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13》,这13岁的青春,“长大”就是不哭不闹,读书好


狗十三,狗13,狗B,狗逼.....
被封了5年的青春片,没有让观众失望。
一部讲诉中国式青春、中国式家庭、中国式父爱的电影,没有狗血没有违法犯罪,只有那一下一下像针扎一样的刺痛,闹过了哭过了流血了,被打了被骂了屈服了,像一条狗一样被驯化了。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易冲动,仿佛到了青春期就被打上了这个烙印,这小孩不懂事那小孩不听话,怎么样不懂事?又是不听谁的话?做出这些判断的都是大人们,这些大人们口中相同的话有着不同的意思。
当几岁大的时候,碰坏了东西弄脏了地打了人,他们会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当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嘴里最常说的一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也许在他们眼里青春期是一条分界线,一条长大成人的分界线。
中国式家庭里的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懂事,所谓的听话懂事就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听话懂事了之后呢,还要读书好,读书好才是最重要的,读书好了成绩好了,他们就会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有出息了。”,成绩好是跟懂事挂钩的。
我们中国人的孝是有一层顺在里面的,顺为先,顺着顺着就是孝了,何为顺呢?就是父母为思想行动的主体,任何思想行动都不得反抗主体,说白了就是孩子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行动,不听父母的话是不懂事不省心,如此这般,为何不养条狗呢?畜生不是更听话吗?

《狗十三》之前片名改为《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条小狗,也是电影的主线,不喜欢狗——接纳狗—-狗走丢了——来了另一只狗——同情狗——狗被送走了——不再希望有狗,所有的情绪都属于这名叫做李玩的女孩。
“没关系,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从别人口中听到这句话,到最后自己说出这句话,被慢慢同化驯服的青春期。

含剧透:
13岁的小女孩李玩,学习成绩偏科,老师找来他的父亲要她报考英语兴趣班,而李玩不喜欢英语,父亲好说歹说,“听话听话”,李玩倔强不同意,到最后父亲怒了暴力地写下李玩的名字,李玩当然生气,而父亲从口袋里拿出几百块钱给李玩,小孩生气大人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小孩一点好处,或玩具或钱,这个办法小时候管用,他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办法依然管用。
李玩的父母离异,父亲娶了一位年轻的女孩生了个儿子,影片开始时李玩跟父亲的对抗里穿插着产房的哭声,一名男婴诞生了,李玩的父亲含着眼泪,而李玩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李玩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镜头一转,一家人在商量宝宝的名字,爷爷奶奶说该怎么样该叫什么,李玩的父亲顺从的点头,他在父母面前没有话语权。这一段很有深意,结合李玩父亲后来对李玩说的那一句“等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当了父母之后用当初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教育下一代,这种方法就是下一代要听上一代的话,就是顺从,李玩的父亲这么大的年纪了依然顺从父母,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允许李玩叛逆。
李玩的父亲在青春期同样拥有自己的思想同样想着自己做主,但是他的父亲不同意母亲规劝,到最后变成了父母希望的模样,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比顺从听话的狗要难管教,中国式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父亲买了一条小狗,为了缓和关系,李玩开始不接受,后来慢慢接纳小狗并给小狗起名为爱因斯坦,李玩酷爱天文,喜欢看《时间简史》,而这本书被电影里的那位老板级的人物说是小孩子才看的书,我他妈想冲进去扇他几个巴掌,那位领导口中蹦出的都是孔子“吾日三省吾生”,所有大人都阿谀奉承,因为这是领导,领导的话必须听,必须说好。
后来爷爷带着小狗出去买菜,没有系狗绳,小狗跑了,一家人都着急想着该怎么跟李玩解释,大人们总是对孩子撒谎,小狗是李玩心灵的寄托,李玩跑出去发疯似的找爱因斯坦,堂姐在后面追,爷爷在后面追,爱因斯坦不见了,爷爷脚崴了,爸爸生气了。


爱因斯坦代表着少女心灵的独立,爱因斯坦丢了,那份独立也没有了。继母找了一条相似的狗,但那不是爱因斯坦,又是一顿哭闹,这一次李玩赌气走了出去深夜不归,奶奶不放心出去找她,李玩拿着一瓶酒回家当着父亲的面将其喝掉,这一举动让父亲那只充满怒气的气球爆炸了,他把李玩的手砸在门上,酒瓶碎了,李玩的手流血了,但是她依然被父亲驾着丢进了车里去找奶奶。
一起回到家后,父亲就开始打骂李玩,此前应该是没有动手过的,所以李玩才会被彻底吓到,爷爷奶奶的劝说已经没用了,李玩在被打后哭着向奶奶道歉,这是被屈服的道歉。

被打的李玩躲进厕所里哭泣,脸上是巴掌的印记,手臂上是被狠狠掐过的痕迹,哭着清洗身体,但是洗不掉伤疤。

父亲打完就后悔了,说爸爸打你都是因为爱你,你要听话要懂事,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被打之后的李玩顺从了,听话了,她怕再次被打,而回来的那条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却有着“坏脾气”,仿佛是曾经的李玩。
教室里误闯进来的蝙蝠是少女反抗的内心,老师用书本将其打死,李玩明白了这复读机一样的教室是不允许出现扰乱课堂的东西,这样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独立的思想出现。

李玩英语考试考了95分,开开心心地打电话给爸爸,爸爸高兴带他去看天文展览,可是天文展览要在下个星期,李玩说没事,她没有生气,父亲带她去看了弟弟,李玩知道后没有表示任何不满只是乖乖接受,弟弟生日,全家人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弟弟的身上,李玩看着大人们笑也跟着笑,看着大人们唱歌也跟着唱,最后还被挤到了后面,镜头里没有了她的身影,这一份孤寂只有同龄的堂姐知道。

天文展览因为父亲的公务而耽误了,父亲陪着领导喝酒,各种阿谀奉承,李玩陪着笑脸,父亲让她给领导敬酒,此前李玩自己喝酒父亲是大怒的,而这里李玩像只玩偶一样被父亲提着线做着动作,让你喝酒你就喝。

楼上经常出现的鸟叫其实不是猫头鹰,而是一个被认定为“精神有问题”的人,为什么会被认为精神有问题,因为不想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大人,于是被大人们捆绑被送上救护车被认为是精神病人。如果不听大人的话,不成为大人是会被这样对待的,李玩当然害怕,于是她变得更听话更顺从了,让她吃狗肉,她也毫不犹豫的吃下去,当再次与爱因斯坦相遇时,她没有任何反应,说了一句“我刚刚好怕它扑过来,幸好没有。”,曾经的那一份独立与反抗已经荡然无存。
“没关系,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

电影最开始李玩把牛奶吐了,她不喝牛奶,但是到了最后她把牛奶喝下去了。李玩的弟弟也不喜欢喝牛奶,但是到最后他也一定会乖乖地喝牛奶。大人们认为牛奶好,所以拼命让小孩喝,从来没问过小孩喜不喜欢喝牛奶。
这个弟弟拿着晾衣架玩的时候打到了奶奶的头,李玩要他道歉,却被父亲骂了,“孩子还小,懂什么。”,但是父亲对李玩说的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大概10岁之前,大人们对小孩顽皮的借口是“孩子还小,不懂事。”,10岁之后就变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仿佛一夜之间没有了撒泼胡闹的权力。

那些大人们永远都不明白拥有童心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你该长大了必须长大了,长大了就不能看动画片了吗?就不能玩乐高了吗?
曾经听到有位女孩喜欢在家玩乐高,被她妈骂精神有问题了,人家仅仅是喜欢玩乐高而已。
微博上经常出现的小孩读拼音字母做数学题,读错了做错了,父母累了,但是认真看的话就会发现那是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别把这份想象力扼杀了,我相信开明的父母很多,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李玩,被打被骂流血流泪,听话听话!
