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越大越容易转移?肿瘤转移与哪些因素有关?
恶性肿瘤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就是易复发、易转移,而一旦复发转移,治疗难度就会增加,最终使许多癌症患者丧失生命。对于癌症转移,很多患者认为,肿瘤长得越大,转移得越快,这种说法是真的吗?癌症转移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一、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
我们先看看癌细胞是如何转移的,癌细胞的转移途径有以下4种:
1.直接侵犯:
癌细胞直接向周围组织浸润,如直肠癌可能侵犯附近的膀胱、尿道,女性的子宫、阴道,男性的前列腺等,从而引发继发性肿瘤;
2.血行转移:
癌细胞脱落浸入血管,并随着血液到达全身,那些血供丰富的器官或组织更适合癌细胞生长,从而出现转移,比如转移到肝脏,引发转移性肝癌,还有肺、骨、大脑等也是常见的癌转移靶器官;
3.淋巴转移: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但当癌细胞逃脱免疫系统的追踪,就会通过淋巴循环进行转移,如乳腺癌可以转移到腋窝淋巴结、锁骨淋巴结,肝癌可转移到肝门区淋巴结等;
4.种植转移:
癌细胞脱落后,会穿过腹膜、胸膜、心包膜或蛛网膜下腔的表层,从而种植到其他器官或组织表面。比如胃癌细胞可下行至盆腔,如果落到卵巢上,就会形成卵巢转移瘤,这种瘤被称为库肯伯格肿瘤。

二、肿瘤越大越容易转移吗?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肿瘤的大小与是否会转移没有必然的联系。
临床上,有的患者确诊时肿瘤已达10cm,经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出院回家后活过了好几年,而有的患者确诊时肿瘤仅1cm,进一步检查却发现已经出现远端转移。
因此光看肿瘤大小来评估转移风险是不靠谱的,肿瘤会不会发生转移,需要综合以下几点因素来判断:
1. 肿瘤的恶性程度
有的癌症本身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容易转移,比如恶性黑色素瘤,可能生长不到1cm就已经转移到周围淋巴结,甚至转移到肝、肺、脑等远处器官。

胰腺癌也是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很容易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由于胰腺血管、淋巴管丰富,加上胰腺本身包膜不完整,因此早期就会发生转移,肝、脑、骨、肺都是常见的转移靶器官。
2. 肿瘤的病理类型
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转移的概率也不同。拿常见的肺癌来说,肺癌可以分为肺鳞癌、肺腺癌、小细胞肺癌。相比之下,小细胞肺癌分化程度低、生长快,很容易通过血液或淋巴管侵袭到别的部分。相反的,肺鳞癌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病程较长,且不易转移,往往长得很大了,但还是局限在胸腔。

3. 肿瘤的分化程度
肿瘤的分化程度往往代表了肿瘤的侵袭性,分化程度越低,说明与正常分化细胞的差异越大,活跃性越强,侵袭性就越强,越容易转移,预后也较差。反之,分化程度高的癌细胞更接近正常细胞,也就越稳定,生长得越慢,发生转移的机会也越少。
4. 肿瘤的生长部位
通常血流丰富、淋巴密集的部位生长的肿瘤越容易发生转移,因此像肺癌、乳腺癌、肝癌等癌症的转移灶能够较早发现。而生长在盆腔的恶性肿瘤则可通过种植转移形成转移灶,所以转移率也比较高,即便病灶还很小,也可能发生转移。
此外患者的身体状态也会影响转移率,如果患者体质较弱,免疫力低下,那么就难以抵抗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类患者往往面临着更高的转移风险。
【关注公众号:爱递医学汇,了解更多癌症相关知识,加入全国抗癌病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