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上市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这5大问题值得注意!
科创板开市近2年,超80%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收到有关知识产权的问询,其中2020年科创板终止上市的41家企业中,近半数直接倒在知识产权问题上。
科创板定位“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等企业。为了筛选出货真价实的科创企业,上交所对发行人的研发投入、技术团队、自主知识产权审核特别严格,企业需经得住一系列“灵魂拷问”。
接下来要说的这5种知识产权问题,是上交所问询的高频区,容易造成企业冲刺科创板失利。
第一种,企业高度依赖的核心技术,不是自主研发的。如果发行人现有核心业务的关联专利,主要都是来自购买、第三方许可或共有专利,研发实力容易受到怀疑,比如去年11月遭到上交所终止审核的长沙兴嘉生物,虽然拥有53项发明专利,但有38项专利是通过受让获得。这种情况需要在问询回复中,重点阐述公司自主研发实力及核心业务独立性。
而如果企业是面向未来业务,提前布局购买专利、获得第三方技术许可,则是IPO发行人的加分项。像是自身拥有核心技术的长远锂科,主营业务都在国内,出于拓展海外业务的想法,提前与德国巴斯夫签署专利许可协议,体现了企业对长远发展的规划,顺利通过审核。
第二种,研发人员的发明创造,可能归属其前东家。企业需说明专利的取得方式和形成过程,保证来源合法合规,没有侵犯他人权利。这种技术成果归属不清晰的情况,通常由技术人员离职另起炉灶,或跳槽竞品公司所导致。
第三种,核心专利对应产品,并非企业主营业务。这里关键是要披露专利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与主营业务的相关性,严防“专利凑数”。汇川物联在审核期就因专利问题被连问5轮,多次回复中始终没有交代清楚其专利与主营业务的内在联系,最终IPO被否。
第四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属于重大不利变化,尤其是巨额赔偿。企业上市需要充分披露信息,也相当于把自己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据观察,超过70%的企业会选择在对手IPO审核前的关键节点,发起专利诉讼阻击上市。不管对方是有理还是恶意,企业一旦卷入知识产权纠纷,不仅科创能力会受到怀疑,两三年的诉讼时间也足以拖垮上市计划,即便达成和解,被抓住软肋的企业可能面临高额费用,这些重大不利变化将严重影响企业上市融资。
2019年安翰科技冲刺科创板时,被竞争对手重庆金山起诉8件专利侵权,索赔5000万。虽然法院最终判决安翰科技胜诉,但在结果出来前,安翰科技早已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还有做激光雷达的禾赛科技,也是上市期间遭遇专利侵权诉讼,耗时1年半后和解,但代价是禾赛科技在年营收不足4000万美元的情况下,需支付2.2亿美元的高额专利许可费,最终禾赛科技终止上市。
第五种,知识产权规划及保护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江西金达莱、博拉网络等不少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审核阶段,都有收到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的问询。像是核心专利即将到期,专利申请及授权明显断档,忘记缴纳专利年费,大批量集中申请,发明授权率过低等这类原因,都会导致上交所对企业持续创新、持续经营的能力存疑。
另外,像上海合晶硅材料公司虽然有在境内申请专利,但业务主要在海外,却没有布局涉外专利保护技术成果,存在潜在的侵权风险和经营危机,最终也无缘科创板。
企业研发实力与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样重要。发行人可以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持续进行高质量的专利申请,针对核心业务进行全方位知识产权布局。很多问题在上市前主动解决掉,会比在上市过程中被迫处理,成本更低。
其次,及时排查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一方面对高管、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规避竞品职务发明的可能,保证核心技术来源合法;另一方面,完善保密、竞业、知识产权权属约定等相关条款,关注离职员工有无泄露商业秘密。
还有,监测竞争对手技术情报,做好专利侵权预警分析;开启上市计划前,同步准备核心专利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无效应对方案。
科创板对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把关严,但也相应放宽对企业盈利的限制,不像创业板要求每年要达到一定的盈利标准,像上海硅产业集团因研发费用高、回报周期长,平时不受资本待见、研发受阻的企业,在科创板可以迅速募集到资金,加快研发突破,迅速实现规模化量产。
没有上市计划的企业,稳扎稳打地投入研发,做好专利布局,保护好自己的技术成果,才有机会获得融资贷款,赶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