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援交少女从良?这部动画揭开了三观审片时代的遮羞布。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情报姬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文丨春辞 排版丨Arc翼执泠

允许逃避是你暂时的权利,接受一切的后果是你人生的义务。
——《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
4月5日,日本深夜动画《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如期播放。
这部讲述离家出走的女高中生沙优,在多次用身体作为筹码向其他人交换食物后,遇到了同样感情生活失败的社畜大树吉田,二者相遇相恋的故事,却并没有被国内引进。

没有引进并不奇怪,女主较为特殊的设定注定容易造成大量的争议,可即便是这样,《剃须》这部作品依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了不错的讨论度。
只是这次的讨论度,和其他日本深夜动画作品一样,大多数也是由争议带来的争吵。

一
现在国内网络上对于《剃须》的声音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吐槽,另一种是争议带来的争论和争吵,不管是吐槽还是争议都基于他的剧情:

女主角沙优愿意用身体作为代价,向男主角吉田借以食宿。一般这种性交易行为在日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援交(也有专有名词称之为神待少女),而整个故事就是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深入两人的精神世界而挖掘出的故事。
但是,由于其设定过于超线,被国内网友吐槽:

而在故事发展中,沙优表示其他的男人都不会像主角吉田这样,以至于部分缺德网友将其图片进行二次创作,强调女主沙优过去曾和多个男人发生关系:

而网络上由争议发展出的争吵也基本都源于此,在NGA上搜索“剃须”作为关键词,能够搜索到已经吵起来触及红线被锁的帖子,还有吐槽其剧情的帖子。

而在女性中心氛围更浓厚的豆瓣,这种吐槽变成了对角色的直接攻击。

和这种吐槽和攻击相反的是,即便是在豆瓣,《剃须》仍然有7.5的评分,在动画作品这个评分能够排到中上,而在下方更多的是理性讨论的声音,更多的人表达出对宅这个群体的恶意和鄙视,认为这部动画只是死宅群体的恶心幻想,三观不正。


二
《剃须》并不能算是热销的故事,但销量也算不俗。18年出第一卷,在一年之后9月出到第三卷,整体销量突破35万卷,19年开始制作漫画。

而后,《剃须》于2019年年底宣布动画化,证明其小说原作在日本一直拥有不错的讨论度。
从小说创作和商业的角度来说,这本小说的设定超越了其他恋爱小说已经审美疲劳的定式,大胆的引入了援交少女这一属性,通过“劝妓从良”这一剧情,打到了二次元男性观众精神深处的痛点,其不俗的热度和销量就是证明。

愿意去看“恋爱故事”的读者观众本质都是期待甜甜的恋爱的,而愿意接受“援交少女”这一属性的男性观众大多对于现实社会的恋爱抱有无奈、恐惧和不信任等情绪,而“劝妓从良”这一点本身带有“独一无二”的精神质变过程,强调从“所有男人都可以”变成“唯独我可以”,能够解决一部分读者的精神底层需求。
但无奈的是,我们国家的观众自审模式早已在“三观”运动的汪洋大海里打磨成型,只要三观不正,就会被消灭。

前有《无职转生》,再往前有想要消灭动画里的举报的家长们,电视剧,电影,任何一个文化创作领域都无可避免。
大多数人并不会去在意一部作品真的讲了什么,而是会单纯听从自己的本能的感受,对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标准。

如果讲《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白鹿原》这类的畅销书和名著他们就讲这些作品只是生早了一个时代熬成了名著和畅销书,其本质仍然是三观不正。
所谓的三观正,是普世的需求,而不是个人的诉求。三观审片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怀疑在未来是否还有作品能够深刻揭示人性的黑暗与光辉。

三
用三观来审判一部作品,是一件非常模棱两可的事情。那些名著几乎没有一部是三观正的,但它们的确挖掘出了人性最深处的东西。
但疲惫的现实却让现代人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现代的作品变得越商业,越来越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越来越不愿意去引导人思考,人们也就习惯了这些。

而习惯了这些,就给了那些用恶俗的雇佣像是叛国、色情等元素来吸引眼球的低劣作品生存的空间,观众们习惯用三观去规范作品,而这样就会忽视作者和作品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为什么《月亮与六便士》要写抛妻弃子的故事,是因为作者要借主人公之手展示出追求梦想到极致,而为了到达极致他必须践踏世俗的道德和三观,他必须为了画而活着,向世人展示这种人未必是清高的。
在故事的最后,他在一个离世的小岛上画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他在画画之中得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如果只是要迎合中年人的幻想的话,他应该靠画画走上人生巅峰。

大部分的读者和观众不去思考,那么作品的意义本身就会被消解;人内心的边界将会模糊,对于正确的概念将失去坐标;三观对作品的审判就会变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审判。
在关于《剃须》这部作品的评论之中,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声音:

作为一个成年人,单凭道德和善意去帮助一个少女为什么会显得那么不合常理?而这种不合常理在网络上被人批判,被视作“烂裤裆”和“公交车”。
很奇怪不是吗?凭道德和善意去帮助别人的作品被批判是“恶心的幻想”,是“烂裤裆”。
一点都不奇怪吧,因为人们内心的边界早已模糊,已经不相信真正的道德了,自然也谈不上去完整的了解故事整体再来下定论了。

三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男朋友拉我看JOJO,我讨厌里面的Dio正常吗?”,其中题主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喜欢JOJO的人喜欢故事里面的大反派人物Dio。

在下方,最高赞的回答解释道,像他男朋友那样的观众喜欢Dio,是喜欢他的人物塑造。因为Dio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将他置于道德标准之外,这个人物的其他特性才使得他有魅力。
也就是说,题主的男朋友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作为读者的思考分离开来了,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这一点适用于一切被三观出警的作品,自然也适用于《剃须》。

人们讨厌沙优,是因为这个女孩子有手有脚,却偏偏自甘堕落,选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来交换。
会有这样批判的声音,对于一部轻小说改动画的作品来说并不奇怪,人们失去了耐心,而作品本身也不够纯粹,它要赚钱,它设定了许多角色,建立起了很多人都喜欢男主角的角色世界,让读者体验到了“爽”。
通过纯粹的道德和善意,向自甘堕落的援交少女伸出援手这样的故事,对于大部分万事只能靠自己的普通人而言,会造成反感,因为这会提醒人们他们自己现实生活的困顿,进而反问,为什么自甘堕落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和救赎,为什么我不能。

《剃须》故事的主线,就是拥有这样纯粹道德和善意的主角向女主角伸出援手救赎她的精神世界,用一个日语氛围很重的词语来说,就是救赎。
但救赎是一个很残酷的词语。
这个词语天性带有两个身份,伸出援手救赎的一方,被救赎的一方,这两个身份存在高位和地位的差距,并且在救赎的过程之中,伴随着伸出手一方对于被救赎的一方的审判和清算,其中往往伴随着告别过去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救赎就不算完成。

在《剃须》的故事进程中,审判的过程是沙优逐渐觉醒了对吉田的爱慕心,在第一卷里得知了他的身边有其他喜欢、爱着吉田的人,才惊觉自己“并没有资格”,转而痛哭流涕,甚至想要从吉田的家里逃离。
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救赎,因为救赎伴随着阵痛,并且在现实世界中极难得到救赎,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意味着孤独,孤独的时候人常常会想是否是自己没有资格被救赎,转而关闭了自救的大门,同时剥夺了别人暂时逃避的资格。

四
鲁迅先生说,中国男人有两大爱好,逼良为娼和劝妓从良,这句话还有下半截,中国女人有两大爱好,和穷人谈钱,和富人谈感情。
简单的说,只要是人都是双标的,谁都不可免俗。
在技法和行文上,《剃须》无论拍马都比不上《月亮与六便士》还有《霍乱时代的爱情》这样的作品,但至少这些作品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它们向一个群体揭示了一种现象,探讨这个群体内心的精神世界,通过揭露人性中丑恶的部分,来展示人性中高尚的部分。

但由于轻小说的限制以及作者本身的技法水平,《剃须》并没有办法成为让更多人能够接受的作品。那些讨厌《剃须》的人的理由都是正当的,因为《剃须》并不纯粹,用“劝妓从良”的故事享受着销量的红利,揭露出了普通人的丑恶的同时被一部分人奉为佳作,享受着双重标准的待遇。
但是,《剃须》的故事并没有逃避自己对自己的审判。

在第三卷的故事之中,吉田的高中学姐兼恋人神田苍入场,作者用她之口指出了吉田的行为是“装作关心别人,结果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换而言之就是自我满足。
至此,吉田开始审视自己和沙优的关系,在这个时刻开始真正的感情才在两人之间发酵,而非单纯救赎者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主线故事却无时无刻都在引爆吉田和沙优之间安逸亲密的关系,沙优不断的想从吉田身边逃离,第二卷遇到了“帮助”过她的人,第三卷家人找上门……

作为一部轻小说,它最后的结局极有可能走向“猥琐而恶心”的死宅们幻想的那样,沙优在众人的帮助下解决了自己的心结,吉田追逐着找回来又一次离家出走的沙优,两人经历千险万难,最后走到了一起。
而这样,也会充分给那些讨厌《剃须》讨厌二次元的人以口舌的炮弹,他们会说这就是恶心死宅的自我满足,就是想写一个援交女倒贴社畜,写二次元想看的故事的作品。
但喜欢《剃须》并身体力行其中正确的价值观的人,愿意看完《剃须》就事论事讨论的人,和这些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开喷的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差别。

大家都在这“三观审片”的时代中行走,有的人仍然愿意相信纯粹的道德并接受属于自己的审判,有的人却打着“三观”和“二次元猥琐且恶心”的名号,全面无差别的地图炮自己讨厌的东西,并用攻击别人的双重标准保护自己。
揭开“三观”这块遮羞布之后,遮羞布之下还有什么?
人应该学会自省和自爱,而不是像某些人讨厌的公交车女主角一样等待着其他人来帮他,他们或许还不如这个女主角,因为这些人会讽刺嘲笑朝他伸出帮助的手的人。
就像他们讽刺吉田和沙优,还有死宅群体都是“烂裤裆”一样。

要是觉得文章还不错 就戳这里关注我们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一键关注我们哦

往期精彩,点击可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