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打日本,高丽夹在两国间的尴尬,父子俩接受采访互相打脸

读元朝历史都知道一件“大事”就是忽必烈曾经两次征讨日本。日本别看今天跟中国往来方便,在古代这可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太平洋可不像地中海,遇到风浪,翻船几率可是相当高。元朝组织舰队征日本那绝对算是“远征”。
看了前面这段,如果觉得今天是讲元朝是怎样千辛万苦的征日本那就错了。不说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说说儿子“打脸”父亲的话题,高丽国在元朝打日本态度上为啥翻脸比翻书还快。为了了解情况,我们还特地采访了两位国王。

说高丽翻脸,先简单科普一下对于国内朋友相对“冷门”的高丽国。
高丽王朝估计大家应该都清楚,就是朝鲜半岛上国家。朝鲜也跟中国一样,经历了几个朝代,其中高丽王朝就是其中一个。高丽王朝还给朝鲜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英文Korea是高丽的音译。当初阿拉伯人把高丽这个词传到欧洲的时候,经过几次变形就成了Korea。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高丽,这个时候中国还是“五代十国”时期。说到王建,大家不要误会,他跟前蜀那个王建并不是同一个人。到了蒙古崛起之后,高丽也不能幸免开始受到蒙古大军的威胁。到忽必烈为止,蒙古大军多次攻打高丽。虽然高丽早就投降,但是由于国内武臣势力交替执政,高丽也是归顺后又反叛。由于在陆上打不过蒙古人,高丽把都城从朝鲜半岛的开京搬到了江华岛上。
1260年高丽国在蒙古做人质的太子王倎因支持忽必烈争夺汗位,算是压对了宝。这个王倎回国后继位就是高丽元宗,还改名叫了王禃。作为第一个支持忽必烈的藩属国,蒙古跟高丽的战争算是结束了。但是前面说了,高丽是武臣把持朝政,这个王禃就是个吉祥物。

到了公元1270年,王禃利用自己朝拜忽必烈的机会说了国内状况。作为自己亲信小弟,忽必烈当然要支持。于是,在蒙古和高丽的联合打压下,王禃算是正式掌控了高丽国内的局势。作为交换条件也由于局势稳定,王禃搬回了自己的都城开京。
科普了高丽国,我们再换回习惯的视角,看看忽必烈为啥突发奇想要打日本呢?
说到打日本,其实还是高丽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由于高丽跟日本比较近,交流比较多,对日本相对熟悉。据《元史》记载:“以高丽人赵彝等言日本国可通,择可奉使者。”公元1265年,这个赵彝跟忽必烈说可以互相来往,而且还说日本国有财富。对于忽必烈为什么打日本,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而更为关键的是,日本还真的很“配合”。不管忽必烈咋想的,日本就先把脸给伸过来了。一副“快来打我”的样子。
一开始忽必烈还派使臣前往,但是三番两次,这个日本对大元皇帝根本就不搭理。忽必烈这火气就上来了,日本必须打!当然,忽必烈不可能因为生气打日本,还有更多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本身就有劫掠的习性,跟历史上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当然,劫掠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忽必烈这么热衷于打仗,劫掠财富也跟自己的本国情况有关。
元朝跟历史上其他王朝不同,他的法定货币不是铜钱和银锭,他的法定货币是纸币。是不是看起来很高级?但是没有经济学的元朝可把这个纸币给玩坏了。元朝以及他的前身蒙古将领能够保持忠诚和勇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汗给他们丰厚的赏赐。
而元朝的做法也比较奇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超前消费”。他给这些士兵和将领发工资都是用纸币,而这些纸币很多都是新印的。如果不打仗,掠夺财富,那这些货币流通到市场后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只有不断的胜利,利用战争的胜利品投放市场,才能弥补超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
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就是公元1274和公元1281年两次。第一次攻打和第二次完全不同。第一次主要就是试探和摆出日本不给面子要讨伐的姿态,兵力也是以高丽和女真杂兵为主,只有一万五千人。

第二次则更多是消耗国内不稳定因素。在灭掉南宋后,虽然大量的财富弥补了战前已经接近崩溃的通货膨胀问题。但是南宋大量的降兵和高丽和平后过多的高丽兵同样也是忽必烈的心腹之患。为了消耗这些兵力,攻打日本当然是个又可以捞钱平抑物价,还可以让这些不稳定力量消失的好机会,第二次远征兵力达十四万,其中十万都是江南降兵。(参看CV5204360)
根据《高丽史》记载:“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势也,请令高丽、蛮子征日本,勿遣蒙古军。”高丽人中的“高奸”也说以夷制夷是中原王朝长期使用的方法。希望用高丽兵和江南兵攻打日本,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转移国内矛盾。
这是忽必烈的高瞻远瞩,高丽国未必能明白。而且第一次攻打日本,更主要的是试探,规模远没有第二次大。王禃所能知道的就是大元要打日本,而高丽国成为了前进基地。
但是,就是这个国王,竟然在忽必烈征讨日本的过程中消极抵制,极其不配合。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为小国的高丽,王禃是觉得自己命长了?还是他发现忽必烈的目的了?
这里就还是要从高丽第一次陪蒙古使者到高丽说起。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出自己的使者黑的、殷弘想要通过高丽人做向导到日本去。而此时的高丽态度极其不积极。王禃派出的使臣陪着蒙古使者特意到巨济松边浦,让这两个人看看大海。看了大海的蒙古使者可没有心情大好,而是心情不好。这么大的浪,出海还不得被浪给拍死?于是,这次出使就不了了之了。

使臣回国后,忽必烈觉得这事没有这么简单。如果真的像这俩人说的这么凶险,你高丽怎么跟他们通商的。于是乎,迫于无奈,高丽只好以路途凶险就不让天朝使臣冒险为由,让潘阜自己带着国书出使日本。
当初支持忽必烈的王禃,为啥这个时候变得这么消极呢?为此,我们特地请来了高丽元宗王禃做客来一探究竟。
问:王禃先生,你这么消极,不怕惹怒了忽必烈,自己被废了吗?
答:当然怕元朝,但是这也是小国生存之道。我们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国旁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这个庞大的国家一直远远先进于我们。我们没有被同化,还能继续生存一个最大的原则就是“敬而远之”。
别看我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全都照搬中原,实际上我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比如我们婚姻思维就与中原很大不同。我们结婚都是同血统的宗亲之间通婚,而与他族或者国外通婚基本不多。我们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不能被同化掉。
至于不让蒙古与日本交往,那是肯定的。如果蒙古与日本交往,肯定是要以我们高丽作为中转站。到时候大量的蒙古官员和军队都会到高丽来。而且忽必烈的国书事事以大国自居,到时候两国开战,我们高丽不仅要承担后勤,还得出兵协助。(《元史》记载忽必烈的国书中有:“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整篇下来基本就是自己是世界之主的语调。)
问:王禃先生,也就是说你消极只是因为这会扰乱你国家,并且影响独立自主?高丽现在的状态,就算蒙古不征讨日本也不是很独立啊?而且没有忽必烈帮你,你连权臣都除不了。
答:说到这里,就说到我的痛处了。其实我原本利用金俊和林衍有矛盾除掉了金俊,但是谁知道林衍又成了权臣。最后我也是被逼无奈才依靠忽必烈的力量的。我本来就是想做一个独立的国王,谁知道只能被别人摆布。

其实公元1270年忽必烈大汗帮我夺回王位后,我也试图找到个办法让高丽既能自主又能保持跟蒙古关系的办法。因为没有蒙古的支持说不定什么时候武臣政治就又来一次。而如果没有武臣政治,蒙古的驻军和达鲁花赤对我们的监视也相当难受。可能朋友们不知道达鲁花赤到底是啥,这就相当于给我们高丽派了一个总督。
为了找到平衡,还是让我们想到了就是联姻。让我的儿子娶蒙古公主为妻,我们就是他们的驸马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以驸马的身份管理国家。但是这事虽然也得到大汗的答应了,东征日本的事还是得履行。无奈,能保住国家再说吧。毕竟有大臣都想趁东征日本时机把高丽变成郡县了。(《元史》:以攻日本为名,乘势可袭高丽,定为郡县。)
如果说我被人摆布是因为国内没有枪杆子,只能靠忽必烈大汗,我认命了。而除此之外,国外的原因也很实际。因为一旦蒙古与日本的战争爆发,我们高丽将再次受到严重的“倭寇侵扰”。
我国自古以来就长期受日本倭寇的侵扰。据我们本国《高丽史》记载,高丽高宗十四年(1227年)四月倭寇就来了。而在这之后,倭寇也是时常侵扰我国。激怒日本后,我们高丽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而且一旦倭寇侵扰严重,我们就不得不寻求蒙古大军的庇护。而且一旦开战,很有可能再次让武臣势力掌权。所以,不想让武臣势力死灰复燃,又不让蒙古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日本。但是,貌似我们的努力白费了。
虽然忽必烈大汗让我们出使,我们还要表现跟蒙古不是很熟的样子。为了不让日本多心,我还特地附了一封自己的国书,我们一定要表现出我们是被忽必烈逼迫的样子。(《高丽史》记载:“倭寇金州,防护别监庐旦发兵捕贼船二艘,斩三十余级且献所获兵仗。五月庚戌倭寇熊神县,别将郑金等潜伏山间,突出斩七级,贼遁。”高丽递给日本的国书中有:“其旨严切,兹不获已遣某官某奉皇帝书前去贵国之通好。”)
问:看来王禃先生很无奈。我们也知道,王禃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武臣势力控制。根据王禃先生的表现,不想让蒙古和日本交往到底是武臣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呢?
答:这个真的是我的意思。虽然由于我太听忽必烈大汗的话导致了权臣林衍等一杆“要尊严”的大臣把我给废了。但是,自从忽必烈大汗恢复我的王位后,我也在绞尽脑汁寻求高丽的独立。不然,怎么会想到给我儿子找元朝公主的要求。而且还多次到元朝恳求。请允许我这个时候叫他元朝。因为忽必烈大汗公元1271年已经定国号为“大元”了。

如果没有与元朝的联姻,我们肯定会比现在要惨。我儿子会告诉你不联姻到底是什么后果。你们还是采访我儿子吧。
从对王禃先生的采访我们可以得知,虽然他前期被武臣控制,后期被蒙古控制,但是还是有着一颗高丽“独立自主”的心的。但是根据历史来看,自从蒙古大军在公元1270年消灭了高丽最后一个武臣政权“林氏政权”后,高丽完全被蒙古控制。所以,王禃先生因为惧怕日本“倭寇”的侵扰和蒙古大军长期把高丽当做前进基地,从而阻止日本和蒙古交流的努力彻底白费了。那我们接下来采访下他的儿子忠烈王王昛先生。
王昛先生当太子的时候叫王谌,后来改名王䞐,最后叫王昛。我们就叫他王昛先生吧。在王昛先生的时代,高丽彻底“元朝化”。娶了元朝忽必烈的亲生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还在高丽玩了一把元朝版的“剃发易服”。整个高丽来了一次“元朝热”,剃头梳小辫子还穿蒙古的衣服。我们现在就问王昛先生几个问题。

问:王昛先生你好,在你的治理下,高丽彻底“元朝化”。在征讨日本过程中,您也是相当积极。有国人说你是“高奸”,那您到底为什么要跟着元军征讨日本还这么卖力呢?(根据《高丽史》记载,公元1278年忠烈王上书:“日本,一岛夷耳,恃险不庭,敢抗王师,臣自念无以报德,愿更造船积谷,声罪致讨,篾不济矣。”以及公元1280年:“小国已备兵船九百艘。。。。庶几尽力以报圣德。”)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是很冤屈的。我表现积极,讨好忽必烈陛下(由于元朝已经建立,我们就叫他陛下吧),实际上是为了我们高丽国啊。我积极配合东征日本,还穿蒙古衣服和发型,把自己的官员全都降一级称呼,甚至还给元朝进献美女。自己从高丽国王变成了征东行省的“省长”,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作为藩属国的诚意啊?
而且自从我娶了元朝公主,我们高丽都是宗亲间结婚,这对我们高丽是多“毁三观”的事情。我父亲事后才同意的。但是此后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和平的日子。在我的统领下,元朝官员和军队撤走了。我们也要回了曾经侵略我们的土地。我哪里做错了?而且,积极配合元朝,也是我政治根基浅决定的。

我在当太子的时候长期在元朝生活,在元朝的日子比在高丽的日子都多。在朝中没有根基,我不依靠忽必烈陛下我能依靠谁?而且,自从第一次东征日本后,由于部队主要是以我们高丽军和女真军为主,激怒了日本。日本倭寇对我们的骚扰很严重。公元1278年,忽必烈陛下又撤走了在我们高丽的“镇戍军”。我可是没有安全感。而且,要是武将再次掌权,我可不想走祖宗的老路。(《高丽史》公元1280年记载:“倭贼入固城、漆浦,掳渔者而去。”还有“倭贼又寇合浦,掳渔者二人以归,乃遣大将军印侯、郎将池王宣告于元。”)
看着王昛先生离开,我们还是发现他还是有一些欲言又止的隐情。其实除了倭寇和自己根基浅的问题,“争宠”也是王昛要考虑的。王昛的儿子,也就是将来的高丽忠宣王王璋。相比于王昛,王璋可是忽必烈的外孙。而且在元朝,这位做人质的王璋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这并没有给王昛争面子,而得到的是父子相争,朝廷分成了两派。以及在元朝有大量高丽人“卖国求荣”,作为国王的王昛当然要跟这些人“争宠”。所以,王禃、王昛父子二人态度相反,这也是小国的无奈。只能在日本与元朝两国夹缝间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