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卷 (只是我的理解)网页浏览更好
第一章
商品:为交换(出售)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价值(交换价值):不同商品只有量的区别,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使用价值:不同商品有质的区别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例会随时间或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商品如何满足人?
直接满足:作为生活资料 间接满足:作为生产资料
商品的属性
自然属性 和 本质属性 从而具备有用性,使商品有了使用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影响它的只有它的数量,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使用或消费商品才能实现,也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交换的显著特点,就是商品中剥离了使用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关系一体两面)
导图
➡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 ➡
劳动 商品
➡抽象劳动 ➡ 价值 ➡
导图
铁 ➡ 冶铁劳动 |
衣服 ➡ 纺织劳动 | ➡抽象化 变成抽象劳动 同时 铁 衣 桌 也被抽象化
桌子 ➡ 砍树劳动 |
成为不具备使用价值的商品 ,那么只有价值的商品,决定它的价值只能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在同一社会条件下,计算商品的价值的劳动量是按照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只能在交换中体现
导图
商品中抽象的人类劳动 ➡价值
⬇
价值在交换中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
价格
———————————————————————————————————————
价值形式:价值的表达形式
价值形式的演进过程:
简单,个别,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简单,个别,偶然的价值形式:10斤大米=1只鸡
注意点1;等价两侧地位不平等 左边为主导地位,右边为从属地位
注意点2:等号的含义 =代表两者的价值相同,而不是两者是同一个东西
注意点3:价值形式并非价值本身
扩大的价值形式:1斤大米=很多东西(仍有换不到的东西)
简单的价值形式 变成 扩大的价值形式(10斤大米可换更多东西),但本质仍是 物物交换
缺点:1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未完成 2价值形式是杂乱的 3每一种商品都有无穷无尽,并不统一,不同的价值形式
从等价形式看,第一,由于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都是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并且会排斥其他的等价形式,所以存在着局限性;第二,虽然每个特殊的商品等价物中包含着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但都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因而是不充分的。体现在有人不想跟你换东西,即使等价,因为不需要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某一种商品来表现。如:1斤大米=任何东西
一般等价物的条件:1人人需要 2不易变质,易储存 3易分割 4价值大,便于携带
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由黄金或白银来充当。
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结果。
—————————————————————————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如何理解?某些商品被赋予特殊属性使其超越其自身的原本价值。如:品牌效应,明星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商品的价值体现在交换上,因此是物与物的交换,而物的生产者人却是看不到的,然而商品的价值高低又主宰着生产者的命运,这种神秘的性质,从而诞生了商品拜物教。
例子:某工厂生产明星代言的鞋子,价格高于自身的价值,同时鞋子的销量高低又反过来影响工厂的利润。
人-物-货币-物-人
——————————————————————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尺度 一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10斤大米=1g黄金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货币价值 商品价值 商品价格
商品交换的过程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实现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卖),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买)。
这两个过程的统一(买与卖)则是:为买而卖
由买与卖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形成一个循环,被称之为商品流通
在商品流通中,这个流通过程是持续的,它不会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后就结束,货币也不会在一种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后就消失,它将不断地停留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 因此,货币取得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流通变现商品流通的过程,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现了商品形式变换速度。
贮藏手段(贮藏金银)
货币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使得人们倾向于贮藏货币,积累货币。
在金属流通中,货币贮藏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其中最重要是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
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具有伸缩性,因此,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而这条件只有通过货币的贮藏形式才能实现。
支付手段(交货交钱不同时)
一个商人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以货币的代表身份来购买商品。在这种交换关系中,前者成为债权人,后者成为债务人,这执行了它的一般职能:支付手段。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后果
1,产生信用货币,支付手段的货币占据大规模交易的市场,而金银铸币则被挤到小额贸易中去
2,原本以实物交的地租和赋税等,由货币代替。
3,必须积累货币,还贷款,
世界货币
马克思说必须由贵金属充当,因为货币一旦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它的符号价值的影响力就失去了。 然而,如今的世界货币为美元。
------------------------------------------------------------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说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这是为买而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G(货币)-W(商品)-G‘(货币),这是为卖而买(资本总公式)
两者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决定他们的具体因素或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是矛盾的统一体
其中G’=G+ΔG,ΔG就是原预付货币上的增殖额,又被称作剩余价值。
这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就是资本。
这种货币的所有者也就是资本家。
剩余价值如何产生?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可是不论交易过程中是否平等,总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因此贱买贵卖最终会中断。显然,在流通之外,价值也无法增殖,货币也无法转化为资本。那么一定存在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也只能是价值本身—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作为买者和卖者,劳动者与货币所有者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劳动者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并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由生产(自己)和延续劳动力(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依靠它产生比它自身的更大价值,资本家通过支配劳动力来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内进行的。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似乎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旦离开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的假象就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