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生态修复的景观设计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十期

2021-07-14 13:32 作者:Needle设计空间站  | 我要投稿

Vol.10

关于生态修复的景观设计案例


西干渠改造项目,旨在修复渠道及其周边的蓝带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净化水体,把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营造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重新构建人和自然、河流的联结,为城市带来活力和场所归属感。将脏乱破败的灌溉用“西干渠”,重生为对城市、环境及居民联结,不可或缺的“西川”。

水质报告显示,渠道内水质问题主要是有机物污染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会引起藻类迅速繁殖,造成水体持续恶化,失去自净功能。水体的污染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也因此成为项目的最大挑战。基于设计目标与项目现况,我们制定了如下设计策略,分步解决西干渠的各项问题:

1.进行污染源研究,从源头了解并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构建生态水系统,让水体具备自身净化能力

2.同步构建西干渠延边生态环境,创造蓝绿带过渡空间与湿地空间,丰富区域性动植物物种,让整体生态循环体系形成闭环,实现永续发展目标

3.在此基础上,重建河岸空间功能,利用设计引导居民使用,让居住生活与河道生态系统和谐共处,最终实现设计愿景。

该项目位于大理市下关镇洱滨村段,南起黑龙沟、北至崇邑村7号沟,遵循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管理规定,蓝线即洱海湖区界线,以“2007年环洱海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高程湖区范围界线划定,绿线是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红线是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示范段面积为16.64公顷,是整个环洱海湖滨缓冲带项目的起点区域。

项目建设前,农田、房屋已延伸至洱海湖区边界。设计团队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出发,充分考虑了维护场地生物多样性、削减场地面源污染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且邀请国内外业内专家、政府工作者、当地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从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胁迫和社会参与等四大项18个指标对场地进行评估与诊断,其中面源污染、生境破碎及公众参与性低是场地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设计团队基于问题导向,采取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措施打造一个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复苏的自然、健康的可持续湖滨缓冲带,为整个环洱海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样板。


倾听城市对河流的诉求,并在探索与设计过程中找到了答案。无论是为城市打造一张更为靓丽的新名片,或是在深圳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和生态理念,还是通过再造滨水空间,促进城市活力与生态系统保护,留住“乡愁”,把人跟水之间的关系重新联系起来,糅合景观将大沙河转变为跟城市生活共同呼吸生长的流动风景,是本次项目的最终目标。

大沙河是深圳“四带六廊”基本生态格局中山脉支撑带(羊台山—梧桐山中部山脉)和滨海生态带之间的重要生态走廊。在大沙河的全面提升中,项目组秉持了生态优先的基本理念,在规划中采取了多角度的考量,务求寻找到一条综合解决之道,在确保大沙河的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缝合碎片化的都市生态。

2018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南宁市举办。园博园选址于城市郊区的一片滨河的丘陵农业区,但场地东南区域分布着一系列的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7个采石场,有的已停采了几年,有2个直到园博会申办成功时才停止开采。由于开采采用的是爆破方式,因此开采面崖壁破碎,坑底高低不平。采石场留下的是破碎的丘陵,高耸的悬崖,荒芜的地表,深不见底的水潭,成堆的渣土渣石,和生锈的采石设备。

设计师根据不同采石场植被恢复的目标,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种植区域,为恢复生境创造条。在设置设施和参观路径的时候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突出采石场景观特色的同时避让危险区域。7个采石场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每个的尺度、形态和特征都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场地特征,设计采用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

新西兰的一个面积为3000英亩的牧羊场:Orongo Station保护总规划致力于日益衰化的生态再生,并研究以扩大农业生产,引导历史人文景观复原。项目通过政府公务人员、投资人和当地专业团队的共同协作完成,成为一个重要模式:扩展景观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当前定义。毛利文化景观恢复,生态恢复和濒危物种栖息地恢复与活跃工业和农业相辅相成,形成一体化的独特盈利模式。设计师同时寻求方法找到更平衡的耕作方式,同时设计农业经营必要功能区:农场,修剪棚,车辆和设备储存,工作间,居住间组成一个复合多功能庭院。对桥梁和道路的设计也具有毛利农场的诗情画意,并对毛利人巨大的神圣山坡表达敬意。同时塑造了平坦的橘园和防护林区域,道路穿越田野与河流平行,并为河流植被恢复提供服务。大桥设计得非常谦逊,优雅的表达着对附近房屋和道路的尊重。


占地28英亩的生态修复项目对整个区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体现了业主对于所许下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坚定不移。如今已拥有复杂而极富活力的生态系统的场地在过去已荒废了百年。为了支持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基础建设,人们砍伐了参天的百年黄松,开办矿场挖走石材,将其自然资源消耗殆尽。在上世纪70年代,这片以碎石堆、贫瘠的土壤与猖獗生长的杂草著称的开阔地域曾短暂地被作为林场和临时露营地所用。

然而,通过对于生态设计原则的巧妙运用,来自Design Workshop的跨学科设计团队成功地将这片似乎已无可救药的景观转化为了不惧严酷天气条件与短暂生长季节的挑战,具有强健生命力的高山生态系统。如今,包括山杨林、针阔叶混交林、艾灌林、草甸、滨河植被区在内的十种植被群落被重新引入场地,重建了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间的联系,提升了区域内流域的生态品质,也鼓励了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接触。

长城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大同古长城主要建于明朝(公元1368-1644年),尽管经历了沧桑巨变,但其主要部分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处文化遗产一直在遭受着侵蚀和破坏,其周边区域也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停滞和居民贫困等问题。

本总体规划建造了一条长258公里、面积186平方公里的线性遗产走廊,可以实现遗址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恢复、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将直接惠及其沿线的53万人。该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工业与生态等各个方面之间都取得了收益的平衡。可以预见的是,得益于古长城的保护和灵活发展,本项目所覆盖的区域都将会得到振兴。

通过一个实验性工程,探索了如何通过设计,实现景观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弹性。重点探索了如何与洪水为友,建立适应性防洪堤、适应性植被和百分之百的透水铺装的设计,来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适应于多方向人流的步行和桥梁系统,建立社区纽带。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溶解场地,解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设计从当地富有历史和文化意味的“板凳龙”传统舞龙习俗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条富有动感、与洪水相适应的步行桥,将被河流分割的两岸城市联接在一起,并使河漫滩变成富有弹性的可使用景观,形成了被称为金华市最富有诗意的景观,将断裂的文脉联接起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了景观的文化弹性。


张家浜是上海拟建的8个“楔形绿地”中的首个建设项目,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上海市最大的公共公园。作为生态改善和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张家浜公园打造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湿地及林地栖息地,为这座逐渐远离自然体验的城市重塑了自然环境。为提升浦东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及该区域的生态水平,张家浜项目为自身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其复杂的生态结构与其整体性的解说计划,将会在作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上海注入崭新的环境观念。该项目中的景观策略对已有的人工化运河形态发出了挑战,它不仅会改善运河水质,更可以重建该地区的水生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细致严格的空间布局、地形利用、种植策略、水体设计和盛行风利用,该项目可提高空气质量及热舒适度,利用微气候的营造来缓解上海的城市热岛现象。通过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公园振兴计划及与周边地区的城市肌理的重新缝合,项目相邻地区的发展也得以促进。


在每平方英尺约5美元有限预算下,该项目开启了市政基础设施设计的新篇章。采用修复生态学以及生物工程的技术,景观创造出了一个周边区域流域的缩影,从山区水源,到水库。其最终成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尺度宜人的地形,吸引附近居民体验流经土地之水,从而与场地发生互动。

康涅狄格州南部中央区域水务局的储备水源设施位于纽黑文市的市郊,它从附近位于米尔河流域底部的惠特尼湖汲水。场地位于伊莱·惠特尼博物馆附近,这所博物馆是为了纪念著名的发明家伊莱·惠特尼和他的儿子而建造的。伊莱·惠特尼曾于1806年首次在临近于米尔河的位置筑坝,以此形成蓄水与供水系统。

相比起其它设计,中国似乎更需要合理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货真价实的景观设计。每次报道中国的景观的项目都免不了激动。这片土地,创伤太多,需要修复的地方也不尽这一片儿海滩。 比如在大连石油泄漏后,必须要依靠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来维持生态海岸线。比如天津,盐碱化非常严重,绿化存活率低,要么进行昂贵的换土壤工程,要么选择有限的耐盐碱植物。

在景观专业中,无论是做植物驯化培育或者养护管理,还是做各种尺度的设计,研究,调查,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们必须铭记:“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通过多种再生设计方法,将一个严重侵蚀、退化、过度开发的海滩生态修复成一个广受欢迎的场所,展示了了景观设计师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生态设计很好地重建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渤海海岸,长6.4km,面积为60km2。整个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沙滩被严重地侵蚀,植被退化,一片荒芜杂乱;之前的盲目开发破坏了海边湿地,使之满目苍荑。项目旨在恢复受损的自然环境,向游客和当地居民重现景观之美,并将之前退化的海滩重塑为生态健康且风光宜人的景观。

项目位于四川“成渝第二城”之称的南充市南部县满福坝新区。“一部南部史,千古亲水情”,千百年来,嘉陵江水在此浩瀚奔腾,泽润万物,川北人民在此繁衍生息,共谱华章。设计本着敬畏自然、进发未来的原则,提出“嘉陵明珠、璀璨江畔”的理念,将嘉陵江水引入场地,营造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南部水城,为人的亲水活动创造更贴近的直观体验。

针对现今滨水风光带多只注重湿地营造,从内陆到江边的植被过渡缺失,导致出现强烈的沿江设计带痕迹,景观生态着力缺乏的问题,禹迹岛公园项目借助原生林、补植林、人工片植林和特色景观林巧妙完成过渡带设计,完美实现从原生到人工造景的转换。

嘉定新城的总体规划确立了一条面积约为70公顷的中央景观轴线,贯穿这个位于上海市郊的17平方公里的新城区。经过五年的设计和施工,紫气东来景观轴线得以对公众开放。这个线性公园是这片快速开发地区中最大的城市开放空间之一。它作为步行绿色纽带,既连接了分散的绿地斑块,又结合了周边的城市街区。公园的设计整合了诗意形态、文化表达、公共功能和生态修复,创造出多重使用体验,供人们世代享用。

项目伊始,由于穿越性的交通对公共绿地特别是紫气东来造成的影响在总体规划中没有得到慎重的考量,规划中的公园呈碎片状。设计团队所进行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将公园尽可能连成一个整体,并与周边的其它绿地相连接:减少穿越公园的道路数量,在保留道路的地方建立人行桥或下穿通道—以保护野生动物走廊并保证行人完整的游园体验。

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有创造力的愿景与影响深远的可持续设计,上海嘉定中央公园为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湿地与林地的修复大大改善了水体和空气质量并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借助雨水收集每年可节约10万吨自来水;对现状构筑物及沥青与青砖等建材的重新利用减少了因制造新材料而产生的排放并降低了建设成本。

在三亚市中心,短短三年内,一片混凝土防洪墙内荒芜的土地被成功地修复成一个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公园,在这里,自然和人们和谐地共享着海潮和淡水的交融。本案遵循风和水的生态过程,建造了指状相扣的红树林混交林岛来加快红树林恢复的自然过程。

弗吉尼亚州夏洛兹维尔市公园内新植物园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社区环境修复及和谐发展的夙愿。考虑到场地陡峭的山地地形,设计团队于植物园内设置了台地花园,探索步道,游乐区,开放草地,林地,湿地,瀑布及活动场地等丰富的游览设施,所有设施都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并带给游客探索的乐趣。与此同时,植物园规划重点关注了场地的可持续性及可恢复性,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公民参与方式。此次项目向我们展示了景观如何同时作用于社区的生态及文化系统建设。

此项目致力于将场地打造成为弗吉尼亚州中部的高品质植物园,使之具有可恢复性,可探索性及包容性,以更好展示皮埃蒙特地区的自然特征。规划充分回应社区需求,以新颖的方式激活场地生态,使之成为城市休闲的新去处,引导并促进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环境修复。

考虑到场地陡峭的地形及森林条件,场地内设计了一系列台地花园及探索步道。树林中设置有游客中心,圆形露天剧场及活动空间,可举办社区或教育及文化类活动。草地,小树林,湿地,植物观赏园,瀑布及林荫步道等设施能充分激发游客的参与性。这个森林中引人入胜的植物园完美融合了大自然的影响力,以其惊人的包容性和可探索性改善社区及周边环境。




关于生态修复的景观设计案例|Needle景观案例分享:第十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