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相1——从东汉佛教发展,再到画佛画的曹不兴,再到孙权,孙皓,康僧会以及其他
世界真相——1.莫名其妙的从曹不兴佛教画中发现的东西
一、前言
本文感谢 @巫师72 @神武大天道太祖 对本文的十分强力的启发和讨论,如果没有你们本文难以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完善的框架结构
友情提醒,本文中的某些观念,颠覆你的日常认知,如果你想看的话,就当我和我上面两位感谢的朋友纯粹就是扯皮罢了,本人也不是什么专业的文章写作。
二、佛教发展与夺舍
好了闲话不多说,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
我们都知道,东汉明帝时期,就已经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不过事实上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十分迅速。
从白马寺建造完成之日开始,佛教便开始不断传播,到了汉献帝时期,笮融通过侵吞广陵、下邳、彭城三郡运输到东海郡的粮草后,在下邳郡修筑佛寺。
“要下邳郡人民日夜诵读佛经,这使得附近各郡的和尚、尼姑和佛教徒迁入下邳郡,前后高达五千多户之多。每到佛祖诞辰(农历四月八日),举办“浴佛会”,光是在路旁设酒宴的费用要用亿为单位来算。”
而这种笮融在下邳郡大搞佛教,也对日后江东地区的佛教传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也同样是在汉献帝时期,康居国人,康孟祥在兴平元年(194),外国沙门康孟详在洛阳译《四谛经》为汉文。其先后所译者,又有《太子本起瑞应经》、《兴起行经》、《梵网经》、《舍利弗目连游四衢经》、《报福经》等多种。至建安二年(197),又与天竺(今印度)沙门竺大力合译《修行本起经》。建安十七年,又与外国沙门昙果合作译成《太子中本起经》。也同样对中原地区佛教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说佛教在江东和中原地区传播,相对于蜀中地区影响更为宽泛(蜀中主要是以天师道为主)。
三、曹不兴和夺舍关系的推测
在这一部分正文写作之前我们要科普或者说,讲述一个观念,那就是夺舍!
夺舍准确的定义说,是自己的灵魂将他人的灵魂挤出体外,从而达到某种目的来进行的。
不过在了解夺舍概念之前,要有一个天上有神仙的观念——就算没有,你至少可以有一个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
(如果觉得不可思议的话,以下的话,就当笔者纯粹扯皮)。
有人会问笔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曹不兴呢?那曹不兴和夺舍,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我们来好好了解曹不兴吧!
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又与赵达的算术、严武的弈棋、皇象的草书等号称“吴中八绝”。
这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画佛教画的人。他也善画龙、虎、马及人物,有“落墨为蝇”等传奇故事,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相传其所画龙头令谢赫叹服不已。画迹今已不存,据《贞观公私画史》载,作品有《青溪龙》《赤盘龙》《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夷事夷兽样》《桃源图》等,惜早已散佚。
而曹不兴的经历,可以说也和佛教寺庙有关。
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至吴都建业(南京)弘扬佛教时,吴大帝信服其教法而创建本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称佛陀里。由此因缘(原误作“因绿”),江南佛教遂兴。
而这其中曹不兴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孙权在建造建初寺的时候,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
曹不兴随后的艺术风格将佛教画的内容更趋近于中土,也从这之后江南地区的画家也就多了起来,而这其中的张僧繇,也是画寺院画出名的(著名的成语画龙点睛的出处就是因此而来),可以说和曹不兴是一脉相承。
不过其实,在建初寺建造和康僧会到达建业之前,其实还有一位月氏国僧人,支谦。
其活动时间为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长达三十年,而且担任了吴太子孙登,孙亮的老师,这其中和孙权接触繁多。
而曹不兴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这个时间和支谦、康僧会二人在吴都建业,且修筑建初寺的时间相吻合。
而孙权的统治风格在夷陵之战前后变化十分巨大,以前可以说提拔人才是毫不吝惜的,但是在暨艳案之后,性格逐步变的暴躁多疑,再加上隐藩间谍案,使得其对朝中大臣信任度,每况愈下,这种性格的变化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
这让笔者很难不怀疑,孙权是不是被夺舍了!因为被夺舍的人,由于自身灵魂被替换,整个人心性大变,而且从吴国其他臣子传记的旁证来首,孙权这种心性变化属实是变化无常。
对待张昭也是如此:
孙权由于遣使前往辽东失败,试着被杀,感到后悔,数次派人请张昭上朝无果,但又不愿道歉示弱,于是下令用火烧张昭的家门,以此逼他出门。但这方法也没吓倒张昭,因此孙权只好又下令将火又扑熄。最后孙权在张昭家门前久站不去,张昭才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门与孙权和解。
这种做法与行为,在三国其他的君主里可以说是独一份的行为了!
而随着年级的增大,孙权的这种多疑不信任,甚至残暴,愈发凶残!
这更加让笔者怀疑是孙权是被夺舍了!而且原因也很简单,孙权想要长生不老,先是派遣卫温、诸葛直去求夷州(台湾)、亶州求取丹药。
但是丹药没有取成,而是杀了卫温,诸葛直。
这样的事情放到以前的孙权的身上,是很难想象的出来,竟然会这么做!(虽然说是求取丹药,但也发现许多岛民)。
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的心境更容易被佛教吸引,而且从对支谦,以及康僧会的默许态度上,甚至修筑寺庙,竟然如此包容——这中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我怀疑孙权被夺舍了!
(前方高能推测!)
不过这一切都要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笮融。
而之前提到过笮融不仅举办“浴佛会”,使得下邳郡周边百姓读佛经,为此前后引发的迁徙高达五千户的和尚,尼姑,佛教徒。
从史书上,笮融不仅阴险狡诈,而且残忍噬杀,屡次对那些曾经对他推心置腹的人痛下杀手,但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些时候令人费解。
但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所做的这些是要给某些东西予以邪恶的祭品,而这一切的目的可以说,在最低层次,达成自己的一己私欲,如果向高层次说的话,目的则是为了什么呢?,废这么大的阵仗去做法事是为了什么?(以下部分是作者瞎说了,可以当我胡言乱语)
如果这一切都要串联起来的话,那只有一个目的是夺舍,但对于要夺舍哪个人,笮融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
但如果换个概念来说,笮融这个恶魔的魂魄,要考虑自己寻找另一个躯壳作为栖身之所,这对于他来说越年轻越好,对于一方豪强的笮融来说,江东豪强孙坚的儿子孙权自然而然成为了目标——不过关于两方的联系,这只能说是推断,可以当我胡说。
而夺舍完成之后的代价,就是更疯狂的劫掠钱财,杀人养魂,所以笮融这些行为,也能从神仙的角度上做到了解释。
而孙权的经历一直以来也是顺风顺水,可以说毫无波澜,甚至攻伐黄祖成功,等到了东南安定,一切的一切开始复原了,孙权那种多疑,甚至略有残忍的一面显露了出来,也随着孙权年龄的增大,对于长生的需求也是无以复加,于是就有了卫温和诸葛直探访夷州,亶州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九转丹药,结果没有找到,于是就有了后面要提到的事情。
——
可以从曹不兴(222-247年以后)、支谦(222-253年)、康僧会(247-280年)生活的时期来说,孙权夺舍他人的可能性十分之大。但是当时的夺舍手段,除了如笮融一样,找一群信徒教众,做类似于血祭的方式为,还就就是相当于鬼画符的行为。
而这种鬼画符的操作,只能由曹不兴操作完成。
下面说说曹不兴绘画能达到什么程度,
在赤乌元年(23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他便让曹不兴把龙的形状画下来。曹不兴画的非常成功于是得到了孙权的赞赏,珍藏于秘府。
而这副画在宋文帝某一个历史时期,干旱,几个月滴雨未下,人们天天跪在地上,虔诚地向苍天祈祷,也不管用。后来,不知谁的主意,取来曹不兴画的龙放在水旁,不一会儿,果然雷声隆隆,大雨倾盆。
再加上点墨成蝇的典故和张僧繇的画龙点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都是传神——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活物一般!我们更加相信是如此。
而画龙点睛的本质就是,点的就是魂,如果没魂,一切都没有用。
上述这些行为,既肯定了孙权被夺舍的事实,也肯定了一个事实,就是孙权夺舍他人以求得长生,而这个人——正是孙权的第二任太子孙和的儿子,吴末帝孙皓。如果没有曹不兴做中介,孙权夺舍孙皓的过程很难实现。
而从后续的史书上来说,孙权被夺舍的效果不错。
孙皓一开始也是励精图治的,甚至到后面有时候表现的极其机智,但很多人都认为孙皓刚愎自用,以至于吴国灭亡。
可实际上,孙皓可以说算是个老倒霉蛋了,从被自己的爷爷孙权夺舍开始,再到自己曾经一度灭佛,康僧会的阻止开始。
可这里又有个疑点,孙皓大后期的聪明行为,比如训斥贾充,讽刺王济,都发生在康僧会死了之后的事情。——大家想想是不是很诡异?
可以说,当一个人失去魂魄的时候,麻木不仁,而当一个人残忍噬杀,实际上是要把别人的生命作为自己生养的血汗,可以说孙皓各种的残暴行为——都可以有所对应起来。
而孙皓先是和康僧会辩论,再到不敬佛,再到敬佛,再到后面残忍行事,再者。。。从励精图治,再到亲近贤臣到杀贤臣,都有着鲜明的对比。
很多人都觉得难以联系,但笔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手心冒汗,第一周写的时候后背发凉。。。
随着孙皓进入洛阳,三国一统,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
可是紧接着又出现——司马炎励精图治之后,变的愈发贪图享乐了——但和孙皓相比不是残忍噬杀。。。。
而这一切,都掀开了一条线路,就是夺舍,而孙皓这期间辱佛的代价——五胡乱华、
而五胡乱华时期,,,佛教在中原大地的发展,比起东汉三国时期更为迅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