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点|中国国家植物园选址宜慎重

2022-01-14 11:34 作者:中国绿会  | 我要投稿

2022年元旦刚过,读到一则重要消息“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网上转发此消息的很多,说明大家关心这件事。



我个人感觉有点突然,但也不算太意外,之前也听到一点风声。放在20年前,我也赞成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但是经过多年学习,我觉得“批复”这件事有点草率。坦率说,北京不适合设立国家植物园。


我国长期没有法定国树、国花,没有国家自然博物馆,没有国家植物园等,这些与国际地位不相称,与重塑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不匹配。考虑到中国有三万多种植物,植物生命多样性极为丰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有必要尽早建立国家植物园。问题是,这个国家植物园应当建在哪里?


植物的生长,高度依赖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和孔隙度等自然条件,建立大型的国家植物园与建立股票交易所、银行、体育场馆、大剧院、博物馆非常不同,选址必须首先从有利于种类繁多的植物在户外自然生长的角度考虑。有关部门事先要评估项目风险,考虑一旦失败将导致的不利影响。其次要从科研实力、文化、交通等方面考虑。北京是中国首都,优先想着把国家植物园设在北京,符合许多人的预期,况且北京有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北京市植物园、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园、陶然亭教学植物园等众多植物园,园艺园林工作基础扎实,有很好的积累,但是细致思考后会发现,这些都不应当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北京不适合设立国家植物园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1.北京纬度偏高、雨水偏少,户外可栽培并使之生长良好的植物种类很有限。即使一些物种可以成活,养护的成本也会很高。以蕨类为例,在北京户外能够栽活多少种蕨类物种?蕨类专家心里很清楚,少得可怜。指望把大量物种放在温室内养护,也不现实,那得建多大面积的温室啊!给游客看一看可以,实现保护根本就不可行。


2.北京用地本来就紧张,不容易找到足够大的园址。将北京香山地区的南北两个园子合并管理,以此为基础再适当扩展,园区依然显得太小,未来发展受阻。北京周边倒是不缺少山地,但是土层薄,肥力差。北京已经集中了过多的机构,现在正考虑和实施把一些非首都功能向外转移,为何还在此设立一个新植物园呢?不如把它设在别的省市,让那里获得空前的发展机会。可以想到,国家植物园将是重要的科研场所和旅游目的地,对扩大所在地的社会影响力是显然的。


3.比较而言,就“尊重自然”“保护第一”“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彰显生物多样性魅力”“世界一流”来考虑,北京与昆明、南宁、武汉、西安、南京等地相比,并无优势。不但无优势,还有明显劣势,因为北京地区本土植物物种数不算很多,北京不是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北京的野生植物种类不到秦岭地区的一半,就特色物种而言甚至不如东北地区,跟华南、西南地区更是无法相比。假定在北京建立了园家植物园,上述目标如何实现?几乎可以肯定,很难实现。


4.最近若干年,学界似乎很流行“迁地保护”,动不动就提“迁地保护”。对于大量物种而言,这样做根本不现实。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一种植物哪那么容易就被人类迁地保护了?“迁地保护”有利于上项目、争经费、发表论文是事实,对极个别的物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研究实现暂时保存,也是事实,但是它不是长久之计,不具有普遍性。“迁地保护”的有效性需要长时间检验。目前,操作上不宜一拥而上,那样做反而是在破坏珍稀植物。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相当一部分植物物种已经被迁地保护了,似乎成绩很大。实际上非常可疑,养活了若干植株个体并不代表此物种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众所周知,植物园、试验田里栽种的植物,其基因多样性很差。


我个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家植物园的功能定位,重新考虑其选址。


也许,所谓的“设立”仅仅是在某处挂个牌子,相当于设一个“办事处”,而不是实打实地做事,若那样的话,我上述的担心完全多余。


声明:我不是植物界的专业人员,我只是一名植物爱好者,对生物多样保护和新型植物园理念略知一二。我与任何相关机构、植物园均无利益关联。现在也不知道原来的“请示函”是哪些专业人员起草的。不知道也好,可以对事不对人,避免尴尬。据我了解,圈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但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想得冒犯,业内大人物更是。但建立国家植物园不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学科的私事,作为普通公民应当关心一下。


我表达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如果由于我的无知而得罪哪位专家、朋友,提前道歉。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绿会融媒为生态文明的思考者、践行者提供交流平台。欢迎争鸣。)


作者:刘华杰

北大哲学系教授

2022年1月4日

观点|中国国家植物园选址宜慎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