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政变的故事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终其一生,毁誉参半。有的人称他是接手了一个农业国,还给世人一个工业国。他在任时带领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并抵御纳粹德国入侵,从莫斯科到柏林。但,光辉的一侧是大清洗的白色恐怖,是瓜分波兰的政治丑态,是卡廷森林的屠杀诡谲。
对于后人给他的评价,我想他是不会在意的,所谓“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斯大林去世后,继任苏联这红色巨人的领袖是赫鲁晓夫,事实上,赫鲁晓夫与斯大林两人在生前关系并不融洽,赫鲁晓夫上任不久就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秘密报告”在全苏境内掀起一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全面清算。
我们不难想象这两人间的权力交接的背后必然又是一场政坛的刀光剑影。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突发脑溢血在莫斯科病逝,当马林科夫和贝利亚那晚进入房间以后,他们就成为了苏联新一任的掌权者。而至于赫鲁晓夫,当时的他尚还未真正的跻身权力的真正核心当中。
当天晚上,苏联的高层们在发现斯大林去世后就迅速瓜分完了权力,马林科夫成了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担任副主席兼内务部长,也就是说马林科夫总览了了政府的行政权力,而贝利亚获得内务部和克格勃这些特务鹰犬。
但马林科夫常年只是作为一个权力的执行者,对于大事上的决断力有所不足,缺乏领导人的独特魄力,且贝利亚手握秘密警察,也就是说,贝利亚才是掌握了苏联至高权力的那个人。这个局面无论是当时的哪一方都是无法真正忍受的。比如说,赫鲁晓夫。
在讲述后面发生的事情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贝利亚的发家史。1899年,贝利亚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一个贫穷家庭,他和斯大林是老乡。1917年3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来到20年代,逐渐在苏联政坛崭露头角,1921年4月担任阿塞拜疆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副主席,1932年担任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因他为人机敏,工作期间获得斯大林的赏识。1938年接替叶若夫被任命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主席。据说,他曾经在斯大林被刺杀时,用身体挡在斯大林面前保护斯大林。贝利亚被安排到情报部门工作以后,逐渐成为了斯大林信赖的心腹,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替他执行自己的命令,清扫异己。
在斯大林病逝以后,贝利亚成为了当时苏共的二号人物,仅次于马林科夫。他一上台就开始着手对斯大林生前政策的调整,还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释放了不少政治犯,一改斯大林在任时的样子。在对待当时的苏联诸多卫星国上,他认为不应该采取之前的高压政策,而是给了他们不少权力,这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上的诸多好评,也在各加盟国内争取了较高的声望,甚至于他开始将自己的手伸向了军事领域。这对当时的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看来并不是一个不太友好的信号,自古以来的政治斗争中,军队一直对其中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获取胜利的重要抓手。
由于长期以来从事着刽子手的工作,军队对于贝利亚的态度并不是很好。而赫鲁晓夫则不一样,当时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是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工作时期的老搭档,声名正望的朱可夫曾与他在乌克兰共事半年,加上二战时期,赫鲁晓夫长期在军队工作,与诸多将领包括铁木辛哥、叶廖缅科等关系密切,相比贝利亚,赫鲁晓夫有了军队的强力支持,所以他敢相信如果是他率先出手,在军队的帮助下贝利亚绝无翻身可能。于是,赫鲁晓夫将目光看向了那个军队中的男人——朱可夫——一个被雪藏已久的失意者。
朱可夫依旧等了很久了。虽然卫国战争的胜利之神的名望使他在二战胜利之后民望达到了顶点,但军事和政治并不是一码事,声望给他带来的是当时克里姆林宫的政客们的高度忌惮,所以即使他一直是士兵们的众望所归,但他的仕途之路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一路坎坷。
1945年,朱可夫代表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并暂管驻德苏军与德国苏占区。翌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但不久后被外放为敖德萨军区司令员,据说,这是当时斯大林的意思,以谨防他当时不断高涨的民众声望,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朱可夫取得了打败纳粹德国的功绩,即使是未来接替斯大林也不是没有可能。这对于斯大林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在贝利亚等人的幕后推动之下,朱可夫迎来的不是升迁而是贬职。所以朱可夫的政治之旅在战后一开始就结束了。
但在斯大林病逝以后,一切就不同了。不过挡在朱可夫面前的还有贝利亚这个绊脚石,这点赫鲁晓夫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向朱可夫递出了橄榄枝。不过在联络军队方面之前,他还要稳住另一个人,那就是马林科夫。对于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认为是十拿九稳的,因为他很清楚,这个表面上看上去是苏共一号人物的家伙只是徒有其表罢了,而对于这点,马林科夫自己也是很清楚的,他在苏共内部虽然可以说是文官领袖,但在独揽内务大权的贝利亚面前还只不过是个空架子。所以当赫鲁晓夫向马林科夫提出政治结盟的时候,他没多犹豫就同意了。
说起马林科夫,他其实和贝利亚一样都是从干内务部搞肃反发家的,当时贝利亚是内务部的一把手,他是二把手。但同贝利亚的狂妄激进不同,他是当时政坛的稳健派,做事稳重,比较谨慎。斯大林当时也是看重他这点,提拔他以借此来制衡日益膨胀的贝利亚。事实上,在斯大林晚年时,贝利亚就有了自己政治野心的苗头,这份野心在斯大林病重时日益显现。斯大林自身也察觉到这尾大不掉的现象,并有心打压,但显然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当时的贝利亚虽然已经是实际上的掌权者,但他仍然是不满足于受制于马林科夫等人的,马林科夫自己也是深知这一点,然而对此他也毫无半点办法。所以,当赫鲁晓夫找上他时,为了防止贝利亚即将采取下一步行动,两人便开始商议起如何迅速打倒贝利亚,因为当时的贝利亚对他们已经是紧紧逼近了,不断有各地方的人事人员被换成贝利亚的人,甚至是克里姆林宫卫队的把控权也被贝利亚攥在手里。所以,最终选择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采取政变行动,一定要迅速推倒贝利亚。
1953年6月26日,马林科夫以军事演习为名,召开主席团会议。接到消息的贝利亚没经过多想,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就前去参加了。
而当时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早早将部队集结在莫斯科外围以防不发生测,同时拉拢了军区的司令莫斯卡连科,让他带人守在会议室的隔壁随时待命,以防止贝利亚逃脱。
而这一切贝利亚都丝毫未有所察觉。
当贝利亚一走进会议室,主席团的成员就开始轮番对贝利亚进行批斗,还未反应过来了的贝利亚被这搞的手足无措。赫鲁晓夫昨天还和他嘘寒问暖,今天忽然就斥责他“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还没等他冷静下来,马林科夫也开始大声控诉他。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就立刻从公文包拿出纸条用红铅笔写命令让人递给克里姆林宫卫队来控制局面。但他显然没有这个机会了,当他把手伸进公文包时,马林科夫他们还以为贝利亚狗急跳墙想掏枪反击,所以慌乱的寻找电铃,还差点没找到。等马林科夫按下电铃以后,早已埋伏好的朱可夫他们立马踹开门进来抓人,对贝利亚不满已久的朱可夫愤怒的把枪抵在贝利亚的腰后说:“以苏联人民的名义,你被捕了,杂种同志!!!”就这样,这个当时手握苏联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权者就这样被推倒了。
但,这显然还没有结束,政治权力的争夺并没有因贝利亚的倒台而结束。昨日还一同携手紧锣密鼓的商讨如何对付贝利亚的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在贝利亚倒台以后,迅速就开始翻脸,秘密筹划着如何扳倒对方。
但对于赫鲁晓夫来说,马林科夫根本不是同贝利亚一个量级的对手。因为,当时的苏联高层内部根本没有多少支持马林科夫的人。因为对于大家来说,马林科夫根本就是一个小号的贝利亚,现在大贝利亚倒台了,小贝利亚的下台早已不远了。
在双方展开权力争夺时,一件陈年往事被赫鲁晓夫拿出来做文章,那就是“列宁格勒事件”,这是1953年时由马林科夫一手策划的恐怖事件,但碍于当时他还风头正盛且势力庞大,所以没人敢深究,最终也了下午。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赫鲁晓夫将这件事重新提了出来,并最终将矛头指向马林科夫。最终,1955年苏联召开了苏维埃会议,并会议决定让马林科夫主动辞职交出权力。无奈,马林科夫只得将权力交出,但被允许留在中央政治局工作。这时,赫鲁晓夫取得了他的阶段性胜利。
到了1957年,赫鲁晓夫成了当时苏联事实上的权力核心掌握者,但碍于只有一人,很多决策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当时,赫鲁晓夫等人在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国家采取和平共处的方针,而马林科夫等人则认为社会主义苏联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与妥协的。在对待农业生产的问题上,赫鲁晓夫认为应该采取分田单干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而马林科夫等人则认为不应该背离集体生产的方式,随意增减集体农庄的数量。各种在对政策实施上的矛盾不断积累,并最终引起了更大的矛盾。马林科夫等人越发难以忍受赫鲁晓夫,并决定发起对赫鲁晓夫的进攻,让他下台。
1957年6月18日,马林科夫伙同卡冈诺维奇等人在苏共主席会议上提出罢免赫鲁晓夫的建议,并获得同意。但赫鲁晓夫并没有甘心就此退场,他紧急召开大会要求更改决议,并且要求只有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决策才能罢免他。
这时,朱可夫出马了,他调用军用飞机连夜将各地支持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由全体委员进行表决,虽然在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再次重申了对赫鲁晓夫的批判,但对于这样的突发政变在没有提前做思想工作的前提下是很难取得支持的。最终,全体会议的委员们倒向了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被逐出中央,下放到了哈萨克斯坦远离了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