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间谍过家家》隐藏的三个关于当代青年人性的讨论

前言
《间谍过家家》是一部卓越的、惊艳的、且带来思考的作品。虽然相比前几集的高潮迭起,本季的收尾稍显平淡。但我认为瑕不掩瑜,这依然是整个动漫产业几年以来最配得上五星满分的宝藏之一,因此9.8的评分是名至实归。
无意冒犯部分评论者,阅历不同,对同一部番剧的观感必然存在差异。只是作为入宅了十多年的,正值人生瓶颈期的27岁魔法师,我渴望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向大家解释该作品决定性的闪光点。
由于对作品浅层表现的评价(剧情合理性、音画水准、声优等)已经有多位观众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便不再赘述。本文的用意在于解析其深层,关于中日年轻人现状的讨论。

“ 爱自己很重要,也请爱这个世界。”
日本日益加剧的“上班族生存压力大”、“生育率低迷”等现象早已是周知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选择了躺平。不拼搏、不结婚、不生孩子,只是最低限度地活着。
如果仅仅为了生存就会疲惫不堪,那么爱别人的成本就会变得高不可攀。久而久之,人们变得自私,只愿意考虑自己的事情;对身边人的遭遇冷眼旁观,更无心关注江河社稷。于是乎,孩子不再象征着平等的希望,沦落成了少数富人的特权。
在了解日本国家结构以及社会背景之后,我竟然很难去责备他们。老实说日本所处的环境确实十分严峻,且不可逆转。甚至于引以为傲的祖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的征兆。我不禁沮丧地想,也许只有极少数人才得以摘星揽月,而芸芸众生的宿命便是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吧。
所幸,阿尼亚的出现,如同突然出现的彗星打破夜空的沉寂,解开了我拧成一团的思绪。
与天衣无缝的父亲和不可思议的母亲不同,阿尼亚是个真实的家伙。除了作者赐予的超能力以外,完完全全就是“惹祸精”和“麻烦鬼”的写照。相比之下,知情达理的贝姬才更像是动漫里的小孩。
可偏偏是这样一个微妙的孩子,却自然地造成了“西国最强间谍”事业的重大突破和“荆棘公主”命运的转折。
细心看剧的观众一定会意识到,Loid成为“黄昏“的原因来源于年幼时的遭遇,而Yor则是为了照顾相依为命的弟弟接受严酷的杀手训练,两人的童年悲剧似乎都注定了他们无法原谅这糟糕的世界。但是他们没有顾影自怜,想着“没有办法,社会就是这样”麻醉自己,而是为了阻止自身的悲剧重演,走上了与躺平截然相反的抗争之路。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25号宇宙”(详情见脚注①)。实验创造的“乌托邦”实际上和“躺平时代”有着极为关键的共同点,那就是“没有欲望会导致灵魂的死亡”。众多学者认为,如果无法扭转“出生率不及死亡率”的趋势,那么有一天日本会消失。或许纵观日本的历史,其中有璀璨的、值得流传的文化,也不乏罪业和鲜血。可无论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个民族乃至人类个体没有自我毁灭的资格。因为赎罪的前提是传承,也唯有传承才能无愧于亿万年前,我们那渺小的共同祖先,为了生存向史前巨兽们挥舞长矛而谱写的奇迹。
就像政府需要刺激经济催促年轻人动起来,年轻人自己也有责任撤掉一些自我保护,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受伤流血。是的,大部分人将止于平庸,然而种族的延续从来都不基于自我救赎;而是懂得感恩的人们,为了更多的灵魂能在未来体会存在的光荣,而做出的伟大牺牲。
简要总结,《间谍过家家》精心设计的家庭向内容,对于广大被生活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年轻读者群体有着治愈和开导的正影响,鼓励(pian)他们结婚生育。

“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为追寻理想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为此束手束脚,迷失了本心。原本能做好的事,也会变得做不好。”
所以说,请你保持现在这样吧。只要挺起胸膛,反而没那么容易露陷。你能保持微笑,阿尼亚也一定会更加高兴。” ——第九集的Loid
这两句台词不单纯是暖心的丈夫对妻子的鼓励,其实也引出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第二个难题。前文提到了极度高压的环境导致的生育率困境,这里我想聊一聊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即将成为或者初为父母的夫妻可能产生的犹豫和自我否定。
在第五集中,Loid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不惜动用全部权力样子是最触动我泪点的剧情。
一方面,在被Loid风格的父爱震撼之余,我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又能为他(她)做什么?二十七岁,已经有许多同学组建家庭,学历、家庭背景和工作前景都有的我,还是缺少踏实感。从备孕到产检,到理疗,到哺乳,到早教,到买学区房,到高昂学费,到兴趣爱好,到人格形成,再到习惯培养等等等等,我是一问三不知、两眼一抹黑。自控能力尚且不足,办事时常掉链子,甚至连一桌色味俱佳的饭菜都做不出......自己不再是孩子了,但也没成为出色的大人。

另一方面,我想起了自己的双亲。在我出生前,爷爷刚病逝,本就用光积蓄的他们硬着头皮借款为爷爷体面地处理了后事。我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当时事业刚刚起步就失去至亲,年龄与现在的我相仿的他们是如何挺过来的。可是从记事起,父母在披星戴月地上班赚钱的同时,从未让我受一点委屈,或者分担任何家庭压力。我完全在两颗大树的巨大荫蔽下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不见烈阳与暴雨,未闻狂风与雷鸣。
近日经我一问,他们却略带遗憾地说:当时的两人其实和现在的我一样不知所措。因为经验不足,教育工作也有许多不周全。好在竭尽全力,也无愧于心。
于是我再次豁然了,原来我不用像个懦夫一样逃避畏缩,我其实一直都可以勇敢地前进。因为对负责任的父母来说,家庭不是负担,而是激发潜能的力量源泉;至于孩子,“爱”才是唯一的必需品。
一直被我视为英雄的父母,那两个让我成为全世界最幸运的孩子的人,原来曾和我一样迷茫。

“头铁终将招致毁灭”
如果只需要暗杀Desmond一个人,那我有的是办法。但这样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凡事都不 可能一蹴而就。”
要想知道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就必须获得其信赖,深入腹地,仔细观察。只有经住这平淡又艰苦的工作,才无愧间谍之名。为此,需要从了解阿尼亚开始。” ——第七集的Loid
此处节选自第七集,与Yor谈论育儿经时Loid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内心戏设计得非常巧妙,为了追赶进度而变得急于求成的Loid,忽视阿尼亚的反应强行逼迫她学习,是贯穿全剧这位精英间谍非常罕见的上头瞬间。后来经过心思单纯的Yor偶然的开导,Loid也迅速地冷静下来,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了做好育儿与间谍工作所需的共同素养:耐心与信任。
在前几集作者曾借Loid之口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我是不是选错孩子了。” 这些伏笔看似是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理所当然的脑回路,实则为第七集的醒悟和第十一集帮助女儿获得星星的收线做准备。
作为家长,很可能需要面对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能干”。更有甚者,抛开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基因影响不谈,盲目地逼迫孩子在某一方面达成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比如考入常青树大学、成为国家一线的运动员之类的,最终落得心力交瘁且得不偿失的结局。
教育也好,谍报也好,都必须遵守医者的法则。所谓医者法则,就是不计成本地、谨慎地排查出问题根源所在,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俗称对症下药;反之,不事先分析清楚情况,就一刀切地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处理,或者照搬别人的点子,则不可能得到拯救。
番剧中,动画组没有吝啬对阿尼亚才能的描述。在确认了阿尼亚几门课加起来也不到60分的文化课水平之后,Loid一项一项地测试了阿尼亚其他方面的天赋,却分别得到“用拉大提琴的姿势折磨小提琴”、“把所有动物画成怪兽的灵魂画功”、“灾难级别的运动天赋”以及“志愿者工作大搞破坏”这些充满日漫drama风格的答卷。尽管事关重大,在第七集中吸取教训的Loid依然保持着对阿尼亚的体谅。就像他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一样,他也始终信任着这个孩子一定有擅长的事情,最终得偿所愿。
看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露出了姨母笑。Loid成长了,Yor体会到了作为普通母亲的喜悦,阿尼亚也找到了自己能力的价值。多好的一家子啊,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回顾我的一生,经历过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危机。有过高光有过低谷,正所谓人生常有的起起落落落落落落。在此期间,每当我坚持不下去想要摆烂时,是家人无条件的信任和友人义气的陪伴,帮助我渡过难关。我其实不知道总是半吊子的自己,是否令他们骄傲。不过我确信如果角色互换,我一定会为对方做相同的事。

最后再提一点,神作和良作的区别往往体现于细节。因为好的细节带来的观感更真实,更易令观众形成对番剧的代入和认同。《间谍过家家》的作者和制作组恰恰擅长对细节的拿捏。比如救落水小孩的科学常识插入,以及阿尼亚作为4-5岁孩子会有的行为和毛病的细致还原,甚至连声优对小孩子大哭时音调走向的演绎都具有相当的严谨性。不过最容易被观众所忽略,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用心的细节,在于主角一家人名字的选择。
“Forger”一词有伪造者和欺骗者的含义,用在这里一语双关。既对应了一家三口的角色皆为伪物的事实,又暗含了对彼此隐瞒真实目的的状况。讽刺的是,这三个在一起呆一天可能都蹦不出几句实话的家伙,确实地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也赢得了我最真诚的感动。

①: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685389?from=search&spm_id_from=333.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