的误会,但十六卷依然来历不明。
至于把“伤寒”解释为传染病,更是离谱。北宋唐慎微引用的文献都有记录,偏偏不称“卒病论”也没有“伤寒论”。伤寒论名称在宋以前仅见于外台不见于任何其他医籍,甚至二唐志都没有记录,旧唐志是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集,新唐志是伤寒卒病论十卷,没有“伤寒论”。十卷卒病论不是“伤寒论”,正如十卷本不含“杂病”而王焘的十八卷含有杂病叫做“伤寒论”,完全不是同样的内涵。
然而不幸的是,外台也经过宋改,所以外台里面“伤寒论”三个字,是否原貌或者是谁伪进去的,已经无可考,说不清了
所以说“伤寒论”成书于……都是鬼扯。目前的版本都是新校正改了之后,再被改了数次的结果,成书于个鬼。北宋改、南宋改,元明以后接着改。个个都觉得了不得慌了,结果就错误百出了。
比如宋徽宗时期圣济总录引用的条文,炙甘草汤无脉代,乌梅丸不治疗蛔虫……简直无情出卖了南宋以后乱改伤寒的人渣。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m.weibo.cn/52713745/480610431402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