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孩的知识全面性,已让老师抵挡不住了!
近日,又有上海小学生指出教材上的错误。
目前上三年级的吴叶凡同学,曾发现二年级第二学期美术教材上标注为“《树叶》现代陶艺作品”的图片与她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相似。


发现这一点后,她就去找父亲求证,还对比了图书和网络上的资料。第二天父女俩一起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求证。经过馆方对比求证,教科书确实存在事实性错误。目前,出版社将错误进行溯源并上报修订,并向这位同学赠送两套《自然植物》丛书表示感谢。

不少网友惊叹,大家同样去过博物馆,为何她如此优秀!

无独有偶,此前,上海初中生顾则行在翻看《中国历史地图册》第41页时,看到了一张引用两枚古钱币照片,文字标注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铜钱太和五铢和宣和通宝”。可是根据他的历史知识,宣和通宝的“宣和”并非北魏孝文帝的年号。他随即上网查阅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又参考了其他古钱币书籍,确认“宣和通宝”是宋徽宗时期所造。并对教材提出了质疑。

而该教材的责任编辑张怀则表示,教材此处确有不妥。宣和通宝钱币在孝文帝时期存在过,只是时间很短,因此存在争议。最终,出于教材需严谨、科学的角度,出版社会考虑在修改教材时将这一处图文删掉。
沈阳12岁的小崔也发现了沪教版英语教材上的错误。他发现英语书上单词“Bee”上面的图片并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蝇!


发现问题后,小崔和妈妈给上海教育出版社打了电话反映问题。出版社经过专业的核实后,也确定了教材图片确实出现了实施问题,并表示因需向教育部报备、送审等问题,教材上的错误图片会在下次重印时再进行替换。同时,出版社也对同学的细心表示了感谢和认可。
学生给教材纠错,可见他们知识的全面性和学习态度的严谨。“年少而博学”的背后,也有家长引导的作用。如果家长没有带他们逛博物馆、动物园,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又在他们提出质疑时置之不理,也不会有这种纠错的新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