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都有强悍的部队,可惜都挤在一起
说起战国七雄,大家已经很熟悉吧。秦、赵、魏、韩、楚、燕、齐这七雄在战国时,个个都是雄霸一方的霸主,他们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拼杀而出,他们手里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七雄手里的王牌部队。

武陵铁骑—赵国
武陵铁骑是赵国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一手创立的,实行的是骑马作战,胡服骑射,来如风,去如影,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支骑兵部队。这支骑兵部队,让赵国所向披靡,灭亡了中山国,击败了林胡等少数民族,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甚至他们还在秦国内乱的时候,替他们立了一个君主。当时,杀神白起也刚出道,面对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办法。
击刹弩兵——韩国
韩国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周边的强国可不敢轻易的欺负它,因为韩国有击刹部队。他们是韩国三军中的精锐,人人一把弩箭,可以准确命中百米外的目标,属于第一支远程攻击部队,在战国里独树一帜。很多战国名将像白起等,每次跟这样的部队交手的时候,都是非常头疼的。

技击骑士——齐国
春秋后期,齐庄公招募的勇士,组建了一支劲旅“持戟之士”,也就是著名的“技击之士”。齐国尚武,热衷私斗,所以技击之士个个武艺精湛。加之严酷的训练,齐国技击弓马娴熟,能征善战,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桀骜不驯,为齐国埋下了隐患。齐国凭借这支精锐曾击败强大的晋国和后来的魏国,一度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齐威王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更新武器装备,重用能臣干将,齐技击的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齐技击在桂陵和马陵击败魏军,硬生生将魏国拉下霸主宝座。有了齐技击的强势出现,齐愍王先后向韩、楚、秦、燕、宋等国发生战争,将齐技击的声誉推向顶点。
齐湣王时期,齐湣王与“齐技击”的统帅田文矛盾激化,爆发了内乱,引发了“五国灭齐”,齐国技击在这场战乱中大伤元气,再无往日威风。
魏武卒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的危险。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魏国国君魏文侯成为最早变法图强的君主。他任用瞿璜革除弊政,通过李悝发展经济,重用吴起改革军事。很快,魏国呈现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吴起组建了一支名为“武卒”的精锐部队。“武卒”的选拔条件相当苛刻,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头戴盔甲,身着保护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背着强弩和50支弩矢,携带三天军粮,在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有资格成为武卒。从装备上看,武卒属于重装步兵,能在不同距离对敌人造成伤害。武卒个人总负重达50余斤,加上出色的战斗技能,其战斗力在战国群雄中鹤立鸡群。在鼎盛时期,魏武卒约有5万人。吴起率领魏武卒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战平八场”的惊人战绩。在阴晋之战中,5万魏武卒对阵50万秦军,以一当十,杀敌无数,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魏文侯死后,魏国人才不断流失。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魏惠王重用德不配位的庞涓,使魏武卒在桂陵和马陵,遭到齐国的迎头痛击,精锐损失大半,魏国因此转入颓势,盛况不再。公元前293年,秦国与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爆发战争,秦将白起避实击虚,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由此,魏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秦锐士, 2.0版魏武卒
国尉司马错在魏武卒的基础上,创立了“锐士”。他对十万秦军士兵进行了筛选,首先要通过体能测试。在魏武卒负重的基础上,外加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和一面牛皮盾牌,总计约八十余斤。除此以外,还要进行技能测试,一方面考核个人使用各种兵器的搏斗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各种阵式结阵的团队作战能力。通过测试的士兵,成为“锐士”的一员。“秦锐士”上马能斩赵边骑,下马能敌魏武卒,类似于现在军队中的士官,是全能士兵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锐士”的千人队队长正是“人屠”白起。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锐士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士气高昂,成为秦军攻坚克难的尖刀部队,天下震惊。在战国末期,荀况所著《荀子》中,对秦锐士有这样的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说明当时秦锐士的战斗力冠绝天下,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
燕国的部队,据说有个辽东尖兵,但是没啥史料,还请各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